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生就业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心理教育分析及启示

2019-12-25成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5期
关键词:习得性归因高职生

成静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1 就业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人在经历了连续的挫折和失败后,再面对类似问题时出现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得性无助感与个体和环境相关,表现为认知无助、情绪无助、行为无助、归因无助4 个方面,行为无助和归因方式不恰当是习得性无助的感的主要表现。就业习得性无助感是指在就业过程中,过度焦虑、应对失败的能力差或者缺乏就业积极性和自信心的心理或者行为。研究表明,高职生更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就业焦虑水平较高。高职生就业习得性无助感是习得性无助感的一种表现形式。

2 习得性无助对高职生就业心理的影响

2.1 高职生就业心理特点

就业心理是指学生在为就业做准备以及谋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认知心理、情绪心理和社会心理的问题,可细化为就业心理倾向、就业心理素质和就业心态3个方面。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受到焦虑、急躁、自卑、抑郁、自负、自卑、依赖、从众平等心理问题的困扰,主要表现在4 个方面。

2.1.1 易焦虑、恐慌、茫然

部分高职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准备不够充分,对就业信息不了解或者了解途径较少,担心找不到工作。一些高职生对未来职业生活的不确定,害怕择业错误,导致就业、择业遗憾。一些毕业生无职业规划,对个人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就业和择业比较盲目。以上情况多多重发生,造成高职生精神紧张、焦躁不安、不知所措的现象。

2.1.2 缺乏自我认知

因缺乏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目标,一些高职生在就业问题上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普遍的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就业过程中,总想一步就找到满意的工作或者在就业过程中不肯降低自己的期望值。高职毕业生多来自非重点院校,在与本科生、研究生同时就业、同台竞争时,会产生自卑心理,多次就业失败后,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甚至主动放弃面试机会。缺乏自我认知,过于自信形成自负心理和自卑心理增加了就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阻碍就业成功。

2.1.3 缺乏抗挫折的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职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受挫成为普遍现象。部分高职生既无明确的择业就业目标,无相对应的应对就业失败的措施,无法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一些高职毕业生将失败错误的归咎于自己是高职生、自身专业、自身能力不足等自身情况、人格、态度等个人内在特征方面,而不去考虑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外部因素,如国家政策、经济形势、行业状态、企业状态、岗位需求等。缺乏对抗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缺乏对抗就业失败的策略,致使高职毕业生缺乏对抗就业挫折的能力,导致厌倦、逃避甚至放弃就业。

2.1.4 依赖、从众心理

一些高职生缺乏自主、自立的能力的锻炼,对自身专业、职业、行业没有基本的认知的思考,面对就业问题不知所措,一味依赖学校与家长解决就业问题。一些高职生的竞争意识较差,趋于选择国企、事业单位等较为稳定的工作。一旦希望落空,这部分高职生会将就业失败归咎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往往忽略自身在就业问题上的不足。这一类高职毕业生常常缺乏判断力,容易盲从他人建议,追捧社会热门职业,而忽略自身多学专业、个人的兴趣特长,就业成功后不急也会主动放弃。

2.2 习得性无助感对高职生就业心理影响

2.2.1 归因无助易使高职生产生自卑、偏执心理

高职生就业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多半是由个体将失败归因为内在的、普遍的、稳定的因素造成的,不能通过努力来改变的。不正确的归因方式产生得过且过的心理,带来持续性的失败,致使形成自卑、偏执的心理,始终认为自身能力低下、始终比别人差,当初就是成绩不好,上不了好的大学,现在找不到好工作是必然的。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直接导致了消极的就业心态,抵触就业。

2.2.2 行为无助易使高职生产生依赖、从众心理

行为无助是促使高职生产生就业习得性无助的另一种重要原因。面对就业挫折,高职生表现出来不知所措的状态,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改变现状:不善于总结就业经验;无法提高自身的欠缺;不知通过何种途径摆脱失败带来的沮丧、失落情绪。他们往往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多次失败后就将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家长身上,从主动就业变为等靠要工作。即使他们发现自身的问题,也不知道寻求外界的帮助,有一种得过且过的心理,常跟随大众,追求高薪、舒适、稳定的工作,不去思考自身价值、职业价值,在就业问题上急功近利。

