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12-25高丽丽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22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

高丽丽

摘要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加快农业产业升级和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解决对策,以期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2-0245-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农村要发展,农业要提升,农民收入要提高,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農民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农民科学种养的能力,提高农民收入。目前,农村劳动力明显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培育农业专业人才,是发展现代经济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农忙时缺人手,农闲时劳动力总量过剩,且农业人才缺少、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人才不平衡等问题日益凸现。因此,政府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指标,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落实,培养和稳定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壮大新型生产经营者的队伍[1]。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力不足,重视度不够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是一项由国家提供项目资金、全免费的惠农工程,目的是要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创新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需要农民群众和农技推广部门的支持,但有些部门对新型职业培育政策认识不到位,在组织农民培训时遇到一些阻力,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推进[2-3]。同时,农民群体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也认识不足,一些农民受传统观念影响,依赖传统种植经验,参与培训的意识不高、意愿不明确,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广方面缺乏主动性。

1.2    培育对象不精准

从调查情况来看,通州区现有农业人口11.28万人,很多都外出打工,留下来的多数是老妇幼,他们虽然有培训意愿,但是由于文化素质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低。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组织发动中,对参训对象没有硬性要求,往往挑选熟人或周边文化水平低、思想觉悟不高的群众来参加培训,而一些真正有理想、想创业、想在农业上干出一番事业的热心农民却没有参与进来。

1.3    培育效果有待提高

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培育机构硬件设施老化、培育对象素质普遍较低、培育方式单一、部分领导不重视等问题,导致培训效果不佳,不能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发挥不了带头致富的作用。在培训的农民中有一些农民的观念固执,接收新知识的态度不明确,有些种了一辈子田的农户,总认为自己现有的模式很好,不想用新技术、新模式来改变现有的种植模式,以致培训效果不明显。

2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

2.1    统一思想,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宣传力度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宣传,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紧密联系,制定工作方案。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宣传力度,通过政府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协作等形式,充分利用电视游动字幕、网络宣传、发放宣传单、通州“三农”12316热线咨询服务等途径,广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惠民政策。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所取得的成效,让老百姓感受到科技兴农,激发他们积极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强烈愿望,形成良好的培训环境,营造人人想学农的良好氛围。

2.2    加大投入,全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通州区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目标,年初规划制订培训方案,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培训。做好参培对象的摸底工作,采取自愿原则。一是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等农业生产经营者和从事具体农业生产的工人、雇员等,以及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等农业服务人员,结合本地区优势主导产业以及农民实际需求,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相关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二是把回乡务农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青壮年农民工等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三是与农业职业院校合作培养青年农民,培养一批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后继者,吸引更多的返乡农民工、青壮年回乡从事农业生产,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2.3    创新培训模式,统筹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

现行的培训模式以区里为主导,镇上组织发动。培训模式的多样化,是农民培训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是为满足不同人群的培训需求,对培训愿望强烈的,有一定农业知识的,利用农闲时间组织人员采取小班制培训。二是统筹培训资源,采用联合办班形式,提高培训方式的多样性。三是支持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结合自身要求,开展农民培训。四是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本地学习与外出考察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并派出部分优秀学员到先进的高校、基地交流学习。五是为检验培训效果,选聘一批业务精、热心农民培训的专家组开展入户指导。培训模式多面开花,增加了农民培训的参与率,提升了培训质量[4]。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走,找对策去!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