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指导
2019-12-25施荣娜
施荣娜
[摘要] 目的 分析精神科糖尿病患者开展针对性心理护理和饮食指导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64例精神科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對象,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受试者入院之后,接受常规化饮食指导以及心理干预和相关护理工作。以此为基础,观察组受试者接受针对性糖尿病饮食护理及心理,分析结果。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受试者干预之后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红蛋白以及空腹血糖改善情况明显更好(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受试者干预之后抢食率明显更低(P<0.05)。且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受试者干预之后SAS以及SDS评分明显更小(P<0.05)。结论 对于精神科2型糖尿病患者来讲,开展行之有效的饮食指导以及心理护理,能够取得满意效果。这种做法有助于全面改善患者的抢食情况以及机体各项指标,有助稳定血糖。同时也可帮助患者顺利遵循饮食计划,因此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2型糖尿病;心理干预;饮食指导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11(a)-0081-02
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最近几年,该类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另外值得说明的是,2型糖尿病也为一类全身慢性疾病。经过医学心理学以及免疫学相关研究证实:心理因素为导致糖尿病发生以及发展的中介型因素。其属于一类诱发性因子[1]。
有文献证实,对于精神科糖尿病患者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以及饮食指导,能够取得满意效果[2]。为了证实该理论的真实性,结合实际情况,该文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64例精神科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部分患者应用了针对性心理干预以及饮食干预,得出心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来该院接受治疗的64例精神科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诊断以及相关检查,受试者确诊。符合卫健委最新颁布的关于此类疾病临床诊断标准。
依照就诊次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观察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区间为25.38~64.52岁,平均年龄为(42.38±1.65)岁。糖尿病病程区间为2.72~16.25年,平均年限为(8.86±1.36)年。
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区间为22.78~65.32岁,平均年龄为(43.12±2.65)岁;2型糖尿病病程区间为1.65~16.37年,平均年限为(8.72±1.05)年。经比较证实,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受试者入院之后,接受常规化饮食指导以及心理干预和相关护理工作。以此为基础,观察组受试者接受针对性糖尿病饮食护理及心理,干预详细举措如下。
①饮食干预。在对患者开展饮食护理过程中,每日患者的脂肪摄入所占比例应占总热量的20%~50%、糖类所占总热量比例为60%~70%,而蛋白质摄入量应当占总热量比例的10%~50%。以此为基础,严格限制患者每日钠盐摄入量。
②心理干预。作为医护人员来讲,当接诊患者之后,应当第一时间与患者开展行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工作。患者能够全面熟悉院内环境以及对应的医护人员。院内护理人员应当利用有效方式对患者阐述其自身病情,并与患者维持一个良好的关系。让患者能够充分的信任护理人员。以此为基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病况开展科学化引导。帮助患者树立起良好的心态,在此之后积极鼓励以及支持患者[3]。
③健康宣教。院内护理人员应当全面指导患者掌握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知识,比如说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低血糖出现后的相关反应以及有关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等。在此同时,也要对精神科患者开展相关护理,有效改善院内医护人员的配置,加大男医生以及男护士的人员配置比例。在根本上保证患者出现抢食行为时,可以有效制止。有效规范患者的饮食时间以及行为。在进行进食之前,院内医护人员应当指导患者利用正确方式饮食。告知患者可以应用潜意识做到依照相关规范,按照标准饮食同时依照具体量控制饮食。
1.3 观察指标
①该实验使用SDS以及SAS量表情况,对受试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改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分数越高,证实受试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越为严重。②分析两组受试者干预后抢食改善率情况。③分析两组受试者干预后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红蛋白以及空腹血糖改善情况。
1.4 统计方法
该实验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SAS以及SDS改善情况
干预前,两组受试者的SAS以及S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受试者的SAS以及SDS改善情况明显更好(P<0.05),见表1。
2.2 两组受试者干预后抢食改善率情况
干预后,对照组受试者的抢食改善率为50.00%(16/32),观察组为87.50%(28/32),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抢食改善率明显更高(χ2=8.996,P<0.05)。
2.3 两组受试者干预后血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以及胆固醇改善对比详情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后血清甘油三酯、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以及胆固醇指标改善情况明显更好(P<0.05),见表2。
3 讨论
和以往相比,当前我国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加快。民众们在工作生活以及饮食结构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转变。在这种情况之下,精神科糖尿病疾病的发生人数也呈现出了中年上升的趋势。有相关文献证实,在全世界范围内来讲,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达到了1200万余人[4]。中国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当前保持于7%~10%,且迄今为止该数字还在不断扩大。
2型糖尿病属于一类全身性疾病。患者需要终身接受药物治疗。但值得注意的是,患者住院时间毕竟较为短暂,很多生活时间是在院外。由此能够看出,使用有效方式积极控制患者的血糖,合理饮食显得非常重要。要利用有效方式,让精神科糖尿病患者依照相关饮食计划开展合理化饮食[5]。
在此同时开展适当体育锻炼,有助于控制自身血糖。相较于正常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思维能力以及控制力明显较差。就算当前已经制定了相对合理的饮食计划,这些患者也并不一定能够完全执行。甚至在有时还会发生诸如抢食等不良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饮食计划造成影响。由此能够看出,在对精神科2型糖尿病患者開展护理过程中,必须结合精神分裂症临床护理。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患者顺利履行事先制定的饮食计划。在此之后结合行之有效的健康宣教、运动锻炼以及心理护理、药物治疗等方式,以全面提升患者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该次实验相关研究结果指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受试者干预之后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红蛋白以及空腹血糖改善情况明显更好(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受试者干预之后抢食率明显更低(P<0.05)。且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受试者干预之后SAS以及SDS评分明显更小(P<0.05)。
综上所述,对于精神科2型糖尿病患者来讲,开展行之有效的饮食指导以及心理护理,能够取得满意效果。这种做法有助于全面改善患者的抢食情况以及机体各项指标,有助稳定血糖。同时也可帮助患者顺利遵循饮食计划,因此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昌盛,陈丽萍,张彩霞,等.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探讨国内糖尿病中医护理研究趋势[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5):752-757.
[2] 高宗存,许翠萍.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的三维质量评价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9(9):184-186.
[3] 严莉,曾云霞.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5):2143-2144.
[4] 丁艳英.浅谈精神分裂症伴发糖尿病的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3):273.
[5] 张燕,李永琼,钱应菊.5例精神科老年患者并糖尿病足的护理及预防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7):2156-2158.
(收稿日期:2019-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