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朋辈互助”的高校学生骨干队伍建设路径探析
2019-12-25张燕蔡振春
张燕 蔡振春
摘 要:面对新时期高校学生群体的新特点和新情况,开展“以身边人教育身边人,以同龄人教育同龄人”的“朋辈互助”式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榜样示范和引领的良好育人氛围,还能基于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实际,补充人力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朋辈互助”式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可以从选拔的对象、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原则和实施多渠道协调跟进的培养方式等方面展开。
关键词:朋辈互助;学生骨干;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11-0107-03
当前,随着社会变革节奏的不断加快和各种思想文化的逐步渗透影响,我国高校的90后学生群体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与80后的学生相比,他们对新事物、新观念及时尚元素等有一定的价值追求,在个性方面也比较独特。根据学生实际,推行“以身边人教育身边人,以同龄人教育同龄人”的理念,以“助人自助,共同成长”为发展目标,开展朋辈互助式的“学生骨干”队伍建设,通过骨干的朋辈互助作用,提高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和综合素质,是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路径。
一、朋辈互助式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朋辈顾名思义,意即在年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方面相近的同学、朋友、伙伴。朋辈互助,就是指同学、朋友、伙伴之间的互帮互助。本文提及的“朋辈互助”主要是指高校通过严格的选拔、培训,培养一批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骨干学生,充当老师的助手,对在专业学习、道德素养、文艺特长、政治素质或其他方面需要帮助的同学,无偿提供友情支持与帮助的活动[1]。
学生骨干,该文主要是指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影响力大、魅力突出或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既包括学生干部,也包括普通同学。根据所处不同系统,可以将学生骨干分成“党、团、学、社”等四种不同类型,“党”是指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团”主要指各级学生团干及共青团员;“学”主要指在理论学习、文艺体育、科技创新、公益服务、社会公德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典型或学生干部;“社”主要指社团干部及优秀的社团会员[2]。朋辈互助式学生骨干培养是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模式,具体内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从对象上看,高校的学生无论生源地在哪里,亦或是不同的性别,总体上来说,学生的年龄基本相仿,成长的社会环境基本相似,所追求的元素基本趋同。因此,学生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相对容易很多,同伴间的相互影响也潜移默化地存在。在这种前提下,实施朋辈互助,能让学生间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从内容形式上,朋辈互助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以更加丰富、具体、生动的内容,渗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多个方面,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从效果方面看,朋辈互助一方面为具有不同特长或在某些方面有优势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服务他人、锤炼自己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施助者能充分让自己的优势得以发挥,让潜能得以挖掘,同时还能收获助人的乐趣。另一方面,对于被辅导者而言,同伴间的沟通会更顺畅,帮助提升的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二、朋辈互助式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的意义及价值
(一)有利于基于新时期学生特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当前高校的90后学生群体,主体思想积极、健康、向上,因时代背景和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方式的影响,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的大环境下,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也会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自身特点,其对善恶美丑的判断以及人生价值的选择相对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有时稍不注意就会陷入价值观判断的误区,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挑战,新的更切合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成为迫切需要。
在我国高考制度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由于高校招生生源的不统一、不一致,各个省份录取批次的差异,导致录取的学生在个人素质上参差不齐,存在有的学生个人素质较高、综合能力较强,有的学生个人意志力不强、抗压力抗挫折能力较弱的现象。个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能积极表现出较强的技能,如專业知识学习、组织管理能力、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而个人综合素质较弱的学生,他们的个人情绪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有时难免会被其他因素所干扰,容易迷失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因此,在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基础上,通过朋辈互助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高校能够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有利于基于同伴榜样作用,营造榜样示范和引领的良好育人氛围
在教育模式上,传统意义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比较单一,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主导。长期以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发挥比较明显,但在新时期,从育人效果上,朋辈互助的开展更能贴近90后学生实际。因为朋辈同伴间的想法、考虑问题的方式、彼此间的心理距离、空间距离,与教师为主导的作用相比更为接近,而且在育人功能上还可以实现互助与自助[3]。因此,充分发挥朋辈之间的榜样作用,多渠道、多方面地挖掘、利用大学生身边的优秀学生事迹和学生优质成长、成才的案例,并且在广大学生中加以宣传和引导,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这些榜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一带二、二带四的辐射效应,可以在全体学生中形成学习先进、赶超先进、团结互助的校园育人新风尚[4]。如通过“我的青春榜样”“十佳大学生”“我最喜爱的团学骨干”“感动校园人物”等评选,将与普通同学的年龄相仿、成长条件相似、学习生活经历相近的身边的典型事迹予以宣传和展示,能营造良好的激励其他同学“你追我赶”的上进的育人氛围。
