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世界的媒介化与符号化的“理想世界”
2019-12-25王泽伟
王泽伟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1 现实的媒介化与人的异化
当今社会,大众传播的影响力日渐扩大化,而媒介的日渐繁荣却也催生了越来越泛滥的异化现象。媒介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在于它造就了人对于媒介的过分依赖,从而导致了人的异化。这种异化,主要表现的3 个方面:交往中的越发孤独、消费中“欲望”战胜了“需要”、思维中不假思索而顺从现状。
1.1 交往异化
人们交往的目的,是为增强人们之间的联系,包括情感和社会的双重联系。另外,人也需要融入各种各样的群体,以摆脱个体存在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从而使人的社会性得到增强。然而,随着媒介工具的介入,像手机、电脑、QQ、微信、邮件系统,方便的聊天工具日益介入主体间的对话与沟通之中,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媒介化。但所有的工具物都只是一种工具性的媒介,它们永远无法取代主体双方之间的真实交往。特别地,聊天工具的交往使主体无法通过对方的动作、语气、生态、服饰等各种非语言符号,来辨别交往对象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和情感波动。这反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增强了,最后人不但没有摆脱孤独,反而越加孤独。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日益发达的通信手段,但人与人心灵之间的距离却可能是被越拉越远,人也变得越来越孤独。这是与人交往的本性背道而驰的,是媒介化带来的人的异化的一个表现形式。
1.2 消费异化
消费文化,其目的是要刺激消费和制造消费欲望,其产生于生产过剩,其主要表现为消费行为寻找依据和意义的文化。消费文化改变了人们习惯对物的使用关系,消费实用的观点不断下降,意义和价值的消费则不断上涨。
大众媒介的加入进一步导致了消费异化。在消费型的社会里,消费不再仅仅满足于人们日常的“需要”,而在于追求越来越大的难以彻底满足的“欲望”。在媒介化的社会中,加快了制造新欲望的速度,人为了追求欲望,不断的奔波劳碌,消费成为体现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而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人被媒介生催生的耕种各样且不断更迭的消费文化控制和奴役,最终导致了异化的现象。
拿商品来说,当商品通过大众媒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的时候,人们购买商品就不单单只是一种功能性的消费,它里面就融入了文化的、心理的意义,而这必然导致消费的异化,同时人也就异化了。
1.3 思维异化
媒介化,之所以也表现为思维异化,是因为它带来的消极影响之一就是,它的手段就是持续不断的宣传,但这也导致了人们对物的辨别能力的丧失,自此,人们变得单纯地服从于现状而失去了思考的过程。
可能我们都没有发现,实事上,媒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人们的自我认知。媒介的影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小到人们的审美观点和简单日常行为,大到个人的信仰、政治立场以及生活习惯,甚至是内在与人心中的需求和愿望,都早已经对媒介的依赖中受到媒介的支配,此时的人们失去了原有的判断能力,往往只会依照媒介的宣传而进行日常活动。大众传媒,是文化最重要、最有效的传播管道,而人们作为受众,他们的自我意识的空间,因而会被媒介的意义空间不断挤压,而变得顺从现实。
总之,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但媒介作用的发挥却影响和支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话题、影响和支配了人们的语言交流,甚至进而影响和支配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和世界观。虽然媒介技术日益精进,人们却面临着媒介社会对人们自由思考的限制,人的思维能力也就被异化了。
2 人的符号化与媒介化
2.1 人的符号化
关于“人是什么”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尼采不同,在他那里,他用“权力意志”来形容人或者“超人”;弗洛伊德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力比多”的载体……卡西尔不同,他则认为,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的最主要表现是具有“符号的本能”,这也是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