2.2.3 情绪无助易使高职生产生焦虑、抑郁心理

情绪管理能力较差的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易产生亢奋、焦虑、抑郁的心理。情绪无助的高职生在就业初期就会表现出来焦虑状态。他们既害怕找工作,又害怕成功后不能胜任,产生出两种极端的情绪:极度亢奋和过度抑郁,自身又不能做好这两种情绪的平衡管理,无法自洽。情绪无助很容易被个体忽略,常被认为是遭受失败后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亢奋情绪更具有迷惑性,让个体产生自己一直走在争取如何就业成功的道路上。因此,个体会出现越焦虑越畏惧,越畏惧越失败的结果。长期的焦虑则会变成抑郁,严重的甚至会引发神经性病变。事实上,在就业问题中表现出的焦虑、抑郁情绪并不是因为就业失败,他们往往之前有过不愉快的学习经历、遭受过一系列的挫折和失败。这一情绪在就业形势严峻,外部竞争压力过大的时候就会显现出来,影响就业结果。

2.2.4 认知无助易使高职生产生茫然、自卑心理

认知无助的个体往往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价值,多是因为来源于对自身能力和外部需求的不了解。大多数认知无助的高职生对自己的客观评价比较低,非常害怕失败,在就业时往往会为自己确定一个相对容易的目标,忽略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不敢去尝试好的工作单位。认知无助的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还会产生茫然和不知所措的心理现象,无法平衡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无法将职业期望和就业现状达到统一,从而导致混乱的认知状态。这种状态持续时间长了后加剧茫然、自卑心理,认为自身就是能力差,不会找到好工作。

3 教学启示

3.1 就业习得性无助归因训练

归因训练是一种纠正习得性无助感者不良归因的方法,目的将变高职生不准确、消极的归因诱导为准确、积极的归因。常用的方法有强化矫正模式、团体发展模式以及信息反馈的方法。可将3 种方法共同组合,形成高职生就业团体辅导,利于在高职院校就业辅导中运用和实施。

因此在教学中,通常可运用再归因训练的方法,通过训练引导他们将成败的原因归结于努力与否,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训练时可以将强化矫正模式、团体发展模式以及信息反馈方法综合运用。

团体辅导干预的基本步骤如下(6~8 人为一组,35 min)。

(1)自我介绍、热身操(5 min)。

(2)每人1 min 左右时间轮流陈述各自就业失败的可能原因(10 min)。

(3)让参与者进行就业相关的某种活动,获得成败体验(8 min)。

(4)让参与者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10 min)。

(5)逐个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让参与者在同伴中学习正确的归因方式,获得面对失败的勇气(10 min)。

(6)总结陈词,感谢参与(2 min)。

通过多次团体辅导,强化矫正高职生的归因方式。帮助学生从努力中感受力量,掌握就业过程中的必备技能,会的应对就业中各种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2 构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建立从大一至大三全阶段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帮助高职生今早了解所学专业情况,就业状况、自身情况,合理调整学习计划,从而提高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帮助他们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培养书写创业策划的能力。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遵循实用性、针对性、系统性、阶段性、动静结合的原则,根据专业特点,按照各个学习阶段制定不同的就业指导方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针对性地设置就业主题实践课程。系统的就业辅导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职业规划,明确就业目标,尽早了解就业面试流程,了解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发现自身的不足,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调整就业策略,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包含3 个方面的课程:择业指导、指导、就业指导。

(1)择业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专业、认识职业、认识自我,重点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及能力要求。结合霍兰德职业性格测试问卷,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倾向。帮助学生尝试制作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2)创业指导:帮助学习建立全新的就业思路。通过书写商业策划案,培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创造的能力,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潜力,拓宽学生看待问题的视角。

(3)就业指导:教授求职知识和技巧、商务礼仪,教授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舒缓情绪的方法。联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招聘模拟活动,帮助学生将所学就业知识内化。举行就业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就业问题的方法,缓解就业挫折、失败后的不良心理反应的方法。

4 结语

高职院校就业辅导一直是学生工作的重点和要点。高职生习得性无助感平均水平较高,就业辅导工作任重道远。在工作中,常常因为无法真正了解学生和社会,造成就业辅导工作流于形式,将有意思、有用的课程,变成流于形式、照本宣科。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一套实用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团体辅导方法。该方法在落地过程中将会衍生出各种问题,推动课程体系的优化。团体辅导的流程及方法也需要时间的验证和后续的调整。

猜你喜欢

习得性归因高职生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感恩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生感恩教育中的实证研究
高中生学习成绩与成就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当代女高职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例谈分数意义习题习得性教学误区
辅导员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方法
——习得性乐观
为何越来越爱
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归因倾向研究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