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测量是提高公众高血压知晓率的关键
——访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王继光教授
2019-12-25文图中国医药导报主笔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主笔 潘 锋
由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等联合主办的“2019年中国高血压年会与第21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10月17日至20日在厦门举行,来自国内外从事高血压研究知名专家学者与参会代表,从基础研究、临床实践到社区管理,全方位探讨了高血压的防治及相关疾病的管理方案,分享了高血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创新成果。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王继光教授回顾了中国高血压联盟成立30年来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在“健康中国2030”这一宏伟计划框架内,要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和达标率双双提高到70%以上,实现高血压控制率50%以上的目标,从而大幅度降低高血压所致各种严重致死致残性心脏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死亡。
加强血压测量刻不容缓
王继光教授主持学术报告会
王继光教授说,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最重要的致病因素。近年来高血压一直居全球死因之首,全球每年约有940万人死于冠心病、脑卒中、肾衰竭等高血压相关疾病,2017年的最新数据显示,约1040万人因高血压相关疾病死亡,高血压显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疾病负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高盐、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过大的心理压力,体力活动不足等,导致受高血压影响的人群及其患病率势必将进一步上升,预计到2025年高血压人数可能增长约60%,在全球将影响超过15亿人。目前国内外高血压防治现状并不理想,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比较低。国际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PURE)研究数据显示,受调查人群中仅46.5%的高血压患者知晓自己患有高血压,知晓高血压的患者治疗率为87.5%,控制率仅为32.5%。
王继光教授说,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虽有所改善,但总体仍然很低。数据显示,1991年我国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11.3%、26.6%、12.1% 和 2.8% ;2002年分别为18.8%、30.2%、24.7%和6.1%;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高血压知晓率为46.5%,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1.1%和13.8%。2015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分别为27.9%、46.9%、40.7%,控制率仅为15.3%。王继光教授指出,当前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中主要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50%以上的人不知晓自己的血压水平,二是高血压患者即使服药后,仍然有60%以上的患者血压控制不达标,即没有把血压降低到140/90 mmHg 以下。因此,迫切需要通过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提高高血压知晓率,进而提高治疗率和控制率,实现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预防。
王继光教授说,提高高血压知晓率的关键是血压测量,加强血压测量刻不容缓。为提高对准确测量血压重要性的认识,推广统一的血压测量操作规范与技术,唤起人们对血压测量的重视,中国高血压联盟历时4年制定完成并于2011年正式发表了《中国血压测量指南》。2012年我国又发布了 《家庭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以促进家庭血压监测的规范化,推动家庭血压监测临床应用。在过去的7年间中国家庭血压监测取得了极大进步,大量自动化的电子血压计进入家庭,许多高血压患者都在家中测量血压,临床医生也越来越多地根据家庭血压监测结果进行高血压诊治。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家庭血压监测的规范化水平,充分发挥家庭血压监测在高血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2019年中国高血压联盟组织编写和发表了 《2019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该指南明确指出:家庭血压测量是提高高血压知晓率的有效手段,建议没有诊断高血压的家庭成员也应在家中定期测量血压,每年至少测量1次。
