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进展的文献计量分析

2019-12-25史兴松徐文娟单晓晖

全球传媒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聚类论文

史兴松, 徐文娟, 单晓晖

1. 史兴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授。 2. 徐文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研究生。 3. 单晓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华女子学院教师。

一、 引言

近年来,跨文化传播研究在我国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与国际相关研究相较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胡文仲,2005;史兴松、朱小玢,2015)。为了解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近十年(2009—2018年)SSCI来源期刊收录的跨文化传播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力求阐释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主要发表期刊、热点话题、领域分布和核心理论,以期对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有所启示。

二、 以往研究概述

以往研究发现,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国际相关研究相比,在研究主题的广泛性及学科分布的合理性、实用性上均存在明显差异(表1)。若想拓展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思路和范畴,有必要对国际相关研究有所了解乃至借鉴。以往针对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探讨,要么仅基于主观判断或定性研究,缺乏必要的文献计量分析(Young & Chi, 2013);要么仅关注被引文献,缺乏对近年研究状况的全面概览。鉴于此,本文将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基于文献计量分析对近十年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进行总结评述。

表1 以往国内外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主题和学科领域概览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

本研究采用的文献计量工具为CiteSpace 5.0 R1。①CiteSpace 提供了关键词与术语相结合的方式,用以探究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动向(肖雁,2017)。本文通过绘制知识图谱、提取关键词频率和中介中心性、追踪关键节点文献引用历史等方法,从关键词共现、学科类型分析、作者和文献共被引等维度考察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最新动态。

研究原始数据来自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中的SSCI期刊,以intercultur*orcross*cultur*ortranscultur*为标题检索词(赵月枝,2019),时间限定为2009—2018年,文献类型为Article(文章),语言为English(英语),研究领域为Social Sciences(社会科学),经过数据清洗处理,共获得987篇文献(包含标题、作者、来源刊物、摘要及参考文献)。

通过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本文力求回答如下问题:

研究问题1: 近十年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什么?

研究问题2: 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关注的主题有哪些?有何变化?

研究问题3: 哪些作者和理论对该研究领域影响较大?

研究问题4: 调研结果对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有何启示?

四、 结果与讨论

(一) 总体趋势

统计结果显示,近十年来SSCI期刊跨文化传播论文发表数量从2009年的64篇提升至2018年的114篇,呈近两倍的增长;除2016和2018年出现小幅波动外,其他年份基本呈上升趋势;2013年后,每年相关论文发表量均超过100篇(图1)。这些数据证明近年来跨文化传播研究在国际学界受到持续关注。

图1 SSCI期刊跨文化传播论文的发表数量(时段:2009—2018年)

(二) 研究论文的学科分布特点

WoS期刊分类统计显示,近十年跨文化传播论文涵盖83个研究领域,共发表在477本SSCI国际期刊上,其中6本期刊收录了超过十篇的跨文化传播论文,占总数的24.4%(图2)。发表数量排名第一的InternationalJournalofInterculturalRelations在过去三十年也是跨文化研究领域被引频次最高的期刊(Young & Chi, 2013)。

统计结果显示,发表跨文化传播论文的期刊主要为语言、教育、心理、社会学等类期刊。期刊类型分布与近十年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主要学科分布情况基本一致(表2)。

细察由CiteSpace输出的近十年SSCI期刊跨文化传播论文类型分布可视化图谱(图3),以及相关研究的主要学科分布及发展趋势统计(表2),可对近十年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学科分布特点及发展动态做出如下总结:1.教育领域对跨文化研究越来越重视(共发表327篇,占比33.1%),近十年教育类期刊发表跨文化论文所占比例从31.3%增长到40.4%。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和教师、企业外派员工和移民,研究内容主要关注大学跨文化教学法、学习动机探索、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新媒体平台搭建、课外活动组织、教师培训、效果测评等;2.虽然论文发表所占比重略有下降(从2009年的39.1%降为2018年的36.0%),但语言学界对跨文化研究予以持续关注,十年内发表论文277篇,总占比居学科前三,功能语言学、语用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跨文化语言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3.心理学研究所占比例呈现较大幅度增长(该类期刊相关论文发表比例从2009年的21.9%上升到2018年的31.6%)。作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主要理论源泉,该类论文发表频次及总体比率一直居高(总篇数为292,占比29.6%);4.紧随其后的期刊学科类别为社会学(总篇数为195,占比19.8%)、传媒(总篇数为132,占比13.4%)、经济与管理(总篇数为106,占比10.7%)及其他。②其中,经济与管理领域期刊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对跨文化传播研究予以充分关注,十年内发表106篇文章;5.其他逐渐关注并采取跨文化研究视角的学科包括:政治、医学、家庭与婚姻、城市规划、性别研究、传统草药治疗、旅游、建筑设计、音乐、文学、体育、计算机、环境保护等等。

