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教育理论 课堂实践创新

2019-12-25刘权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识字课文语文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兴趣,而且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紧紧抓住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采用生动有趣,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展开,将知识理论和实践教育通过有益又有趣,寓教于乐的形势传达给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轻松氛围之中,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并且感悟语文的人文情感,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语文课“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一、将拼音学习直观化,提升学习兴趣

在现代教育心理学中,根据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按照年龄段的不同,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有两个阶段就是“童年期和少年期”,这也是在小学过程当中最主要分布的两个阶段,也就是我们小学生具有的思维阶段,在这个阶段过程当中,学生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同时逻辑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潜力,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应该以一种生动有趣而形象的方式对学生展开语文教育,特别是语文基础知识方面,避免其枯燥性,而要提升其有趣性。

语文二字,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和文字,而在湘教版小学语文中,不管是学习“字词句段篇章”,无非就是语言和文字的集合,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深入到语言和文字当中,首先要学习拼音,这也是在小学语文当中首先要学习的内容。

将拼音教学形象生动化。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拼音教学形象生动化,目的就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学习的枯燥性,在声母和韵母的学习及其组合当中,每个字母的读法和写法是学习的关键,教师形象化的将读法用现实的声音表现出来,将写法用形象化的事物勾勒出来,让学生有个直观的认知,这就能提高有趣的记忆效果。

像字母a,发音“啊”,写法又像张开的一张嘴,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发音“啊”,让学生张大嘴,大声读出,随后教师可以引入一小故事,大家感冒发烧的时候,去医院看大夫,大夫让你张大嘴,并且要喊出“啊”的声音,这个字母a就是你在看大夫的时候用到的字母,圆圆的“肚子”就是你张大的嘴,而这个“啊”的发音就是你喊出来的,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字母,这样有趣的故事引入,就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提升学习效率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当中,探究了学生在学习中感官投入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结论是最好的学习效果就是学生“眼耳口手”的综合运用,这样比单纯听或读要高出20%至30%的效率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避免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运用多种有效的学习角度有效渗透,进行全方位的知识学习和探究。

课文《咏鹅》的多媒体教学展开运用。

骆宾王的《咏鹅》,我们用这首简单的小诗来做例子,简明扼要地说明一下多媒体的运用过程,以此类推,教师可以在教学当中全方位的运用,提升学习的直观有效性,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的有效参与,起到事半功倍,寓教于乐的作用。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小诗简单易懂,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描述的是一只白鹅在绿水里畅游的情境,读完后,我们身临其境,好像就是到了那幅图画之中,感觉在眼前的就是“白鹅、绿水、红掌和清波”,整个画面有这四种色彩组成,令我们很开目,而且伴有动作和声音,这就是“曲项和向天歌”,这首小诗如果单纯的去讲解,学生不会有一种完美的感受,也體会不到大自然赋予语文的视听之美,这就需要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了。

教师提前搜好视频,或者做好幻灯片,配上声音,而且带有朗读,让学生一边听多媒体的朗读,一边跟读,同时能够看到鹅的图像,“它仰着脖子向天上唱歌,同时洁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火红的掌拨着清清的水,仿佛在自由自在地玩耍”,这样,一幅绝美的“咏鹅图”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口读和手写,多种感官并用,会很快地记住所学的每个内容,而且体会到了大自然之美,在学习基础知识理论的同时,得到了美的升华和素养提升,这就是我们教学语文的最终目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实践的教学中,也总结了经验,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时提升教学经验,逐步提高。

