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敏政研究综述

2019-12-25刘彭冰

西部学刊 2019年16期

摘要:本文从文献整理、文化研究与理学探讨等视角,系统梳理程敏政研究现状,并提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作为明代科举制度的传奇与典范,明代文化政策的受益者,程敏政却在不同的著述中,强烈认同宋代文化,委婉批评本朝制度。身处明代正统以后的政治环境,程敏政的文化情结,究竟是个人独特见解,还是当时社会的普遍认知,对于我们今天的宋明文化研究,有哪些启发借鉴,值得深入探讨。

关键词:程敏政;心经附注;道一编;阳明心学

中图分类号:K248ACN61-1487-(2019)16-0125-03“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上世纪50年代以来,大量徽州文书的不断发现,促进了明清徽州研究的发展。作为明代文化史上的传奇人物,程敏政其人其学,逐渐引起更多关注。

程敏政,字克勤,中年后号篁墩,明代徽州府休宁县人,成化二年(1466)一甲二名進士,官至礼部右侍郎,《明史》有传。程敏政学术淹博,著述弘富,有《篁墩文集》  《明文衡》《新安文献志》《宋遗民录》《宋纪受终考》《道一编》  《心经附注》等传世。截止2019年8月底,知网以“程敏政”为篇名检索,论文38篇;主题检索,论文136篇,另外,还有一些未被收录的其他著述,这些文章大致涉及文献整理、文化研究,以及理学探讨等领域。

一、文献考辨与整理

上世纪90年代起,针对台湾“中央图书馆”藏题名“程敏政编”蓝格抄本《天机余锦》,王兆鹏《词学秘籍〈天机余锦〉考述》、乔光辉《〈天机余锦〉“敏政识”探微》、黄文吉《明钞本〈天机余锦〉之成书及价值》、朱志远《〈天机余锦〉新考》、熊言安《蓝格抄本〈天机余锦〉新考》,对《天机余锦》版本、真伪、来源、成书时间等,展开讨论。阮东升《程敏政交游研究》,从交游的角度,考察程敏政的学术成就。郭玉《程敏政〈明文衡〉版本源流考》,介绍《明文衡》的结集与刊布。孙黎生介绍乾隆皇帝对程敏政《重建观音寺记》卷十六的考订情况。刘琴丽认为《新安文献志》所收《程岩勋德碑》,可能是程敏政伪造。程敏政《夜渡两关记》是传世名文,被多种选本收录。姜胜主张,程敏政经过的昭关,并非伍子胥所过的“昭关”,而是和州北五十里的夹山关。张健从图书文献的角度,介绍程敏政在徽州刻书业,以及地方文献整理方面的贡献。作者认为,程敏政三十余年的馆阁生涯,促成了他在文献领域的贡献。

何庆善、于石先生以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弘治本为底本,参校万历甲寅本,整理点校出版《新安文献志》一百卷,嘉惠学林。何先生的点校前言,详细介绍了《新安文献志》的整理情况。2008年4月27日,北京德宝拍卖公司拍卖真德秀撰,程敏政注《心经附注》一部,弘治五年刻本,一函四册,29.8cm×16.5cm。起拍价格25万元人民币,成交价格42.5万元人民币。台湾学者李瑞全认为,宋人胡宏《知言》,因受到朱熹、张栻等质疑而失传。程敏政寻得旧本刊印,并删去朱子质疑的部分,流传至今。而四库全书本《知言》所据版本,未必早于程敏政刊印本。明人陈建已注意到程敏政著述的版本差异,“《道一编》刻本今有二,一徽州刻者,程篁墩所著原本也;一福州刻者,王阳明门人所删节别本也。别本节去《辨无极》七书不载,岂亦已觉其弊而为之掩匿耶?”台湾学者何威萱撰文指出,“李信刻本”为弘治三年程敏政原本,“李汛刻本”应为稍后重刻,二者均为六卷。五卷本《道一编》,则是嘉靖七年,阳明后学聂豹(1486-1563)在福建巡按任上,依李汛本所刊,除略去原书卷一之外,删削了原著部分内容,该版本《道一编》已与程氏原著有着较大差异。何威萱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李信本与李汛本的署名、印记、文字异同,以及五卷本《道一编》删去之内文与程敏政按语等,进行了细致研究,并附有六卷本内文对勘表,足资参考。

明人方弘静《千一录》称:“吾乡程篁墩宗伯,以神童称成弘间,擅名词苑,性耿介,求其文者,不屑应,多门下士代笔耳。没后,刊集大半赝入。余近欲选之,而目力大减,姑志之,以俟来者。”卷二十依照方氏的说法,《篁墩文集》甚至《篁墩文粹》,存在门人捉刀之作,且数量不少,这一现象,当前学界很少关注,鲜有提及。

