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汇意义对比及其翻译方法探析
2019-12-25朱杰
【摘要】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两种语言在交流过程中因文化差异等多方面原因却存在很多让人产生误解的词汇。所以,作为语言学习者,不仅要了解两种语言中词汇的字面意义,更要深入理解其内涵意义。这才能更好促进语言文化交流。本文就词汇意义概念,造成英汉词汇意义产生偏差的原因,英汉语言意义存在偏差的常见词汇类型及其翻译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英汉语言;词汇意义;翻译方法
【作者简介】朱杰(1989-),女,汉族,郑州工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引言
因文化背景、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英汉语言中有很多蕴含不同意义的相同词汇。所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关注语言中词汇的字面对等意义,而是要结合其本身语言文化所包含的意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英汉语言,从而更好地推动跨文化交际。
一、词汇意义简述
不少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之初都可能会有只要掌握词汇意思就能学好语言这样的意识,殊不知词汇意义并不是像我们所理解的那么简单。英国著名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在其1981年所著的《语义学》(Semantics)一书中指出词汇意义可分为七种,即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文体意义(stylistic meaning)、反映意义(reflected meaning)、搭配意义(col locative meaning)和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 而在这七种词汇意义中,英汉语言学习过程中最常使用到的就是概念意义(字面意义)和内涵意义。词汇意义是语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墨守成规的准则条例,而是根据其具体的语境或文化内涵有所不同。所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准确理解其词汇意义。
二、英汉词汇意义产生偏差的原因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英语不再只出现在正式国际事务中,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工作甚至生活当中。在英汉语言碰撞的环境下,我们必须注意遣词造句中语义的准确表达。在我们使用过程中,造成英汉词汇在语义表达中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英汉语言文化背景不同。正是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民族文化,造成了地理历史、风俗习惯和表达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比如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动物,狗。狗在汉语中使用时,通常含有贬义。汉语中,有“狗腿子”形容那些諂媚的恶势力帮凶;有“狼心狗肺”形容忘恩负义之人;有“狗急跳墙”形容人在走投无路时采取的极端行为;有“狗仔”形容以跟踪名人窥探其隐私为职业的“八卦搬运工”。可以说狗的贬义形象在中国人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狗在西方英语国家被看作人类的忠实朋友,狗在英语中使用时,通常含有褒义。英语中,有“You are a luck dog.(你真幸运)”形容被好运眷顾的人;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形容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与他有关的人或物;有“Dog does not eat dog.(盗亦有道)”指即使是盗贼也有其道义。正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词汇在英汉语言中使用时截然相反的意义。
其次,使用语境不同。汉语语言博大精深,这就造成了一个英语词汇会有对应的多个汉语意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熟悉的单词“spring”作为名词词性就至少有三种基本词义。(1)Theres a feeling of spring in the air today. (2)There are several hot springs in the area. (3)The mattress has lost its spring. 在上述三个句子中,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语义来判断“spring”是何意义。第(1)句相对理解比较容易,时间状语“in the air(在空气中)”和所有格表达中“feeling(气氛)”暗示在空气中弥漫的气息,我们就能判断第(1)句中“spring”表示“春天,春季”,“a feeling of spring”指“春的气息”。第(2)句理解的关键在于“hot springs”这一词组。“spring”作名词用时通常是不可数名词,但此句中“spring”却加了“s”,而且和形容词“hot”连用。我们判断第(2)句中“spring”表示“泉”,“hot spring”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温泉”。我们在看第(3)句时也许不能马上理解其意思,我们可以结合其主语进行语义判断。“mattress”表示“床垫”,我们看到“床垫”马上联想到舒服、舒适,而这柔软舒适的特性是因为床垫中所安装的弹簧具有的,通过语境理解应该是床垫失去弹性了。所以,第(3)句中“spring”表示“弹性,弹力”。但有时,我们要想准确理解词汇意义,不仅要理解其字面意义还要理解其内涵意义。比如,“As he walked into the office that morning, there was a spring in his step.”,句子中,“spring”前面有冠词“a”表明此处是作名词用,但是在前面三个句子中的意思分别放在该句中均不合适。《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讲“spring”作名词时还可以表示“活力,朝气”的意思。结合后面状语“in his step”步伐中表现出的活力,理解其为“步伐轻快”。
三、具有英汉意义偏差的常见词汇
1.动物。英汉语言中,有些动物词汇的使用表达的是不同的意义。汉语文化中,人们一提到“老鼠”就会联想到“肮脏、厌恶”这样的贬义词组。比如,人们对十恶不赦的坏人,就会称其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然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于“老鼠”的认识有些地方不同于汉语文化,比如“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一贫如洗)”。这就出现了英汉文化中词汇意义的偏差。同样在英汉语言文化中出现意义偏差的动物词汇还有百灵(lark),大象(elephant),山羊(goat)等。