图2 收录10篇以上跨文化传播论文的SSCI期刊(时段:2009—2018年)

学科领域2009年篇数(%)2018年篇数(%)2009—2018年总篇数(%)语言学25(39.1)41(36.0)277(28.1)教育研究20(31.3)46(40.4)327(33.1)心理学14(21.9)36(31.6)292(29.6)社会学9(14.1)18(15.8)195(19.8)经济与管理7(10.9)12(10.5)106(10.7)传媒7(10.9)15(13.2)132(13.4)

图3 SSCI期刊跨文化传播研究论文的类型分布(节点数:78;连边数:100;网络密度:0.0333;时段:2009—2018年)

总体上,国外发表跨文化传播论文的期刊种类十分广泛,不但有排在前两位的跨文化传播类专刊作为该类论文的专属学术发表平台(见图2),其他类别期刊对跨文化传播论文的接纳程度也很高。这一方面体现出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跨学科性和包容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国际学术界各研究领域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视。相比之下,国内不但至今没有跨文化传播类核心期刊,而且近十年CSSCI期刊发表的学科类别(语言类占比25.3%、经管类占比13.6%、文化类占比12.9%)、核心期刊论文发表频次及占比与国际相关领域的总体分布状态及趋势存在显著不同(史兴松、朱小玢,2015)。与国际期刊相比,国内相关研究的学科领域分布不够均衡;此外,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相关研究还不够充分,研究与现实社会的结合程度还有待提高。

(三) 研究热点分析

笔者将数据导入CiteSpace后,软件自动将语义相似的主题词归类,自动生成关键词可视化共现知识图谱(图4),进而生成网络聚类知识图表(表3)。

图4及表3呈现出的近十年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主题与Arasaratnam(2015)总结出的跨文化传播八大研究主题几乎完全重合,按聚类内部相似度降次排序,近十年国际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主题依次是:

(1) 跨文化教育与留学(聚类10,内部相似度为0.995),该主题一直都是关注度最高主题,这印证了前面提到的教育领域对跨文化研究的高度关注,教育类期刊对跨文化传播论文的收录比率较高。

图4 SSCI期刊跨文化传播研究主题词共现知识图谱(节点数:95;连边数:151;网络密度:0.0353;时段:2009—2018年)

聚类编号大小聚类内部相似度研究主题关键标识词和频率(对数似然比,p值)0390.688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18), sensitivity (20), Validity (13), teacher education (9), Development Inventory (12), Multicultur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11); (11.73, 0.001)1350.659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58), cultural compe-tence (12), 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 (10), in-ventory (9), empathy (10); (13.3, 0.001)2300.674跨文化感知、偏见、陈规和歧视perception(17), perspective (33), attitude (39), politeness (9), belief (9), prejudice (12), bias (2), stereotype (8); (8.76, 0.005)3260.711文化认同self (13), identity (42),integration (16), behav-ior (17); conversation (7), experiences (12), ad-olescents (10); (9.39, 0.005)4200.851跨文化传播动态humor, intercultural (39),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73), business ethics (3), business negoti-ation (2), job-performance (8), formality (1), conversational joking (1), workplace (6), dis-course (5); (21.76, 0.001)5190.921跨文化传播动态dialogue (9), intercultural dialogue (11),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8), communication (55), strategies (8),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8), mul-ticulturalism (21); (15.84, 0.005)

续表

(2) 跨文化理论、模型、量表和框架(聚类11,内部相似度为0.973)的靠前排序主要源自于跨文化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心理学领域对此类研究尤为关注(Young & Chi, 2013)。

