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卓尼展新姿 富民强县创辉煌
——卓尼县农牧业产业发展掠影
2019-12-25牛海云
牛海云
卓尼县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物产富饶,人杰地灵,素有“藏王故里,秘境卓尼”的美誉。近年来,卓尼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及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产业兴旺为重点,以绿色、生态、安全为导向,以高端、高质、高效为目标,牢固树立“升级、融合、优先”意识,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效益优先,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优化提升农牧业产业产品结构,培育壮大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产业链条和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持续增产增效,逐步向现代农牧业发展目标迈进。预计到2019年底,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5.1亿元,同比增长2.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140元,同比增长8.1%。展示出了农牧业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
“三包”助推“五业”稳步推进
根据《甘肃省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意见》精神,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卓尼县及时调整加强了产业扶贫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任组长,县政府2名副县长人副组长,成立了卓尼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实行书记、县长双组长责任制,农业农村部门设立了11个产业发展专责小组和包乡包村工作组,实行领导包片包乡、单位包村、干部包户责任制,同时制定了特色生态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行业脱贫攻坚、深度贫困地区牧业种植业增收工程、合作社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及牛、羊、菜、薯、药五大特色产业发展三年行动等产业扶持项目实施方案,每季度组织召开产业扶贫专题会议对产业扶贫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进一步强化了对产业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规划引领,同时,在驻村帮扶队中增加了农技人员,驻村开展产业指导工作,使产业扶持政策、项目真正惠及于民、落地见效。
资金之“钢”用于产业“刀刃”
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扶持产业发展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通知》精神,卓尼县紧盯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加大产业资金扶持,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助农增效,促农增收。自2016年以来,统筹整合安排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涉农项目资金等农牧业产业发展资金达2亿多元,重点用于扶持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规范提升合作社管理运营水平,建设标准化适度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完善农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在落实扶持资金中,按照《甘肃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严格实行“三项制度”(即主体责任制、县乡村三级审核制及公示制),强化资金管理使用监督检查及绩效考评,扶持资金坚持因地因村因户施策且全部产业增收项目,支持农牧户发展种养产业,杜绝了挤占挪用、损失浪费、大水漫灌、骗取套取、私分冒领、侵占贪污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优化产品结构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
卓尼县依托资源禀赋,紧紧围绕牛、羊、菜、薯、药五大特色产业及青稞、油菜、中蜂、蕨麻、獭兔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通过规划引领、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方式,不断优化提升产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全产业链建设,实现特色产业持续较快发展,产业贡献率显著提升。
预计到2019年底,全县各类牲畜存栏52.19万头(匹、只),总增、出栏、商品三率分别达39.7%、45.2%、44.2%,肉产量1.21万吨,奶产量0.75万吨。在草原承载能力较强的半农半牧区发展牦牛、藏羊养殖,带动农牧民1.2万余户。在畜种群结构合理、基础条件较好的完冒、扎古录等5乡镇发展犏雌牛(奶牛)养殖,带动农牧民群众3000余户,高原特色畜牧业已成为全县一产首位产业,畜牧业生产经营性收入是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
紧盯管理运营 强化促农带贫机制
规范整改,着力提升合作社管理运营水平。按照中央脱贫攻坚领域巡视反馈问题及贫困退出第三方考核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工作要求,在全覆盖实地调查摸底合作社管理运营情况的基础上,按照边摸底、边整改的工作要求,通过扶持规范社、组建联合社、清理“空壳社”、转型“家庭社”、合并重组“弱、小、散”合作社、吊销注销未运营合作社、创建县级以上示范社等整改提升方式,使全县贫困村合作社由2018年底的461个减少到目前的329个,其中规范运营的148家,运营较规范的163家,一般运营的13家,未运营的5家;规范率达67.46%,提升率为56.91%,吊销注销合作社132家。在整改提升贫困村合作社规范管理运营水平的同时,同步开展非贫困村合作社整改提升工作,促进全县合作社整体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截至目前,全县在册合作社总数由2018年的831个减少到目前的558个,其中规范运营的174个,运营较规范的186个,一般运营的192个,未运行6个。2019年新注册成立21个。
多举措让农牧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水平稳步提升。以自建和外引两种方式,培育农牧业产业化企业114家,创建省级龙头企业1家,评定县级龙头企业6家;围绕草食畜牧业、中藏药材、高原蔬菜、水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引进省内外龙头企业4家。
促农带贫机制不断创新完善。在发展壮大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同时,鼓励引导贫困户通过折股配股入股、土地流转、订单生产、劳务就业等方式,创新建立“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将农牧民带入全产业链中发展产业,增加贫困户生产经营性收入和入股分红收益。
“三变”改革 盘活“两农”发展
稳步开展农牧村改革。续推进农牧村“三变”改革,围绕资源、产业、资金、经营主体、村级集体经济五个要素,认真总结提炼以往“三变”过程中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不断扩大改革范畴,全面盘活农牧村“三资”,让农牧民享受改革红利。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各村通过入股龙头企业或自我发展的方式,相继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稳步增加,2018年,全面清除了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村均达3.7万元。
2019年,在巩固提升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为实现贫困村非贫困村平衡发展,安排非贫困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908.74万元,扶持非贫困村集体经济32个,受益贫困户达2001户。截至9月底,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86.21万元,其中非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93.58万元,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192.63万元。预计到2019年底,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