2.颜色。英汉语言中,经常出现意义偏差的词汇还有颜色。颜色词汇在英汉语言文化中使用时并不只是表达色彩本身,还有其内涵意义。比如,“蓝色”在汉语中经常会让人和湛蓝的天空和无际的大海联系在一起,抒发人们心中的无限遐想和希冀。 然而,在英语中,“blue”象征着“忧伤”“阴郁”。英语中经常用“in a blue mood”,“feel blue”形容人们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此外,“blue”在英语文化中还象征着高贵的社会地位,如“He was blue-blooded.(他出身高贵。/他是贵族。)”。又如,在汉语文化中,我们会说“吓得脸色发青”,“冻得脸色发紫”。但是,在用英语表达时,我们不用字面意义对等的“cyan”,“purple”而用“turn blue with fear in face”,“turn blue with cold in face”这样的表达。同样在英汉语言文化中出现意义偏差的颜色词汇还有黄色(yellow),红色(red),绿色(green)等。
3.称呼语。英汉语言文化中,称呼的使用也有很大差异。在汉语文化中,我们对于德高望重、享有盛名的前辈,无论男士还是女士,如果不加其头衔,我们一般都会在其姓氏后面加一个“老”字,以示对其的尊敬。然而,在英语文化中,除了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可以统称为“parents”,“grandparents”外,对于性别都是有明确的区分。在英语文化中,面对德高望重的长者,会称其为“sir(男士)”,“madam(女士)”。汉语文化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自己的亲属之外,也经常会听到“张哥”,“王姐”这样的称呼。但是,在英语文化中,我们却不会说“Brother Zhang”, “Sister Wang”,而是广泛地使用“brother”,“ sister”这样笼统的称呼语。
除上述常见的动物词汇、颜色词汇和称呼语外,英汉语言文化中还存在很多意义偏差的词汇。比如汉语中的“蜡烛(candle)”,英语中的“story(故事、内幕、新闻报道)”等。
四、词汇意义的翻译方法
英汉语言文化存在这样大的偏差,我们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该如何将源语言中本身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通常采用以下几种翻译方法。
1.直译法。虽然英汉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但是中西文化中是息息相通的。所以,当汉语词汇意义和英语词汇意义均相同时,我们直接将源语言与目标语言对等转换即可,如“纸老虎(paper tiger)”,“丢面子(lose face)”,“五星红旗(the Five-Starred Red Flag)”等。又如,汉语中的“猴子”和英语中的“monkey”都表示外形与人类相似的一种灵长类动物。同时,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都喻指机灵、敏捷。所以,汉语“像猴子一样灵敏”就可以直接用英文表达“as agile as a monkey”。
2.意译法。虽然全球语言文化是一个大熔炉,但是由于社会文化、宗教文化、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汉语中存在一些词汇在英语中并没有意义对等或者意义相近的词汇,这时我们通常采用意译的方法,来保持源语言文化的独立性。汉语中“班门弄斧”一词出自宋代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日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语出典故:春秋时期鲁国人,鲁班是木制工具的能工巧匠,无人敢在其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然而,在英语语言文化中不存在鲁班这样的巧人,这就出现了巨大的文化差距。因此,在英语中要想表达出近似的意思,我们要考虑词汇的内涵意义。通过联想,我们想到如若有人想和鱼比赛游泳的话简直就是自讨苦吃,与“班门弄斧”的喻指含义有异曲同工之效。所以,英语中用“to teach a fish how to swim”来表达“班门弄斧”。
3.音译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些事物是源语言文化中所特有的,并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或对等的事物(意象)存在,同时也很难用某个词或者词组甚至是词群表达出来,这就出现了目标语言文化的空缺。这种情况,通常采用音译法,使用源语言词汇的发音或者相近的发音来表达。比如说,汉语文化中的“功夫(kung fu)”,“太极(tai chi)”“麻将(majiang)”,“豆腐(tofu)”等;英语文化中的“cool(酷)”,“clone(克隆)”,“DINK(丁克)”,“Beatles(披头士)”等。
4.直译加注法。英汉语言都有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其中包含语言本身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所以,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必须要努力做到形神兼顾,把源语言的隐含意义表达出来。因此,为表达出源语言特有的含义,我们可以在直译的方法上加上注释以补充说明。比如,“诗仙李白”中“诗仙”一词对于英语使用者来说是陌生的,在翻译时要对该词进行补充说明“Fairy poet —- Libai ( one of the greatest romantic poets in Tang Dynasty of China)”。又如,“Big Apple”是非常熟悉且簡单的两个词,但是直接翻译为“大苹果”明显是错误的。该词组中两个单词的每个首字母都大写,显然是专有名词。所以,在翻译时,为避免歧义,要加以补充说明,将其译为“大苹果(纽约别称)”。
五、结束语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英语语言学习者,更是架起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其意义,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从而多方面了解英汉语言文化的异同,推动中西文化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陈雪玲.把握词汇意义准确理解词汇[J].湖南教育(中),2015,07.
[2]侯雪钰.英汉称呼语的语用对比[J].安徽文学(学科园地),2010,12.
[3]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商务印书馆,2014,06.
[4]贾德江.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2.
[5]夏瑛.跨文化翻译中的英汉语义对比及翻译技巧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1,9:37-74.
[6]王全瑞,刘宏.汉英动物词语和文化对比研究[M].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