二、文学与文化研究

郭预衡先生《中国散文史》专节论述程敏政散文,较早研究其文学作品。郭预衡先生主编《明代散文选注》,选取程敏政《夜度两关记》,并附有作者小传。郭利霞《程敏政记体文研究》提到,程敏政因官场纷争或家庭变故,多次返乡,将更多精力用于整理地方文献,保存前贤诗文。郭玉认为,《明文衡》从初次结集开始,先后经历成化稿本、弘治稿本、程曾抄本的嬗变,最终形成正德五年初刻本。郑雄主张,《明文衡》为时代存文,倡文道并重,体现了文人集团的地域分化以及台阁诗风。阮东升认为,作为童蒙教材,《咏诗绝句》在明代教育史上较有影响。杨勇主张,历代昭君诗大多体制短小,内容单一。程敏政创作的《明妃曲》则体例宏富,塑造了“多情自得”的昭君形象,是“形象大于思想”的具体表现。

常建华认为,程敏政编修统宗谱的十条“凡例”,表达了别宗姓、严谱系、明教化、新体例等理念,强调族谱编纂的宗法精神,以及严谨的学术性。林济论证,明清时期流传的程敏政伪造近祖谱系的说法,似不能成立。冒祖附族说的产生,缘于徽州程氏宗支,为了维护祖先崇拜、宗族凝聚力,以及宗族地位,反对程敏政修改早期祖先谱系。林济《程敏政统宗谱法与徽州谱法发展》进而提到,程敏政纂修《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既注重谱系文献的考证,又强调统宗收族主张,是徽州谱系文化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徐彬《程敏政的家谱编修及其影响》认为,程敏政编写体制宏大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承示于他姓”“不可閟为一家之私书”。在家谱体例方面,有继承,也有创新,“理淆伐舛”“为谱辨三十七条”。程敏政修谱的动机,既非“昭门阀博昏宦”,也非“夸世俗如魏晋隋唐之际”,而是“昭继续于先世,示劝惩于后来”。徐彬的文章,还引用了明人许象先的评价:“古今修谱之例有三变,始如道统图体者;中如欧苏谱体者;至程篁墩,谓欧苏谱体一图一传,不见统宗之义,乃变为《汉书》年表,《唐书》相表体。”常建华认为,《篁墩文集》较多使用“故家文献”一词,为“故家”注入“文献”的含义。

三、政治与理学探讨

钱穆先生《读程篁墩文集》发表于1975年《东吴学报》第四、五期合刊,论文指出,篁墩论学,初若极尊程朱,逐渐引朱归陆,既不贬陆,亦不斥朱。另外,钱穆先生也较早指出,韩国朱子学者李退溪,极重程敏政所注《心经附注》,遂为韩国李朝经筵讲本。陈寒鸣认为,与拘守门户的学者不同,程敏政以超越的心态,看待朱陆二学,提出“早异晚同”论,实为王守仁《朱子晚年定论》滥觞。解光宇指出,早在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之前,程敏政已有“和会朱陆”的观点。周晓光认为,《道一编》“三阶段说”,对于王守仁“朱子晚年定论”观点,承先启后,影响重大。陈建辉主张,程敏政认同心上求理、反对读书穷经,注重主观精神的培养。刘东阳讨论“和会朱陆”对阳明心学,以及东亚儒学的影响。周月琴则以专著的形式,系统论述《心经附注》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及研究。