(3) 跨文化传播动态(聚类5、聚类4,内部相似度分别为0.921、0.851)、跨文化适应与移民(聚类7、聚类9,内部相似度分别为0.790、0.753)、文化认同(聚类3,内部相似度为0.711)已成为研究者近年关注的热点话题,这是经济贸易全球化和移民潮带来的必然结果,预计相关研究在未来会有更高的突显度(Hu & Fan, 2011)。

(4) 跨文化差异研究(聚类6,内部相似度为0.823)在跨文化研究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受人类学和传播学影响,探讨不同文化中的同类现象,但后来逐渐表现出多元发展趋向,主要研究目标转为探讨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陈国明,2010;何平,2014)。

(5) 跨文化能力(聚类8、聚类0、聚类1,内部相似度依次为0.717、0.688、0.659)。虽然近年来对留学生和外派员工跨文化能力的研究热度渐减,但总体而言,该主题在跨文化研究中仍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尤其受到关注的是移民和旅行者的跨文化能力,以及对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测量。

(6) 跨文化感知、偏见、陈规和歧视(聚类2,内部相似度为0.674)。该主题十年来一直占比不高,但相当稳定。

除却以上列举的主题,跨文化传播研究中还存在关涉其他领域的主题,包括电影字幕的翻译、欧洲国家对难民身份的认定、国际志愿者服务、亚马逊部落的草药认识、移民单亲家庭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治疗、冥想的功能、澳大利亚沙漠原始部落的音乐,等等。分析表明,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主题所涉内容广泛、与现实社会关切紧密结合,具有典型的应用性、现实关联性和跨学科特征。

(四) 研究对象所在地和论文作者国别

CiteSpace绘制的研究对象所在地可视化图谱(图5)表明,近十年相关研究主要关注欧美国家和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国家。

图5 研究对象所在地的可视化图谱(时段:2009—2018年)(节点数:62;连边数:58;网络密度:0.0307)

与此对应,论文作者国籍也集中在以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图6),其中,美国学者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仍居领先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跨文化传播研究目前仍存在较为典型的“西方倾向”(western biased)。即便如此,非西方国家和地区在跨文化研究领域也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例如中东欧和阿拉伯地区学者发表比重在十年内分别从2.3%和0.0%增长到7.8%和5.4%,而中国(港澳台地区未计)学者发表占比从2009年前(追溯至2006年)的0.0%增加到2013年12.5%,这一变化充分体现出我国学者近年来在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实现的突飞猛进。

图6 主要国家和地区发表跨文化传播研究论文占当年SSCI论文总量的百分比(年份从左至右依次为2009年、2013年、2018年)

(五) 关键节点文献分析

关键节点文献是在该领域中提出重大理论或创新概念的文献, 通常反映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本文提取被引频次大于等于30的12个关键节点(表4),每个节点分别代表一篇被引文献,随后对每个关键节点文献作十年被引演进分析(图7)。结果显示,近十年被引最多,影响力最大的著作是TeachingandAssessing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Byram, 1997),Willard、Hofstede和Hall的著作一直是该领域的高被引经典文献(Young & Chi,2013)。这12篇文献涉及11位作者、6类跨文化理论和1个概念,这些要素构成近些年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表4 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关键节点文献(时段:2009—2018年)

续表

图7 关键节点文献被引频次(时段:2009—2018年)

节点文献中涉及的理论包括:

1. 跨文化能力理论

21世纪以来网络化、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特征使得学校、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都高度关注跨文化能力的测量和培养。从表3的聚类结果和关键词词频就能看出跨文化能力研究与测量在跨文化研究中的核心地位。被引最多的十大文献中有三则(Byram, 1997; Deardorff, 2006;Spitzberg & Changnon, 2009)属于跨文化能力研究,第一则文献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来进行理论推演和概念整合,进而构建新的理论模型,后两则文献自下而上地归纳各行和各文化背景的观点,开发效度更高和适用性更强的模型(黄文红,2013)。尽管有关跨文化能力研究的文献仍显松散,缺乏整体性视野(陈国明,2009),但以上著作在该领域的核心地位非常明显。Byram(1997)根据外语教学的情境构建了跨文化能力的五要素模型(态度、知识、理解或关联技能、发现或交流技能、批判性文化意识),该著作被引频次最高,十年来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图7)。Deardorff(2006)通过Delphi(德尔菲)法归纳了23位知名跨文化专家和24名高等教育管理人员对跨文化能力的定义和包含要素,开发了包含三个维度(态度、知识、理解)和两个效果层面(内部效果、外部效果)以及22类成分的金字塔状跨文化能力模型。Spitzberg & Changnon(2009)著作的突现值达3.96,表示该文献被引量经历了突然的大幅上升,他提出的跨文化能力模型兼具新颖性和系统性,包含了个体系统、情节系统和关系系统三个层面。该类研究被引量在近五年间出现了大幅增长。

