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朋友圈里的一道阅读题想到的

2019-12-25黄雅芸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9年12期
关键词:小虫道题写字

黄雅芸

朋友圈里,一年级家长若若爸爸晒出了女儿的期末复习卷,阅读题扣了一分。家长哀叹:“唉,一年级的考卷做不出!怎么办呢?”好奇心驱使,我仔细地阅读了孩子的这份试卷和扣分项目,果不其然,若若爸爸与其说是在哀叹自己能力弱到连一年级女儿的试卷都做不出,不如说他是在调侃地询问:各位看官来评评理吧,我的孩子究竟错在哪儿呢?

先来看看这道阅读题给出的阅读材料:一首儿童诗。熟悉儿童诗的老师一眼就能看出,这首隐去题目的小诗是著名儿童诗人方素珍女士的代表作《不学写字有坏处》。

先别忙着做题,再仔细读读这首小诗,您发现什么问题了吗?原来,这首小诗第1小节和第2小节的最后一句都有问题,两个词写反了:应该先有“我想你”,再有“看不懂”。

那么,命题者是不小心把诗抄错了呢,还是故意这样调换语序来设置题目的?让我们看题目。

从题目中,完全看不出命题者对于两个词颠倒错误的觉察或刻意利用。看来只能理解为老师引文时无意中出错了。从这个角度看,命题的语文老师对儿童文学的知晓和对语言逻辑的敏感都令人担忧。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两个词写反,带来的是逻辑混乱、段落无法组合、语义莫名其妙,这些必将严重影响学生对整首诗的正常阅读和正确理解。

即使逻辑、段落、语义统统出现了问题,也不影响答题——第一道题,若若得了两个鲜红的“√”。然而,她果真“答对”了吗?我们把答案带进句中,蚂蚁的意思是“我想你”,小虫的意思是“看不懂”——学生的“准确答案”恰恰是引文的错误之处——简单地说,引文错处被孩子按照题目要求、却毫无理解可言地提取了出来,并得到了满分。

撇开这道题的引文失误不谈,即使引文没有失误,这道阅读理解题也是质量不高的。因为它几乎甄别不出学生是否具备真正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否能提取文本显性信息,跟是否能正确理解文本不是一回事。提取信息如果淪为一种关于文字符码的“搬运活儿”,那么,我们考察的就不是“理解力”,而是“视力”——只要学生看得见文本和题目中出现了哪些相同的字符,他就完全可以不需要智力参与顺利完成答题。这样的题目看似常见,其实危害多多,因为试题具有强大的导引性,它的功能与风向标类似。无须理解即可拿分的事实,也许会把老师、学生、家长们领到罔顾理解的机械训练中去。他们会误以为,“阅读”最重要的本领就是回到文中“找答案”。而这份“眼力见儿”,靠大量刷题是能训练出来的。

可是,如果我们希望阅读题能有效考察出学生对文本是否真理解,他们的理解究竟达到了怎样的程度,在命制阅读题时,就要既关注局部,更着眼整体,尽可能减少直接提取信息的题目,而要多设计一些需要提取隐含信息或需要整合信息才能回答的问题。

如果让我就《不学写字有坏处》这首诗出一道阅读理解题,我首先不会考察“我”和“你”各是谁的问题。我可能会出这样一道选择题:

孩子要想做对这道题,必须具有对前文内容和内在逻辑的正确理解。这样考,能比较综合地看出孩子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把握。

再看第二道题,这道题要求小朋友为小虫和小蚂蚁想办法解决问题,设计得挺有意思,给出了一个开放、有挑战的任务情境,学生需要基于对文本的正确理解,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说这道题考察了学生综合、运用、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问题出在老师的批改。

仔细读读若若小朋友用汉语拼音拼出的答案,除了一处音调标得不准确外,其他拼写都完全正确,变成汉字就是“把洞改成蚂蚁用的语言”。静心阅读,你会发现,聪明的若若从故事的开头重新设想,既然是小虫写信给蚂蚁,那么,假如它不是咬洞,而是用蚂蚁语言来写信的话,这封信蚂蚁不就能读懂了吗?这就是典型的儿童思维,无比简单,又极有创意。也许“会一门外语”的要求对小虫来说有点高,但是,文中并没有任何信息表明小虫不懂蚁族语言。所以,此处孩子的想象补白不应算错。要我说,若若给出的建议具备非常清晰完整的逻辑,很好地解决了题目中的问题。

但是,老师把这道题判为错,并扣掉了唯一的一分。这又是为什么呢?很显然,是老师的定势思维使然!老师心中的答案一定是让两个小动物去学写字——根据题目《不学写字有坏处》,作者创作这首幽默的小诗也确有鼓励小朋友好好学写字的意图。可是,阅读材料并没有给题目,批阅这道“提建议”的语用实践题,理应尊重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创意,只要建议提得合理就应该得到肯定。可惜,老师没有舍得利用一点时间对若若的思维过程进行推演,就将一个粗暴的红叉落在了卷面上。放学回家后,细细研读孩子卷子的家长,不能理解孩子究竟错在哪里,难怪他要仰天长叹“忿然”贴图。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趋向高度的自由化、公开化、去中心化,每个人随时都可能被曝光、被审视、被质疑、被批判。具备正常逻辑和理解水准的家长拿到这样的试卷,产生疑惑、看出错误、对老师提出意见,都是非常正常的。然而,家长什么也没说,只是把“白纸黑字红勾叉”贴在了公共平台上,这样的举止背后原因何在?也许他想引而不发,让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问题、做出判断?或者他难以言表由“1分”被扣,联想到老师学养缺失等令人忧心的问题?又或者……我们无法确切推测家长的真实想法,也无须过度揣测和评判。但作为一个专业命题者和阅卷者,我们不能忘记,试卷是考学生的,也是考我们自己的,我们的知识储备、学科素养、育人理念,常常透过一张试卷乃至一道题、一次判分全方位地呈现在家长和社会公众面前。每个人也许都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是我,我经得起考验吗?

(作者单位: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小虫道题写字
误会
小虫找出口
侏罗纪的“王中王”或许是这些小虫
我学写字
学写字
写字好看,需从小“练”起
我学写字
这道题谁会做
小虫飞呀飞
床底下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