人在运用符号的过程中,可以借此摆脱物理世界的中无法避免的许多束缚,从而可以在想象和思维中去构建新的、独一无二的世界。人只有在有了符号之一概念之后,才能思维。符号活动的独特作用就在于此,它可以使人从必然王国跨入自由王国;摆脱周围环境的束缚和奴役而变成主人;由动物的存在变成人的存在。简单说,人具有意识和思想活动,动物则没有这种活动。人能创造并运用符号,动物则不能。如果人失去运用语言、科学代码等符号,丧失了思维的功能,那人就变得与动物无异,由是卡西尔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这一观点正是明确了人的本质之所在,明确了人与动物真正的区别。以此为基础,卡西尔的“人”符号论得以更具实际意义。
总之,正是人类创造文化的符号活动、劳作,使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分,成为所谓的高级动物,成为万物的灵长。
最后,符号活动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卡西尔强调人的符号活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认为人的符号活动有多种形式和功能。不仅对“语言”和“神话”进行了探讨,而且还有一个著名比喻,他把人的符号活动比类似一个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这些不同符号形式都具有各自独特的功能,每种功能都使人类开启人类文化的一个新方向。
卡西尔还对神话、宗教等6 种人类文化符号进行了探讨,这些都是在人类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的,既互相依赖,又时而对立,组成整体文化结构。人类所有活动,尽管目标、结果不同,但它们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创造属于人类的文化,创造一个“符号宇宙”的世界,即是一个文化的世界。
2.2 媒介化即是符号化
“符号依托于一定的物质载体,载体的物质类别称为媒介,媒介是储存与传送符号的工具。”在赵毅衡先生的观点里,媒介作为“符号”的可感知部分而存在,也就是说符号即是媒介。
如果说,媒介即是符号,那么用符号的概念来思考媒介时,自然可以将媒介化当作是符号化来考虑——符号化即是媒介化,因此可以认为符号的存在就表现为是一种有意义的感知。那符号化与媒介化,在人们感知世界、表达情感时如何联系在一起呢?
没有疑问的是人表达自己和表现自身情感的方式就是运用符号和创造文本,而媒介化,便是人运用符号和创造文本的第一步,因为媒介化才是符号化的前提。这也就是说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皆是内心情感的表达,而这表现出来的既是一种符号,这同时也表现为媒介化的一种形式。最为形象的例子就是艺术,艺术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最为复杂的符号活动, 这个领域也最能表现符号化即媒介化的典型特征。因为其实在很多时候,符号与媒介、符号与语言是相互交融难以区分的,也因此艺术的媒介也就被笼统地称为“艺术的语言”。从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就可以界定:艺术即媒介。
卡西尔也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在构筑“人类文化世界”过程中,符号活动的功能就体现在他充当人与文化之间连接的中介物或媒介物,从而使得各种“符号形式”的存在被作为哲学的研究任务,最终构成了“符号形式的哲学”。因此,从这一点也证明了,符号化即是媒介化。
3 人的符号化与理想世界
既然符号化就是媒介化,媒介化同时又是符号化的前提条件。因此,媒介化之所以会造成人的异化就在于只停留于对感知载体、对媒介工具、对现实世界的依赖,而遗忘了认识工具、利用工具使自身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初心,遗忘了蕴藏于人性之中最根本的目的,创造一个文化的世界。要摆脱这种依赖,破除人的异化,超越“现实性”,就需要在认知过程中有一种符号化的观念,学习一种符号形式的哲学,以此来步入“理想世界”。
“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卡西尔将这三者看作是一种三位一体的东西。在这一公式中,人与文化处于主客两极,就像康德的“现象界”和“物自体”一样。而符号起了一种中介的作用,通过建立人的“主体性”,使两者彼此通达,在人与文化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文化世界,他包含了科学、艺术、语言等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这样一个文化的世界与正是人们所要通向的“理想世界”。要达成这一目的,符号则是必不可少的介质,它起到的是桥梁、纽带的作用,疏通了此岸到彼岸的必由之路。
“人的哲学—符号形式的哲学—文化哲学”,正是在卡西尔这样一组三位一体的关系中,人首先在转变为“符号”,而世界则转变为“文化”。因而,生活和历史无时无刻不处于“符号”与“文化”的各种关系之中。
综上所述,工具由人创造,但同时也造成了人对工具的依赖,对媒介的依赖必然造成现实生活中人的异化。因此,要理性地认识媒介,更好地运用媒介,而不是成为它的工具。通过创造、运用符号来使现实世界以及人自身符号化,完成对现实的超越,向着“理想世界”的无限可能迈进。简而言之,要打开“理想世界”、文化的世界的大门,人的符号化是关键之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