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的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挑战与对策探究

2019-12-25张欢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2期
关键词:辅导员思政互联网+

张欢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67)

2019年3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文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面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思政教育信息化的要求,高校辅导员应及时研究、提出并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更好地指导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1 “互联网 +”时代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背景探源

1.1 普及面趋广:受众群体数量巨大

“互联网+”顺应时代产生,本质内涵表现为实时互动、开放多元。2019年2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7.6 h,较2017年年底提高0.6 h,网民群体中,学生占比最高,达25.4%。在这样的庞大数据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步入发展新阶段,互联网受众群体数量较多的高校大学生,其头脑清晰、思维灵活,对网络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易受网络思想、行为、言论等因素的影响。为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积极吸引高校大学生群体,在数量上抓住更多受众尤为重要。

1.2 覆盖面更大:思政教育内容丰富

以往,高校思政教育主要通过传统授受方式进行,内容也以传统形式的报纸、期刊、图书等为主,内容时效性与更替速度有一定时间差。在互联网纵深发展阶段,网络信息量迅速增长,新形态下的网络思政教育素材与内容也日趋丰富。高校学生接受思政教育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已出版的书刊等,而是可以积极利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入心化。在此过程中能够,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丰富化与多样化,也为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挑战剖析

2.1 学校传统思政教育方式:吸引力不足

思政教育课堂在传统意义上,即学生与辅导员面对面,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交流、沟通。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思政教育形式局限性比较大,师生双方对于某个问题的探讨,由于受场所、人员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会产生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尴尬局面。具体到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个体身上,一般表现为辅导员一方说教灌输、大学生被动接受,主客体关系相对固定化导致思政教育效果反响平平、思政教育水平提升受限。究其原因,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固化与思政教育方式单一主要是思政教育缺乏必要的吸引力。尤其是在互联网纵深发展、信息大爆炸的现代,传统思政教育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不利于大学生群体根据自身习惯有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吸引力不足也不利于思政教育内容在最大程度上以最快捷的方式惠及更多学生,不利于高校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扭转思政教育局面整体进程的快速推进。

2.2 学生新时代个性特征:理想信念缺乏

高校大学生富有朝气与活力,求知欲与好奇心俱备,一方面有益于自身迅速夯实理论基础、提升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新变化,心智不成熟的部分学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在“猎奇”等心理支配下产生自我中心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心理,更有甚者一味追求新潮,忽略自身理想信念培养,造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失,不注重自身家国情怀与心理素质塑造,一段时间后,价值观念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等不良心理都将影响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进程。

2.3 高校辅导员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政工作:能力不够

高校辅导员所学专业大多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上,他们掌握一定的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熟悉QQ、微信、微博等聊天工具的基本用法,能够与所带班级的大学生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沟通与交流;与此同时,高校辅导员对于交流工具的运作、管理与维护缺乏基本的认识,缺乏必要的信息化技术与手段支撑,在使用网络工具进行信息化操作的过程中,无法及时跟进学生即时情绪与状态,对学生进行迅速、有效的教育与引导。辅导员这种能力局限性与教育滞后性,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3 “互联网 +”时代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对策探析

3.1 政策鼓励:完善网络思政教育相关制度

高校辅导员处于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实行规范化管理是确保高校思政教育水平与效率长足发展的基本保障。基于此,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获得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宏观规划力度,加强制度建设,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在政策制定及制度建设环节中,政府部门要有效总结及提炼现有政策法规实施经验,建立健全适合高校网络教育发展的规章制度。要在高校成立跨部门协作的信息监控部门,加强校园互联网信息监控,建立突发信息安全事件预案,成立应急处理小组。[3]同时,在相关政策制度中,更需要明确教育部门、高校和高校辅导员发展网络思政教育教育的的权责及义务。有效营造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促进网络思政教育发展政策制度的快速发展,为我国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2 技术支持:构建网络思政教育提升平台

第一课堂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全方位育人的基础,思政课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一课”。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依托网络平台,挖掘新兴载体,实现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丰富思政实践活动,拓宽思政教育途径。更重要的是高校辅导员有效提升自我信息化手段使用水平与网络工具运用技术,通过结合当下时政与思政教育内容的形式,既达到教育与引导教育对象的思想及政治水平的目的,又能够实现教育效率与水平的提高。探索高校思政教育者网络业务培训与提升形式,促进网络思政教育者技能水平及交流技术制度的建立。继续实施“互联网+”模式下多种工具、手段与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的实践尝试,促进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新方式、新方法的发掘与运用,助推高校思政教育在层次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3.3 需求引导:调动网络思政教育主体需求

高校思政教育要在互联网+背景下获得长足发展,需要在制度保障条件下,积极引入高校大学生网络教育需求,以网络思政教育对象需求为出发点,激发高校思政教育生机与活力。目前,为充分调动网络思政教育对象的主体需求,有效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水平跟上信息化社会发展步伐、实现网络思政教育信息发出者与接收者互动畅通,高校辅导员实施网络思政教育应该坚持以教育对象需求为“主引擎”。具体来讲,应注重引感召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因素在网络思政教育中,建立以提高感召力、扩大影响力、增强生命力为核心的高校思政教育吸引力体系,有效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实时性与有效性的稳步提高。为了调动高校思政教育对象的主体需求,高校辅导员应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研究思政教育对象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创新网络话语表达方式,并依据实际及时纾解思政教育难题、化解思政教育困惑、深化思政教育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 “8·19”讲话中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只有利用好网络思政教育这个主阵地,才能有效应对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挑战,在高校思政教育环节中真正做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

猜你喜欢

辅导员思政互联网+
光荣啊,少先队辅导员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