2. 跨文化敏感度理论

被引排名第三(Hammer et al., 2003)和第四(Bennett, 1993)的两部著作都侧重研究跨文化敏感度测量,且平均被引频次一直保持较高水平。Chen & Starosta(1997)认为跨文化敏感度是跨文化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的能力,跨文化敏感度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改善跨文化传播的质量。Bennett(1993)从动态连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DMIS)模型。之后诸多研究都受此理论启发,例如,van der Zee和van Oudenhoven (2000)开发了Multicultur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MPQ);Ang等人(2007)研究了文化智力的概念、测量与应用。在Bennett和Hammer(1998)共同开发The Intercultural Development Inventory(IDI)用于评定DMIS模型所描述的文化差异之后,Hammer在2003年与Bennett和Wiseman合作的文章中继续系统阐述了IDI;2011年,Hammer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证实了IDI在文化群体间测量中也有很强的内容效度和构念效度(Hammer,2011)。

3. 跨文化与外语教学

排名第五的Kramsch(1993)的著作受后结构主义影响,强调以多元文化视角处理语言和文化教学的关系,鼓励语言教学中应促进文化互动而不是避免冲突,并总结了语言、情景、互动、文化和互文五个维度。该著作自发布之初就在西方语言教育界引起很大反响,十年内的被引频次相对稳定。之后,Kramsch继续发表了大量文章和著作讨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以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问题,特别是1998年出版的LanguageandCulture被引频次位居第十。Kramsch认为文化不仅是一种知识技能,更可通过语言拓宽双向文化视野、开创新的世界观。一直以来,跨文化与外语教学始终是国际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话题,跨文化传播问题在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领域越来越受关注。

4. 文化维度理论

被引频次最高的前十部著作中,有两部是由Hofstede撰写的关于文化维度理论的著作。Hofstede在1980年第一版的Culture’sConsequences中把抽象复杂的文化概念具化为可测量的四个文化维度(个人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男性和女性),并概述了一个社会的文化对其成员价值观乃至行为的影响。Hofstede在1991年的CulturesandOrganizations中,基于中国的儒家文化纳入了第五个维度(长期/短期观)(Hofstede et al,1991)。另外一部著作是2001年更新版的Culture’sConsequences,Hofstede评述了800多篇与文化维度相关的文献(Hofstede,2001),该著作被引量维持在每年10次左右。在2010年第三版的CulturesandOrganizations中,Hofstede又纳入了第六个维度(放纵/约束),并标注了93个国家或地区的六个文化维度值(Hofstede et al,2010)。对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虽然不乏批评和质疑之声,但它仍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跨国谈判、跨国管理、跨国营销研究中,为跨文化测量和对比提供了实用有效的框架,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以国家为分析单位的跨文化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Bhagat et al., 2002; Earley, 2006)。

5. 高低语境理论

Hall被认为是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他对文化的涵义和构成要素进行了细致解析,提出了大量的概念和理论,包括文化语境中的行为链规则、空间关系、历时/共时文化、高/低语境,其中高/低语境理论已成为Hall文化理论的精髓,被广泛应用于跨文化分析与对比研究中。TheSilentLanguage是Hall(1959)的第一本相关著作,被认为是跨文化传播学的奠基之作。而Hall被引最多的著作是BeyondCulture,书中比较了各国的文化特点、提出了文化悖论、文化认同、语境、延伸转移等概念。2009—2012年该著作的被引频次均处于五次以下,但在2013—2016年间却突增到十次以上,说明该理论的学术生命力依旧不减。

