APP下载

建构生态课堂,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

2019-12-25张承彬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11期
关键词:建构知识点课文

建构生态课堂是建构师生主题生命的本真与活力的课堂,注重对学生的物质与精神的协调性认同,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生命形态,提升生命的和谐性与多样性探索,还原学生最真实的感受。初中语文生态课堂是探索语文知识内涵,还原知识点原有形态的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知”,拓展空间

“知”即知识,指语文学科知识。在建构生态课堂理论下,初中生的语文知识更广、更深、更具备生活化的特点。每节课的知识点讲解,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对知识点进行探究。课堂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知识的回顾,与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联系;二是对知识的建构,还原知识原型,建立知识的框架;三是对语文知识的拓展,丰富学生知识内涵。

例如:《黄河颂》这篇课文讲解时,生态课堂的建构模式下,教学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对知识的回顾,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诗歌,诗歌学生并不陌生,以往学过诗歌的类型,在课内课外都接触过诗歌。在这篇课文伊始阶段,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冰心的《成功的花》,作为诗歌的拓展,也和学生们进行诗歌形式上的回顾;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对“颂”这个字进行揣摩,用自己的想法理解这个字,说出自己的体会,建构知识的原型;第三个环节是进一步的拓展,丰富了“黄河”的相关知识,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联系黄河周围的居民的生活等,联系几个与黄河有关的历史事件,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学生开始从知识点的回顾到自己的分析,再到对知识点的联系,整个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拓展,也是四维空间的重新建树,既尊重了学生本真的想法,又为学生自主学习示范了方法,拓展学习方式和空间。

知识拓展有很多的方式,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求,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用历史、成语、诗词拓展知识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增进理解,全面掌握字词句、语法搭配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拓展。

二、“情”,丰富情感

“情”主要指情感,语文教学多离不开学生的情感激发。生态课堂模式下,语文教学更多地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文本内涵,对文章、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去体会和感悟,结合自身的情感经验,融合交汇,丰富内心情感。教学中,利用文章的词句、关键字的内涵,学生自己去体验,联系全文,说出能够体会的感情,感悟文本意义,建构自己的情感模式。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作者鲁迅先生是学生们都非常熟悉也非常喜欢的人物,这篇文章是一篇记叙性回忆散文,描述的时代是鲁迅的童年时期。课堂开始阶段,先引导学生走进已经。利用学生和作者共同拥有的“童年”作为线索。先让学生自己回忆童年的一件趣事,相互间讲述一下,再由“童年”这个话题,将这篇文章引出。由于已经有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容易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里。课文的分析过程中,从每段的分析到文章整体的情感表达,学生的想法很多,也会对其中的描写手法有质疑,面对学生的想法,承认差异的同时,充分给予尊重。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感受,在说明情感的类型的同时,举出文章用的词语、句子能够充分体现这样的情感。整节课下来,学生内心对鲁迅先生的童年非常感兴趣,又想到自己的童年,顿时有一种情感上的联系,阅读课文的时候非常认真,尤其对一些典型词句,仔细品味,有疑问之处能主动向老师询问,充分激发出内生动力。

学生的情感比较丰富,但学生对自己情感的认识、把握往往缺乏经验。对初中生的生态课堂建构往往离不开情感的激发,这种激发也涵盖了对情感的控制,使学生懂得情感的类型,感受不同情感,并且能够从内心中抒发真实的情感。

三、“意”,学会探究

“意”就是意境,是内涵的另一种阐释。在“意”的建构中,首先注重对内容的整体把握,课堂教学方式通常都会采用文本对话的方法,给学生以“意”的探索空间。生态课堂的模式下,初中语文课堂又讲求对“意”的自主探究,即学生将探究结果,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准确表达出来,有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和想法,也对内容有整体性的描述,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黄鹤楼》这首诗讲解时,诗中描绘的意境是学生学习时体会的重点。课程的讲解分为三个方面:第一部分对黄鹤楼进行介绍,从“天下第一楼”的地理位置、建筑特点入手,融合一些趣味故事,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的意境的创设奠定基础;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大声诵读诗歌,自己的理解上对诗歌进行体会,初步的阅读给学生一个大概的印象。随后经历再次阅读,研读、细读,比照着释义再次进行朗读。经过一番阅读,学生已经对这首诗有一定的了解,但意境体会的并不深刻;第三部分是在音乐的辅助下,研讨探究。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一句话,用这句话来用语言描绘出一幅景色,说出景色中的人物和画面,并且讲解自己的体会。围绕着自己喜欢的方面,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寻找类似的古诗,联系和比较之中,对这首诗的意境进行深层次的掌握。经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内在真实情感被有效激发出来,探究的过程中,也增进了理解,丰富了自身的情感内涵。

