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9-12-25刘孟花刘莹莹宋凯红
刘孟花 刘莹莹 宋凯红 刘 辉△
1)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2)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脑卒中是一种由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引起的持续性大脑半球或脑干局灶性功能缺损的神经性疾病[1],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体,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2-3]。脑卒中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极大威胁人们的健康及生命安全[4-5]。作为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康复是减少脑卒中致残的最有效方法,有效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具有积极意义[6]。有效的康复能够加快卒中患者康复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而早期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改善功能障碍。本次研究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提升肢体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05—2016-05驻马店中心医院治疗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经CT、MRI检查确诊,并为首次发病患者;(2)了解本次研究的方法及过程,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均有清晰的意识,一侧肢体功能障碍。排除伴其他影响功能恢复的肌肉、骨骼疾病或神经疾病患者。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男组29例,女21例,年龄40~80(61.8±4.7)岁;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2~78(61.0±5.1)岁。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包括控制血压、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降糖、降脂等,以及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吞咽障碍的评估、体位的摆放、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症状体征不再进展)后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对于轻到中度患者,在卒中24 h后进行系统的早期康复治疗,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进行早期、少量的下床活动及床边康复,活动时间由短到长,活动量由小慢慢增大。具体措施:(1)由神经内科、康复科医生、肢体康复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康复护士等成员成立脑卒中康复治疗小组;(2)早期康复选择恰当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2015年BERNHARDTD等[7]关于早期康复的卒中系列研究表明,脑卒中发病后24 h开始进行运动康复是安全有效的,可促进患者移动能力的恢复;(3)进行脑卒中早期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和关节活动度训练[8];(4)早期站立、步行康复训练;(5)脑卒中后的肌力训练与康复:进行45°的适当力度的下肢功能拉伸,时间10 min左右[9];(6)痉挛的处理:采取抗痉挛肢位、关节活动度训练、痉挛肌肉缓慢牵伸、夹板疗法等[10];(7)脑卒中后肩痛、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的康复:进行合适力度和角度的活动肩关节加上适宜的肩手配合训练来协调肩手的灵敏度[11]。
1.3观察指标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C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改良Barthe指数(MBI)评分[12]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12]评定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2 结果
2.12组干预前后CCS评分比较干预前2组患者C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CCS评分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患者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2组患者干预前后MBI评分比较干预前2组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MBI评分均有所升高,但观察组患者的升高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2组患者干预前后FMA评分比较干预前2组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FMA评分均有所升高,但观察组患者的升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2组干预前后CCS评分比较 (分,
表2 2组干预前后MBI评分比较 (分,
表3 2组干预前后FMA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准确的临床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对于提高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脑卒中患者多伴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在生活质量降低的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增加了负担[13]。单纯的药物治疗,不给予有效的康复措施,患者容易继发足下垂、肩关节半脱位以及肩手综合征等障碍[14]。
研究表明,将极早期康复治疗(24 h内)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可以最大限度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使患者早日康复,大大提高生活自理能力[19-20]。中枢神经系统在受损后,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可塑性,自身可以实现结构和功能的重组[15]。但神经功能的重组和代偿不是自发的,需要通过有效的学习和锻炼才能实现。虽脑卒中常规治疗中也会建议患者进行一些运动功能的学习和训练,但由于训练不够及时或方法不够科学等问题,导致学习和训练效果不佳,难以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康复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和独立,规范的康复流程和康复治疗方案对降低卒中致残率有重要意义,进而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生活质量。通过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功能训练或康复治疗,帮助机体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通过反复的刺激来重塑神经通路,充分发挥中枢神经代偿作用,促进大脑皮质功能恢复是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主要思路[16]。早期康复治疗包括床上良肢位的保持、体位转移训练、床上关节活动度练习、床上坐位训练、站立训练和行走训练等。早期康复治疗是一个学习—获得—强化—再学习—获得—强化的良性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实现永久性固定,有助于加快健侧脑细胞的重组和代谢,尽快建立侧支循环,恢复病灶周围组织的功能,进而促进患者功能的康复。随着卒中患者活动水平的逐渐进步,早期康复还应包括鼓励其重新开始与外界的交流。
相关研究显示,早期针灸疗法是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一种形式[17-20]。日常生活能力是评价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指标,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可以很好地反映患者残疾程度和功能恢复情况[21-25]。本研究中,干预前2组患者CCS评分、MBI评分及FMA评分无明显差异;干预后2组患者CCS评分、MBI评分及FMA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可见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具有确切疗效,有助于降低致残率,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早期恢复,有效改善预后。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有效的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避免神经衰退和肌肉萎缩,缓解关节僵硬[26-27]。因此,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促进肢体康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