6. 跨文化适应理论

由表3可知,跨文化适应话题一直备受关注。如图7所示,Ward(2001)的著作被多次引用,呈现曲折上升趋势,证明了它在跨文化适应领域的重要性。Ward从情感、行为和认知三个角度,综合了该领域影响力最大的三种理论和实证方法,即压力与应对的理论模型(Moos,1994)、文化学习(Argyle & Williams,1969; Paige et al., 2003)和社会身份认知(Tajfel & Turner, 1986),系统介绍了跨文化适应的定义、分类(移民、难民和旅居者三类主体)和结果(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其中,Ward对跨文化适应的两大分类获得了大部分研究者的认同并得以广泛应用,例如,后期在跨文化研究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AUM理论模型(Gudykunst, 2005)、RAEM理论(Navas et al., 2005)、ICAPS 量表和情感管理理论(Matsumoto et al., 2001)都借鉴自该分类。与国内跨文化适应研究大部分关注留学生(王丽娟,2011)不同,国外相当一部分研究的对象是移民和旅居者。

7. 偏见概念

被引频次排行第六的是被称作人格心理之父的Willlard Allport在1954年创作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TheNatureofPrejudice,其在近十年内的被引频次也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甚至在中期出现了加速增长。在书中,Allport通过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全面且精辟地分析了偏见的定义、本质、种类、影响,特别是偏见的形成过程(认知、动机和社会文化)和有效应对策略(接触假设)。Fiske(2005)曾有言:“当我们中的许多人正要为自己的新发现而惊喜时,却发现Allport早已在那里等我们了。”上文曾提到跨文化感知、歧视和偏见是跨文化研究的八大主题之一,Allport的偏见概念和理论正是该研究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经典理论。

五、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以近十年来SSCI来源期刊发表的跨文化传播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热点与进展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在过去十年中:1.国际跨文化研究论文发表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相关论文发表学科分布广泛、跨学科特性愈发突出,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经济与管理领域对跨文化研究的关注度逐年升温,心理学发表频次虽呈下降趋势,但整体占比仍较大;虽然跨文化传播类专属期刊的相关论文发表频次相对较高,但从其他期刊学科分布的广泛性看,跨文化传播研究受到多元学科领域的重视;3.近年相关研究热点纷呈,其中跨文化教育与留学一直是热点主题,跨文化适应和移民、跨文化传播动态和文化认同等主题越来越受关注,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差异研究仍占较大比例,但占比有逐年减弱趋势;4.跨文化研究对象及研究人员仍集中在欧美国家,但来自中国、日本等非欧美国家的学者在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逐渐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国际发表能力有显著进步;5.跨文化研究应用最广的理论包括Byram、Deardorff和Hammer的跨文化能力和敏感度模型、Hofstede的国家文化维度理论、Allport的偏见概念;Hall的高低语境理论虽然提出时间久远,但仍不失为经典;Ward的跨文化适应理论也得到广泛关注和使用。

以上研究对近十年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现状和总体发展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及评述,调研结果一方面能使我们对近年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学科分布、研究热点、发展态势、经典理论形成全景式了解;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对比,探讨国内相关研究的潜力与不足。数据表明,我国学者近十年在跨文化领域的国际发表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证明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同时需看到,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已进入成熟的学科发展阶段,产生了属于自己的研究范式、研究主题、核心期刊、代表学者、著作和理论流派,相关研究领域分布广泛、均衡,相关理论被其他学科广为认可与借鉴。相比之下,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我们不但没有建立跨文化传播领域独立的核心期刊,相关研究在学科分布、研究热点、研究方法、理论模型构建等方面与国际态势相比也存有局限(胡文仲,2005;史兴松、朱小玢,2015)。今后如何在学科构建上有所突破,在研究范式、主题范畴、跨学科整合等方面有所拓展,需要学界洞悉国际相关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从中探寻可行路径及有益参考。

注释

① CiteSpace系统中相关参数的设置:“Time Slicing”为“2008—2017”;时间分区为“1年”;术语来源“Term Source”选择“Title”“Abstract”“Author Keywords”和“Keywords Plus”;主题词类型 “Term Type”中选择“Noun Phrases”;在节点类型“Node Types”中依次选择“keyword”“country”“category”“cited reference”;三个阈值引文数量(C)、共被引频次(CC)、共被引系数(CCV)分别设定为 3、3、20;数据筛选标准:“top 50 per slice”;网络修剪:“MST”。

② 由于跨学科期刊的存在,WoS数据分类统计存在重复计算的情况。

猜你喜欢

跨文化聚类论文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
基于加权模糊聚类的不平衡数据分类方法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