降压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王继光教授说,为探讨降压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近40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高血压临床试验研究。中国高血压联盟1987年启动了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试验(Syst—China)研 究,1990年 开展了中国脑卒中后抗高血压治疗研究(PATS),1998年开展了非洛地平减少并发症研究(FEVER),此后又开展了多项研究,如2005年开展的老年高血压研究,2008年开展的心血管高危评估研究,2012年开展的中国心血管风险分层研究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降压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Syst—China 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降压治疗能否降低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和其他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每治疗1000个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5年可减少55例死亡,39例脑卒中或59例主要心血管事件,在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中,抗高血压治疗可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致死性脑卒中的发生。PATS 研究于1991~1994年间共有46个协作单位入组5665例有脑卒中或TIA 病史的患者,随机分为吲哒帕胺治疗组或安慰剂对照组,平均随访2年。结果显示,治疗组血压水平较对照组下降6/3 mmHg,脑卒中事件分别为9.2%和12.3%,危险下降24%,总死亡危险下降9%。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和中国高血压联盟牵头开展的FEVER 研究是中国高水平临床试验代表作,主要研究结果于2005年首先在欧洲高血压年会上做了大会报告,此后发表了一系列亚组分析结果。FEVER 研究是迄今我国最大规模的高血压降压治疗事件研究,首次证明收缩压目标值降低至140 mmHg 明显获益。2016年FEVER 研究亚组分析提示,血压值是重要的卒中危险因素,血压达标和血压下降与心血管事件相关性更密切,因此需要进一步关注降压治疗的稳定性,不仅要血压达标更需要长期持续的血压达标。
“中国高血压循证医学临床试验证据为制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王继光教授说。
1999年至2019年中国的高血压防治先后发布了四版指南,四个版的指南均把高血压作为一个全面的心血管管理切入点,强调重视高血压患者风险管理。1999年中国首部高血压防治指南发布,首次提出了140/90 mmHg 的高血压诊断标准。2005年版指南将血压分类简化,取消临界高血压和理想血压的定义,2015版指南保留收缩期高血压分类,将120~139/80~90 mmHg 定义为正常高值,诊室血压诊断标准维持140/90 mmHg不变,增加了动态血压的参考标准。2010年版指南更加重视动态血压检测,增加了夜间血压和晨峰血压的内容。
王继光教授说,近年来高血压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2017年,美国心脏学会与美国心脏协会联合美国多个学术组织发表了美国高血压指南,该指南对高血压进行了重新定义,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由原来的140/90 mmHg变更为130/80 mmHg,血压超过140/90 mmHg 诊断为2级高血压。这一变化显著增加了诊断高血压的患者人数,由于降压治疗的目标也同时变更为130/80 mmHg,因此将显著降低高血压控制率。2018年,欧洲心脏学会与欧洲高血压学会发表了新版欧洲高血压指南,新的欧洲高血压指南虽然并未更新高血压的定义,但也同样强调要强化血压管理,建议将血压降至130/80 mmHg。
王继光教授介绍,新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底正式发表,2018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仍继续按照140/90 mmHg 作为诊断高血压的标准,这主要是考虑到我国目前高血压防治仍处于较低的水平,2012~2015年的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居民高血压控制率仅为15%左右,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提高我国高血压控制率。2018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仍建议将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 以下,但如果患者能够耐受也可以降低到130/80 mmHg;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建议将血压降低到150/90 mmHg,但同样如果能够耐受也可以降低到140/90 mmHg,甚至130/80 mmHg;对于80岁或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患者血压应降至150/90 mmHg 以下。在新版美国与欧洲高血压指南中,分别采用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计分(ASCVD)和心血管死亡风险计分(SCORE)等定量计分方法进行血管风险评估。2018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继续采用低、中、高和很高危的四级高血压危险分层方法,主要是考虑到尽管我国已有若干血管风险计分工具,但我国目前高血压防治领域对这些计分方法并不十分熟悉,使用经验不足,因此未纳入2018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提高公众高血压知晓率
“提高公众高血压知晓率的关键是血压测量。在医院外,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健康负责,通过主动测量血压而知晓自己的血压;在医院内,医生要知晓和控制好患者的血压。”王继光教授说。
