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州区食用菌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9-12-25杨晓敏

甘肃农业 2019年12期
关键词:甘州区鲜菇工厂化

杨晓敏

张掖市甘州区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甘肃 张掖 734000

甘州区气候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大,是食用菌生产的优势区域,加之玉米秸秆、玉米芯和畜禽粪便等食用菌生产原料资源丰富,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近年来,全区以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为主,抓龙头、扩基地,食用菌产业发展较快,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生产现状

(一)生产规模

甘州区坚持“农业发展,生态先行”的原则,食用菌产业作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关键举措,近几年区政府一号文件连续出台奖补政策支持发展,食用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区食用菌生产面积2 720亩,其中企业工厂化生产基地2 175亩,农户种植545亩,日生产菌袋26.5万袋,其中工厂化生产24万袋,农户零星生产2.5万袋,年生产食用菌3万t,总产值达1.8亿元。产品远销福建、浙江、四川、青海、新疆、内蒙等地,食用菌已成为甘州区又一特色主导产业。

(二)生产模式

1.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集模拟生态环境、智能化控制、自动化机械作业于一体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高、节约土地与劳动力,可实现周年化生产,质量可控、产品安全可靠,可复制性强、有利于迅速稳定扩张等特点。目前,我区共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基地3处。

2.海鲜菇基地。主要从事海鲜菇生产、加工与销售。一是2013年张掖贯党珍稀菇业公司建设,地处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内,生产面积160亩,拥有日产10万袋的海鲜菇智能化生产线,日产鲜菇30t,年产海鲜菇鲜品5 760t,年获得纯利润820万元,产品远销西北五省区。二是巴吉滩食用菌循环经济产业园海鲜菇基地,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巴吉滩戈壁农业产业园,占地1 300亩,项目总投资10亿元,2019年建设,规划四年完成,建设内容包括食用菌自动化生产线、研发中心、精深加工中心、冷链物流中心,废料循环利用中心,工业旅游观光中心六大模块,一期工程于2019年9月建成,占地面积300亩,已生产海鲜菇菌瓶130万个,该园区将成为西北生产规模最大海鲜菇基地。

3.杏鲍菇、香菇基地。由张掖市紫家寨现代农业科技公司2014年建设,位于大满镇紫家寨村,日产8万菌包、生产包装区域104 574m3,日产杏鲍菇菌包8万袋,香菇菌包1万袋。每天向市场提供鲜菇40t,日销售额达到35万多元。2017年的鲜菇产量达到12 000t,实现2017年度销售额1.2亿元,利润1 300万元。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股份经营利益连结机制。农民可以到公司打工或承包经营,公司为农户提供“统一供给菌棒、统一组织培训、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全程服务,为农户的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西宁、乌鲁木齐及东北等地,并与霍尔果斯口岸进出口公司达成了销售协议。

4.家庭式生产模式。甘州区新墩镇、小满镇、大满镇等镇村是食用菌主要生产地,总种植面积545亩,日产2.5万袋鲜菇,主要有平菇、姬菇、金针菇、双孢菇等,由于是一家一户生产,成本高、季节性强,无法实现周年化生产。但有个别农户经济效益较高,如浙江菇农肖德和在甘州区租8座日光温室种植香菇(1座养菌温室,6座出菇温室),温室平均单棚纯收入可达6.75万元,户均年食用菌纯收入可达54万元。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甘州区食用菌产业发展。

二、甘州区发展食用菌优势

(一)符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需要

食用菌产业最显著的特点是易构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生态循环不仅能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符合甘州区农业生态循环发展的区情实际。

(二)环境资源优势明显

一是水质优,甘州区水质呈弱碱性,非常适合食用菌生产用水;二是气候适宜,该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凉爽,日照充足温差大,尤其春夏秋三季气温条件,适宜香菇、秀珍菇、姬菇生产;三是甘州区境内无工矿企业,污染小,非常适合食用菌绿色有机循环发展,生产的食用菌品质好、耐储运。