三、精心设计每一课,寓“新”于中

课堂教学重在设计。精心的教学设计能让课堂蕴含活力,学生充满兴趣,教师的教学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许多教师都喜欢模仿名师,东施效颦。例如:有的名师十分注重学生书写,板书课题时,让学生书写。于是乎,广大的青年教师教学开始全部都变成了书写课题。齐白石老人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们可以学习前辈、名师的思想、理念,而不是模仿一招一式。还有的教师上课的流程一成不变,僵而不化,毫无生机:读课题、质疑、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再读课文,有时间的话再加上指导写字。这样的模式,你能说他有错吗?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课堂中,只有适合的教法,没有不变的教法。面对不同类型的教材,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一般难度较大的课文,如疑难词句较多,词语理解有障碍的课文就适用质疑问难式开始新课。如在教学《清澈的湖水》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他们质疑问难,并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果问题有价值就写在黑板上,并在问题上写上提出者的名字。一时间学生小脑筋急转,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就“脱颖而出”。有的问:“‘小洁紧紧攥着面包纸,生怕它掉进湖里这是为什么?”有的问“‘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为什么她还紧紧攥着面包纸呢?”还有的问“‘她跨步上岸,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她在找什么?”——这样在第一课时让孩子带着问题再读课文,不但把生字随课文熟识,还将课文重点深刻地刻在了脑海里。第二课时聚焦“她在寻找什么”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其它问题,这样就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遇到生字新词特别多的课文,就要先扫除阅读障碍,进行字词教学。当然,这需要教学智慧,并不是逐词逐句地讲解。

而一些浅显直白的课文,教学时可以单刀直入,直奔重点,把教学引向学生阅读期待的焦点,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新课标“三维”目标可以看出“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均可见方法比结果更重要。因此学法指导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特级教师孙双金《老人与海》中就有一段设计非常精妙——他先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自己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教给学生这个重要的阅读方法,接着还指导学生文题阅读、文眼阅读、文采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有了比较深刻的体验,教学效果非常理想。当然,这种方法就比较适用于中高年级,但这种思想还是应该借鉴的,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交给低年级孩子一些基本的、他们感兴趣的识字记字的方法。但在字词教学中“创新”却是不太容易的。有的教师喜欢黑板上写生字,逐个教学,低年级的孩子哪能忍受如此枯燥、乏味的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自然得不到孩子的喜欢。于是有的教师“另辟蹊径”,卡片头饰漫天飞,弄得人眼花缭乱,结果是什么都想认,什么都认不到,仅仅走了过场而已。正如“乱花渐欲迷人眼”。现在经过多次研究,教学时应该根据课文长短、类型选择不同的识字方法。同一个偏旁较多的就用归类识字、同一个部件较多的就用换偏旁识字,还可以加上情景识字、随文识字、小学老师教字、加一加、减一减等识字方法,并做一些和课文相关的情趣卡片,如小鸟、枫叶、小船、鱼儿等,再佐以精妙的小游戏,孩子的识字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识字效果自然也“立竿见影”。

四、注重能力教育,以能力实践反观理论学习

我们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包括语文的学习都不是培养书柜的,不是培养和电脑比赛的机器,而是通过知识理论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能力,以能力来带动知识的运用,从而进行理论知识的反观学习,从而查缺补漏,提升运用能力,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对能力的培养就是强调要建立在理论基礎知识之上,因为理论到实践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通过能力来加深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培养。

培养学生语文情感,达成学生人文素养。

在现代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同时都提到了对学生心理及情感的塑造,在教育学当中强调从知识的教学中提升出人文情感,规范学生的行事准则,在心理学当中强调学科素养对学生一生的人格培养及价值观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当中,不仅仅要注意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要从中升华出一种情感,一种人文情感,这种情感是从学习中得到的。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完美教学,既需要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撑,同时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的灵活应用与创新,这需要教师的匠心独具,在实践教学当中不断的进行体会与摸索,形成适合自己,有适合学生的一套教育教学体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小学开始就提升起学生的兴趣,有效的做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位一体教育教学,最终形成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正确运用,受益于学习、生活和工作,成为人生中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李明新.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社会文献出版社.

[2]林茅.阅读树·教师指导用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马中武.创新阅读阅读版语文.朝华出版社.

刘权,江苏省灌云县新区实验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识字课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识字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