(三)有利于基于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实际,补充人力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队伍的主体是辅导员,他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根据党和国家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定,高校辅导员队伍和学生数的比例需达到1:200。但据笔者对不同省份多所高校的调研情况而言,高校因受到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很多高校的专职辅导员数量与学生的比例很难达到规定的要求,再加上辅导员基本被事务性工作所缠身,很难在育人的实效性上予以突破。而采取朋辈互助式教育模式,则能集中优化学校各方面优秀学子的力量和资源,有利于弥补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队伍人手紧张的问题,凭借学生骨干的力量,形成分类引导和示范带动的积极效应,通过人力的补给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三、朋辈互助式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对象选择
朋辈互助式学生骨干的培养可以分为校、院(系)两级实施。二级学院(系)可以设置大学生骨干培养基础班,它是大学生骨干培养的基础性阵地。主要由各二级学院(系)的分团委(团总支)结合本院(系)的实际,对本院(系)的各类特长生或学生干部予以集中培养培训,对象选拔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校级设置大学生骨干培养提升班,它是大学生骨干培养的升级版阵地,对象主要是品学兼优的院系学生会主席、社团联席会主席、分团委(团总支)副书记,以及在某些方面具有特长且有一定培养价值的典型代表。
(二)原则遵循
基于朋辈互助模式,开展学生骨干的培养,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理论、实践并重原则。在培养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国家有关政策、工作业务知识、有关特长领域的理论教授,同时还得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等第三课堂形式,让培养对象的能力得以锤炼;二是重点、一般结合原则。这里指的重点与一般,有两层含义,既指在培养对象上要区分重点和一般,又要在培训内容上分清重点与一般。就培养对象而言,对那些责任心强、愿意付出或在某一方面特长突出的学生需要重点对待。就培训内容而言,对那些关键的、有价值的重点内容,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多的资源深入开展;对于一般的内容则可采取教授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三是阶段、长期兼具原则。学生骨干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走走形式,也不能办成短期的强化班,而是要根据工作需要,把阶段性培训和长期性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培训的效果才会愈加明显,学生才会真正在培训培养中受益。
(三)方式构成
1.多样化的课程安排。学生骨干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千篇一律,需要解放思想,大胆革新。就内容而言,既要有专业性强的理论指导课程,也要有实践性突出的实训课程。就性质而言,既要有规定动作的必修课,也要有自選动作的选修课。就学习方式而言,既要有集中学习,统一培训,又要有分散学习、团队研讨或自学。
2.全方位的过程监控。在培训的过程中,对学员的学习要借助网络或其它手段,以线上线下全方位结合的方式,实施过程性监控。监控的内容主要为集中学习时的学员课堂纪律及学习效率,以及分散学习时的学习自觉性、团队合作学习、实践锤炼等情况。
3.有实效的考核评价。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是促进培训效率、提升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考核评价的指标可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灵活设置。考核评价的结果要通过一定的途径予以体现。如通过对学员的出勤率、学风状态、学习成效、实践情况等综合因素的评价,判定其是否能够顺利结业或被中途淘汰。
4.系统化的后续培养。每期学员培训结业后,主管组织或部门要做好毕业学员的后续培养工作。如搭建不同的交流联系平台,为新老学员提供相互沟通、探讨的空间;学员结业后随时可以享用培训班的学习资源;在朋辈互助的过程中,必要时予以科学的指导;对那些表现好、责任心强、乐于帮助朋辈或同伴进步的学员,要争取政策倾斜,在各类校园评奖评优、组织发展等方面优先考虑等。
5.最健全的保障体系。一是政策保障。学校和二级学院(系)需结合实际,在培养经费、资源整合、培养方式等方面为大学生骨干培养提供专项政策支撑;二是师资力量保障。无论是二级学院(系)层面还是校级层面,都要整合优质教师资源,加强对学生骨干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来源可以是校内的专任教师,也可以在其他高校或行业聘请,甚至可以是高年级的在校生,也可以是已经毕业的校友;三是教学资源保障。主要包括纸质和电子资源。既要为学生骨干培养选用实用的配套教材和辅导资料,还要千方百计为学员争取信息量大、内容更新的电子学习资源;四是奖励激励保障。有效的奖励激励措施可以激发学员的潜力,让他们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得以更大的发挥,同时还可以增强他们的个人成就感,促进其他成员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邓文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朋辈互助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2〕翁楚歆,等.学生骨干培养路径研究——浅析当前学生骨干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9).
〔3〕程肇基.朋辈互助:学校育人范式转换的一种新方式[J].高教探索,2015,(03).
〔4〕熊秀兰,等.高职院校“层级化”朋辈互助育人模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7,(08).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bstract: Considering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new situations of college student groups in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peer support" student elites makes possible "education from people around and education from peers". This practice helps m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more targeted and effective, create an atmosphere with student elites taking the lead, and provide the management team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additional human resources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t is argu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peer-support" student elites c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selecting competent candidates, formulating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ultivation principles, and implementing multi-channel coordination and follow-up activities.
Keywords: Peer Support; Student Elites; Cultivation Road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