“意”是一种意境的创设,可以通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体现出来。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尊重探究结果,学会利用自身的经验和客观规律对探究结果进行辨析,在准确无误的前提下,将探究结果进行如实的描述和表达。

四、“活”,对比联系

“活”即灵活,表现在对知识的对比联系方面。生态课堂讲求主体的生命本证的彰显,然而这种生命本征往往需要深入探寻,单纯地探究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采取对比的方式,学生比较不同,找寻相同,从成因、环境、语用多方面的内因分析,对知识点的产生和应用进行全面掌握,也将自身的思维灵活起来。

例如:《春》《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在生态课堂的建构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式的讲解。课堂灵活地进行提示。教师先给学生做示范,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思路想法,以最突出的方面——内容作为比较的首选项,将这两篇课文进行详细的比较。《春》这篇课文的讲解内容主要围绕着春天的景色进行描写,《济南的冬天》则根据冬天的“不冷”进行描述。在老师的示范下,學生可以选择写作手法、文章内涵、表达方式等多个方面中的一种,进行文章的对比。在课堂上,为了给学生更多的灵感和思路,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素材,一些关于景色的文章,学生在素材的提供下,联想到自己学过的内容,一边找相同点一边找不同点。比较的方式是非常灵活的,生态课堂的建构模式下,学生比较都有自己的方式,课堂也尊重学生的想法。“活”体现在教学中,也体现在应用上,更让学生产生意识,在学习和探究时,也能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活学活用,在本质上得到提升。

“活”在生态课堂里,也有多种表现,灵活比较、灵活理解、灵活调控,都是生态课堂建构模式下的“活”解释。在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联系时,尊重差距,也客观承认知识点之间的不同,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学会对比的方法。

五、“行”,指导实践

“行”即行动,也指实践。实践是任何课堂、任何模式下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增进学生理解、提升能力的必备方式。对于“行”,生态课堂往往坚持学生对本质的实际探究,不添加任何形式的修饰,引导学生真实感受。课堂上,教师一般鼓励学生围绕话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开放空间,灵活内容,运用自身所学,将探究的方式进行总结归纳,逐渐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

例如:《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很多学生都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产生很多疑问。生态课堂就是要解放学生的手和脚,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在学生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遵循自己的想法,进行大胆实践。实践的内容围绕着“大自然的语言”开展。学生们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有的学生可以选择自然界的动物的一些预兆,把这些认为是一种语言;有的学生好奇动物为什么会有一些有趣的反应,想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学生的疑问往往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支持,遵照学生自己的想法,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寻找其中的原因,并且进行如实的分析和记录。学生们可以自己养植物、动物,通过观察的方式,记录变化,进而熟悉现象的发生。生态课堂模式下的实践更注重学生本身的意识的激发,也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重点关注。学生探究过程中会遇到各类的问题,这时候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也需要一定的鼓励和支持,让学生有信心、有勇气地面对困难,有所收获,也提升了初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行”是理论的践行,是对知识的实际探索。中学阶段,学生的探究方式有很多种,教师的任务是将探究方法教授给学生,而不约束学生,不刻意地固定探究模式,而是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遵照自己的喜好和特点,进行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双重收获。

初中语文是学生语文思维培养的关键期,这个阶段里,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字词句的拓展、对文章的意图探究都会发生很大的转变。我们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也在此,通过練习生活,对学生课堂的内容灵活调整,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也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张承彬,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圣井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建构知识点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背课文的小偷
建构游戏玩不够
关于G20 的知识点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