陈寒鸣《程敏政与弘治己未会试“鬻题”案探析》、刘彭冰《弘治十二年科场风波考述》、谈晟广《明弘治十二年礼部会试舞弊案》,辨析发生在1499年的科举风波。台湾学者何威萱《从“传经”到“明道”:程敏政与明代前期孔庙从祀标准的转变》指出,唐代创立孔庙从祀制度,以“传经之儒”(经学学术成就)作为判定标准,明嘉靖九年(1530)后,开始加入“明道之儒”(道德修养与德行表现)选项。嘉靖九年的转变,通常认为是阳明心学的推动,实际上,早在弘治元年(1488),程敏政已有具体论述,并于弘治八年(1495)促成宋儒杨时从祀,首开其端。嘉靖九年,孔庙从祀的全面革新,实本于此。何威萱《程敏政弘治元年罢官考》指出,程敏政自成化二年,一甲二名进士及第之后,仕途尚称平顺。弘治元年八月三日,疏《奏考正祀典》,虽未获准,却极大地影响了此后孔庙的从祀原则与规制。两个月之后,即受到“奸叔之妾”“夺弟之官”“与乐妇通奸”的指控,被迫致仕。论文认为,弹劾程敏政者,实系魏璋,而非王嵩。指控的真实性已不可考,政治上的纷歧才是主因。但是,如此严重的指控,想必不是空穴来风,程敏政私生活或许没有如此不堪,但很可能有不检点之处。何威萱《明中叶孔庙祀典嬗变的理论基础:程敏政的〈奏考正祀典〉及与张璁孔庙改制观的异同》认为,嘉靖九年,明世宗与首辅张璁大举改革孔庙祀典,影响后世甚钜。改制的内容,非全为张璁创发,重议从祀名单及添设启圣祠二项,早在弘治元年,已由程敏政提出。程敏政《奏考正祀典》重在学术,无明显的政治针对性;张璁则以完善大礼议后续情势为考量,藉此巩固左顺门事件成果。陈胤《论白沙心学从异端到正统:从龟山从祀和弘治科场案说起》认为,程敏政主考弘治十二年会试,因试题的心学倾向,遭到朝野反对势力围攻。邓晓东《弘治己未科场案真相再探》主张,《孝宗实录》记载了科场案审理过程,弘治出于维护师道尊严,插手案件调查,科道官员要求公论与皇帝满足私心的博弈之下,案件最终以双方妥协的方式了结。结语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作为明代科举制度的传奇与典范,明代文化政策的受益者,却在不同的著述中,强烈认同宋代文化,委婉批评本朝制度,值得关注与研究。陈寅恪先生肯定宋代文化,称其“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赠蒋秉南序》)鲁迅先生批判明朝,“以剥皮始,以剥皮终,可谓始终不变”。(《病后杂谈》)身处明代正统以迄弘治年间的政治环境,程敏政的宋代文化情结,究竟是个人独特见解,还是当时社会的普遍认知,对于我们今天的宋明文化研究,有哪些启发借鉴,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五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程敏政.重修观音寺记.篁墩文集[M].四库全书本.

[3]孙黎生.御制重修观音寺记订讹青玉牌[J].收藏家,2017(8).

[4]刘琴丽.《新安文献志》所收《程岩勋德碑》辨伪[J].安徽史学,2016(5).

[5]姜胜.是夹山关,不是昭关:程敏政《夜渡两关记》订讹[J].史志学刊,2017(6).

[6]张健.论明代徽州刻书家程敏政[A].安徽省徽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

[7]程敏政.新安文献志[M].黄山书社,2004.

[8]李瑞全.《知言》之版本源流和章节考订:并论张南轩“《知言》序”与朱子“中和旧说”期间对王峰学之理解[J].鹅湖学志,2012(48).

[9]陈建.学蔀通辨(前编卷下)[M].嘉靖刻本.

[10]何威萱.现存三种《道一编》版本考辨:兼论聂豹删改本之意义[J].成功大学学报,2016(12).

[11]方弘静.千一录[M].明万历二十六卷刻本.

[12]郭预衡.明代散文选注[M].岳麓书社,1998.

[13]郭玉.程敏政诗文创作与《明文衡》编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14]郑雄.《明文衡》研究[D].浙江大学,2016.

[15]阮东升.程敏政《咏史绝句》叙录[J].历史文献研究,2017(1).

[16]杨勇.论程敏政的《明妃曲》[J].语文学刊,2018(3).

[17]常建华.程敏政《新安程氏统宗世谱》谱学问题初探[J].河北学刊,2005(6).

[18]林济.程敏政“冒祖附族”说考辨[J].安徽史学,2007(2).

[19]常建华.故家文献:程敏政的宗族论与人才观[J].安徽史学,2013(1).

[20]徐彬.程敏政的家谱编修及其影响[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5).

[21]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M].三联书店,2009.

[22]陈寒鸣.程敏政的朱、陆“早同晚异”论及其历史意义[J].哲学研究,1999(7).

[23]解光宇.程敏政、程曈关于“朱、陆异同”的对立及其影响[J].中国哲学史,2003(1).

[24]周晓光.程敏政《道一编》评议[J].古籍研究,2003(4).

[25]陈建辉.从《道一编》探析程敏政“和会朱陆”思想[D].郑州大学,2013.

[26]刘东阳.程敏政哲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7]周月琴.《心经附注》朝鲜半岛流衍考[M].学苑出版社,2016.

[28]何威萱.从“传经”到“明道”:程敏政与明代前期孔庙从祀标准的转变[J].台大历史学报,2015(56).

[29]何威萱.程敏政弘治元年罢官考[A].第十六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建文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九州出版社,2017.

[30]何威萱.明中叶孔庙祀典嬗变的理论基础:程敏政的《奏考正祀典》及与张璁孔庙改制观的异同[J].清华学报,2017(3).

[31]陈胤.论白沙心学从异端到正统:从龟山从祀和弘治科场案说起[J].海南大学学报,2017(6).

[32]邓晓东.弘治己未科场案真相再探[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8(4).

[33]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錄》序[A].金明馆丛稿二编[M].三联书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