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2019-12-25李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作了明确的规定:“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2]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名篇作品的解读,引导学生学习作品的特点及行文过程采取的方法,对学生的写作大有裨益。入选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项脊轩志》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表达感情,注重布局谋篇,这是写作教学中的一个典型范例。本文将会通过对《项脊轩志》的解读,针对写作教学,略抒己见。
一、提炼细节,传达情感
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善于描写日常生活中感触很深的细微之处,通过对这些细节重点描绘,展现人物、景物的特征,进而表现出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正如晚清文学家林纾所说:“余读震川之文,一往情深,每以二三事见之,使人欲涕。”[3]文中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这也是归有光作品的一大特色。
(一)白描物事以写情
文中有多处物事描写,如:经过修补后的庭院:“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通过轩内陈设、周围景色等细节,表现出作者悠然畅快的心境,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老屋感情之深沉。“杂植兰桂竹木于庭”,这些植物并不是作者随意选择的。从古至今,人们相信植物与人一样富有感情,并赋予了人类的品格,使其具有文化内涵。兰花以其淡雅芬芳的特点自古活跃于文人的笔端,归有光种植兰花,以凸显自己高雅的情怀。竹作为一种植物,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一直作为“高风亮节”的代表,作者种植竹子,以凸显其高尚情操。“桂”有登科之意,桂花的清香之气表明主人品性高雅,从此可见其志向高远。作者同样用细节表现出与妻子的情深。妻亡后,看到她曾经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是一种不表达任何含义的静物,但作者将其妻子联系起来,“亭亭如盖”暗示妻子去世时间之久;“今已”表明时光在不断推移,物是人非,情意难忘。就如同方苞所说“它们皆为浓缩了作者深情的意象,所以叙事效果极佳,读过之后,不仅难以忘怀,而且能使览者恻然有隐”。[4]
(二)人物語言动作以传情
不仅如此,归有光描写了“母亲”“奶奶”“妻子”三位女性的形象。作者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的事来叙述,并没有用多的笔墨,但人物的特点、形象跃然纸上。文中有一处家中老妪对作者说道:“汝姐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如同一个特写镜头,母亲怕吓着孩子,敲门时“以指扣”,动作极轻,生动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使人读来倍感真切。“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伤心的情绪油然而生,没有任何斧凿痕迹。
再如文中关于祖母的描写:“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语言简洁凝练、细腻传神;“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几处动作描写把祖母对孙子的鼓励、挂念、夸奖、敦促的多种情感,表现得十分透彻。
以上细节描写,紧紧扣住项脊轩这个“情感寄托物”,向读者再现了轩中之景、轩中之人及轩中之情。“文学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是对人生审美感受或感悟的抒发”[5]。项脊轩,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我们可以从作者的笔端,感受每一件细小的事情,其真情也显得更加真实、流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常见的、令人动容的细小事情,并且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情渗透到这些描写中,委婉、深沉地表达所思所想。
据此,建议教师在写作教学时,可以设置一些环节:比如引导学生挖掘记忆当中那些触动心弦的细节和场面,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借鉴一些散文当中的句子,对其进行模仿,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最终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回归生活、选取素材
归有光从生活琐事入手,选取写作素材,写出了令人动容的文字,对我们的启示是:感悟生活,将生活作为写作素材之源。归有光年轻之时,在轩中刻苦学习,希望求得功名。作者并没有描述什么惊人的大事、夸张的动作,选取的全是生活中信手拈来的平常琐事,将自己与祖母、母亲之间的真情表达到了极致,这便是此文的特点。回到目前写作教学现状,“动力性困难是当前中学生作文的主要症结。所谓‘动力性困难即写作兴趣、写作热情、写作自发性和写作积极性方面的为难情绪”[6]。普遍来说学生对于写作十分苦恼,在写作时无话可说,胡编滥造、空洞无味的作文比比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强调观察周围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多观察、多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能有所感悟。针对这一现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端正教师观念。有些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与课本严重脱节,关注的是‘大角度,套话较多,缺乏系统化的写作归纳和指导”[7]。这类教师希望学生的作文“气势恢宏”,这种思维助长了学生说大话、空话、套话的风气,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注意不到身边的小事,逐渐形成“立足高远”的思维定式,与写作初衷相反。
2.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寻找素材。生活是写作之源,随处可见的人、事都可作为写作对象。“教师如果通过活动带领学生进入审美状态,继而让学生出乎其外抒写这种审美感受”[8]这种做法无疑给写作教学提供了一条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挖掘大量可写的素材,并教会学生观察时要注意的重点,要求学生及时记录。比如社会中的一些现象、与亲人发生的琐事、与同学打闹、校园里的趣事等,肯定会有收获。
3.在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中充满了很多可写的素材,教师在写作教学时,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的习惯,善于捕捉令人有感触的事情,写自己所想,抒心中之情。当学生慢慢养成自觉积累的习惯时,一旦看到有感触的事情,就会将自己的感悟记下,长此以往,写作便成为快事。此外,教师要让学生熟读名篇佳作、课外读物,使学生在增长知识面的同时积累素材。
三、布局谋篇,讲究章法
《项脊轩志》在布局谋篇方面的示范作用不容忽视。这篇文章以项脊轩的兴废为明线展开全文。开篇讲述这个百年老屋的残破、狭小、幽暗,见不到日光,因年久失修变得“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灰尘泥土、雨水都从屋子缝隙往下流。经过一翻修补,“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室内变得明亮、书籍摆满书架,环境更加舒适。庭院里种上各类植物,“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明月半墙,桂影斑驳”,这里通过小鸟啄食、桂影摇曳两幅生动的图景描绘出和谐、清雅、充满诗情画意的庭外世界。作者在写项脊轩的新旧变化时,夹杂着在项脊轩中与亲人的琐事,其情感变化为文章的暗线。文中作者与亲人之间的琐事看似随意书写、漫无章法,实则是经过缜密的构思与精心的提炼。林纾曾说:“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3]他认为这种谋篇布局的方式使作品结构紧凑,不至散乱。明暗两条线索互相交织,贯穿全文,这种行文方式,使文章意蕴深厚,更能打动读者。
此种行文方式需要教师给学生重点讲解,有些学生的作文结构散乱,容易脱离文章的主线,读罢作文不知其中心思想;有的学生即使有线索,也大多是似有似無、孤立机械。针对这些问题,不光需要学生大量写作练习,还要借鉴名家的经典作品,习得布局谋篇的方法。所以,通过对《项脊轩志》的解读,启示教师在写作教学时,启发学生找到一个贯穿文章始终的感情寄托品。作文中的事件、情感围绕一条主线展开,才能使作文结构紧凑、内容不散。在此,教师讲授完课文后,不妨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其一,如果你要为自己的“小天地”写一个“志”,会用什么情感寄托品?怎么样去描述在“小天地”中发生的人和事?其二,学完《项脊轩志》,启示你在写作当中怎样在同一时空中描绘不同的人物形象或事情?在不同的时空又如何处理相关的人或事?
《项脊轩志》是写作教学的一个经典范例。针对目前写作教学现状,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从细节描写、素材选择以及行文方式这三个方面进行解读,挖掘出蕴含在文章内部的写作技巧,并且针对中学写作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在教学实践中为教师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5.
[3]林纾.春觉斋论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44、43.
[4]方苞.书归震川文集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442.
[5]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4
[6]胡治平.关注生活 关注作文[J].语文教学通讯,2010.(11):42.
[7]杜书桓.作文教学,请从细节开始[J].语文教学通讯,2014.(07):24.
[8]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224.
李宇,陕西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学科教学(语文)在读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