王继光教授介绍,2005年世界高血压联盟将每年的5月17日确定为“世界高血压日”,2014年起世界高血压日的主题始终是“知晓你的血压”。2017年国际高血压学会(ISH)联合世界高血压联盟等发起五月血压测量月(MMM)全球血压筛查项目,MMM 是一项全球血压横断面大范围调查,主要针对年龄18岁以上的成人志愿者,尤其是1年内未曾测量过血压者,目的是提醒每一个人都应该测量血压。MMM 至今已经开展了3年。2017年,全球共有80个国家与地区参加了MMM 项目,数千名志愿者为1 201 570人测量了血压,结果显示,高血压控制率为53.7%。2018年,89个国家与地区参与MMM,150万人接受了血压测量,结果显示,高血压的治疗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9.5%、55.3%、60%。2017年我国设立了200多个测量点,为超过50万人测量了血压;2018年我国18个省(区、市)建立了367个测量点,为394 293人进行了血压测量;2019年全国20个省(区、市)的249测量点,已经为238 480进行了血压测量。
王继光教授说,MMM 不仅要测量血压,同时还要给接受测量者有反馈。因此,在MMM 工作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公众的高血压意识率,中国高血压联盟在机场等人群密集的公众场所,设立一个全国性的基于网络和微信的血压测量系统—智慧血压亭,智慧血压亭通过身份证或手机号码登录或查询,血压测定严格遵循国际标准化的程序,测量后血压和脉搏读数将自动发送至受测者的微信账号并可立即得到正常或异常判断。如果同意,接受测量者建立可在线咨询医生。
王继光教授介绍,知晓高血压只是第一步,为进一步提高高血压知晓率和控制率,在MMM 的基础上中国高血压联盟又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全国性项目,包括万人动态血压达标行动、中国高血压患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筛查登记、智慧化高血压诊疗中心建设等。目前,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已积累非常多的临床证据,动态血压监测可以识别白大衣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并通过评估昼夜节律更加准确地预测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与诊室血压相比,动态血压能更好地预测靶器官损害及心脑血管事件,提高高血压诊断的准确性。“万人动态血压达标行动”由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发起,基于互联网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操作流程的标准化,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分析数据、提供专家咨询等,以期达到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双达标的目的,提高我国高血压控制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是成年人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之一,在高血压患者中占5%~10%且随着血压水平升高其患病率也升高,在难治性高血压中可达到20%。PA 患者与年龄、性别及血压相匹配的原发性高血压相比,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房颤及脑卒中的风险明显增高。而针对性的治疗,包括手术和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不仅可治愈或显著缓解高血压,也能逆转PA 患者的心血管损害。在我国虽然已建立了PA 的诊断和治疗规范,但心血管内科医师对PA 的筛查和诊治还不够重视。为提高心血管PA 的筛查水平,提高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率,进一步减少PA 可能导致的心血管事件,“中国高血压患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登记”项目,目的是在高血压患者中对疑似人群进行规范筛查,对筛查识别出来的患者进行有效分型诊治。
“智慧化高血压诊疗中心”(iHEC)项目由四个部分组成,包括规范化的诊室血压测量、规范化的诊室外血压测量即动态血压和家庭血压测量、规范化的血管结构与功能监测和评估,以及高血压的病因学分型诊治。iHEC 旨在建设高血压诊治专业技术平台,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建设专业技术能力。iHEC 将采用包括蓝牙、互联网等在内的各种通信系统连接多种检测设备,实现高血压患者线上线下一体化诊疗与随访,早发现早治疗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从而更加有效地预防各种心脑血管病并发症的发生。对每一个高血压患者来说,将可以在iHEC 平台上更加智能化地管理自己的高血压和其他心血管健康问题。
王继光教授最后说,近年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为管理高血压这一涉及2亿多人的大众健康问题创造了条件。五月血压测量月是改善我国血压控制率低的重要一步,未来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便捷的血压测量技术支持系统并结合一系列血压控制行动,将进一步提高公众高血压知晓率,大幅度提高我国高血压控制率,从而达到实现50%以上的高血压控制率的目标。
专家简介
王继光,教授,主任医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国际高血压学会执委,亚太高血压学会主席,亚洲动脉学会主席,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长期从事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试验研究、自然人群研究、心血管与代谢测量技术研究,血管结构与功能研究以及群体遗传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