(三)栽培基质资源丰富

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95万亩,农作物秸秆年总产量45万t,除畜禽养殖用量近30万t,秸秆还田约3万t,有近12万t的秸秆剩余;蔬菜种植面积37.6万亩(含复种),年产尾菜达40万t左右;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产生的糠醛渣、中药废渣等10万t,经过处理,均可用于食用菌生产。

三、食用菌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工厂化发展较缓慢

甘州区只有紫家寨现代农业科技公司开展香菇工厂化生产、张掖贯党珍稀菇业公司开展海鲜菇工厂化生产,两家公司经过多年发展,规模一直停滞不前,一是投资大、技术要求高,企业资金注入困难,发展速度缓慢;二是两家公司与农户还没有探索建立起一种成熟的利益联接机制,农户除投入劳力外很难参与到产业链中来。

(二)技术支撑体系薄弱

甘州区的食用菌产业存在许多技术难题如灭菌、接种、养菌等需要克服,尤其工厂化生产,由于系统化管理要求高,企业既缺乏技术也缺乏技术娴熟的产业工人,更谈不上技术创新、技术储备,导致食用菌产业发展缓慢。

(三)产品竞争能力不强

一是产品单一,甘州区食用菌主要以杏鲍菇、海鲜菇、香菇、平菇为主,缺乏优良珍稀品种和优质菌种,难以适应市场多元化的需求,且产品均以鲜菇向外销售,产业链条较短;二是无品牌效应,我区食用菌龙头企业有的没有注册品牌,注册品牌的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无法实现优质优价。

(四)优势区域发展缓慢

甘州区花寨、安阳乡、龙渠乡、甘俊镇等高海拔冷凉区域是发展食用菌的优势区域,但该区域经济基础薄弱, 加之食用菌生产设施建设投资大、生产管理技术要求高,农户都倾向于发展管理相对简单的制种玉米而不愿发展食用菌,广大农户对市场、技术和效益存在疑惑,思想不统一,认识不到位,发展意识不强,开拓创新意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食用菌产业发展。

四、加快甘州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培育龙头企业促发展

工厂化生产是食用菌循环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要发展必须有企业带动,要通过招商引资,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积极培育一批食用菌生产、销售、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同时对开展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废弃物转化利用、精深加工的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及专项资金支持,并帮助解决好企业建设中的土地、环保、水、电、路等问题。

(二)创建示范基地扩规模

针对甘州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与农户生产相互脱节、种植规模扩张难的问题,选择有意愿扩大生产规模的龙头企业,与当地农业基础条件好的村社合作,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试点,激发广大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企业在建设基地、扩大规模的同时,积极开展加工冷链建设、技术创新等工作,建立产业链条完整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模式。

(三)健全网络市场促销售

通过调研分析市场,制定生产及营销策略,借助各类营销组织,建立销售窗口,构建营销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走电子商务营销之路,力求食用菌产品能够立足西北市场,开拓东南部市场,打入国际市场。要加强品牌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定和产品标识工作,申请注册商标,积极打造自己的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

(四)强化科技创新增后劲

通过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引进食用菌科技人才,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争取在菌种选育、食用菌产业经济高效循环模式探索、工厂化栽培技术系统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积极开发高附加值系列产品。要依托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项目,加快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

(五)延伸产业链条促增值

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利用食用菌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高的优势,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开展食用菌精深加工及冷链保鲜贮运,发展罐装、速食、速冻、冻干等产品,研发食用菌饮料、药品、调味品、功能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鼓励企业开发生产菌渣饲料和菌渣有机肥料等产品,实现原料的循环利用,形成和完善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产业模式。

猜你喜欢

甘州区鲜菇工厂化
张掖市甘州区奶业肉牛产业联盟成立
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影响因素探讨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海鲜菇复水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热处理对海鲜菇质构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
合理运用监测结果推动区域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
鲑鳟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的孵化和开口技术
中草药对海鲜菇贮藏保鲜品质的研究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现状分析
工厂化养虾到底难不难?做好肠胃管理就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