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文学研究中的心理理论综述

2019-12-25重庆文理学院张之材

外文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心智理论文学

重庆文理学院 张之材

文学研究中,尽管我们不会把文学人物等同于现实中的人,但是在很多层面,如在作家创作人物、文本中人物互动、读者阅读探讨这些人物时,我们确实视文学人物为活生生的人。我们之所以能够探讨文学人物的行为、感受和想法,是因为我们赋予了他们与我们相同的心智能力。对于人类心智能力的研究,心理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逐渐形成了一套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ToM,心理学界多译作“心理理论”,文学界有时也称之为“心智理论”)。随着认知文学研究的兴起,众多学者借此理论在虚构文学领域展开探索,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学者和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帕尔默(Palmer 2004)借鉴了心理学、认知科学等理论探究了诸多文学作品中人物意识的各种呈现手段;詹塞恩(Zunshine 2006)运用心理理论和元表征(metarepresentation)分析了人物心理和读者阅读时的推理享受;赫尔曼(Herman 2011)从叙事的角度探讨了英语文学史上作家呈现虚构心智的叙述手段和策略。国内研究方面,目前仅有两篇论文:其一是周统权、徐晶晶(2012)基于心智理论的研究成果(如实证结论、大脑机制、与语言能力的关系、影响因素等)探讨心智哲学的神经、心理学基础;其二是曾冬梅、邓云华(2017)从三向心智解读模式入手解读《红楼梦》人物,发现《红楼梦》中人物的3种心智解读模式。鉴于认知文学研究中心理理论的跨学科特性、理论模式的丰富性及其在文学作品表征中的复杂性等特点,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述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研究方法,进而在文学作品的解读中恰当运用,展现认知文学研究的特殊视角和魅力。

一、 心理理论研究的基本要点

心理理论涉及灵长类动物学、哲学、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研究源远流长,实验众多,研究范式多样。从认知文学研究的科学性要求来看,哈特纳(Hartner 2017: 25-29)提出文学和认知科学结合的标准问题:在借鉴认知科学研究成果时,我们应该遵循一致原则、适度借鉴原则和自治原则。其中的适度借鉴原则要求所借鉴的理论或概念应严格局限于那些已经确定的、经过充分证实的理论或概念,而不采纳那些有争议的、推测性的、实验性的观点。因此,以下仅就该理论取得共识的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任何一个正常的普通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都会习得、掌握和运用心理学常识,对自身的心理、他人的心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做出朴素的理解、推测,从而实现彼此间的心理沟通。因此,心理学也被通俗地称作“读心术”(mindreading)或“常识心理学”(folk psychology)。在智力发展的动力假说中,这种能力也被称作“马基雅维利智力”(Machiavellian intelligence)或“社会智力”。作为一个探讨心理世界中的信念问题的专业而中立的术语,心理理论源于1978年发表的《黑猩猩有心理理论吗?》(Does the chimpanzee have a theory of mind?)一文。在文中,普瑞迈克、伍德拉夫(Premack & Woodruff 1978: 515)指出:

个体具有心理理论,意思是说个体把各种心理状态与自己或他人联系起来。这一套推测系统可以被恰当地视为一种理论,因为一方面心理状态不能被直接观察到,另一方面这一套系统可以被用于预测,尤其是预测其他有机体的行为。

随后,发展心理学家对此领域展开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弗拉维尔等(Flavelletal. 2002)认为心理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理论泛指任何发端于婴儿阶段与心理有关的知识。狭义的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心理状态(如感知、需要、意图、愿望和信念等) 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Flavelletal. 2002: 188)。詹塞恩(Zunshine 2006:124)则视其为“一种能力,用以解释与他人思想、情感、信念和愿望相关的行为”。

心理理论研究内容繁杂,包括错误信念、愿望、情感、后期发展和自闭症等。丁峻、陈巍(2009: 24)对1978年以来30年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30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狭义层面(即诸如意图、愿望与信念等心理状态),其中又以错误信念为主要研究内容。许多实验都采用经典的错误信念(false belief)来理解任务,把它作为判断儿童是否获得心理理论能力的主要标志。韦尔曼等(Wellmanetal. 2001)对178项研究进行了元分析,讨论了实验的不一致性及理论的冲突性。当前形成共识的结论是:在错误信念任务中,小孩在3岁时大多数会失败,4岁时成败参半,5岁时大多数会成功(即已拥有心理理论)(Frith & Frith 2005:644;Miller 2016: 9)。除此之外,韦尔曼(2014: 31)在分析了以往25年不同学科及国家的科学家所做的大量实证研究后,总结了如下重要共识:

1) 它是在正常情况下快速习得的;2) 在习得的同时,儿童取得了其他系列的发展;3) 它包括几项基本看法,这些看法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以相同路径习得的(尽管时间上有所不同);4) 它是从一套婴儿处理和表征人的专门能力中大量学习和培养起来的;5) 在自闭症和失聪儿童中,心理理论被严重延迟。

在对研究结果的解释方面,当前主要存在理论论(Theory Theory)、模仿论(Simulation Theory)、模块论(Modularity Theory)3种解释模型(Miller 2016: 36-40)。理论论的要旨是儿童的心理知识是以非正式理论的形态呈现的,发展变化也是以理论变化的形态呈现的。也就是说,儿童直觉地建构有关世界的理论,并在新的经验证据基础上修正这些理论(Wellman 2014: 119)。模仿论指我们有途径知道自己的心理状态,因此通过想象性的模拟过程把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就可以理解他人的心理(Harris 2009: 556)。模块论强调心理理论的生物学基础。如同大脑中存在具体感知模块、语言模块一样,随着人类的进化,同样有部分脑区专门负责心理推理。因此,某些任务的失败很可能是相关执行性功能方面的技能发展尚不完善(Miller 2016: 38)。

二、心理理论与认知文学研究

认知文学研究学者把该理论引入文学研究,重点探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心理理论与人物;2)心理理论的文学表征;3)心理理论对文学理论的思考;4)文学对心理理论的反馈。

(一)心理理论与人物

如前所述,作家创造了一个个具有心智能力的人物形象。首先认知文学研究者探讨了人物心理的表现形式。詹塞恩(Zunshine 2016: 59)认为人物心理具有显性表现和隐性表现两种形式。前者指直接以人物的话语表现其心理活动。如在《红楼梦》中,当黛玉的丫鬟雪雁走来给黛玉送小手炉时,黛玉笑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曹雪芹、高鹗 1982: 128)。在此,黛玉直接道出自己设想别人是如何想她是怎么看待姨妈的。后者指作者并不直接说出人物的心理状态,读者需要根据暗示进行理解。如“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曹雪芹、高鹗 1982: 69)。此时,读者根据作者的叙述便可理解黛玉的心思。

其次,研究者更多地探讨了心理解读的层次问题。拉比诺维茨(Rabinowitz 2015: 89)提出心理解读的深度(depth)维度,即在心理解读活动中所涉及的层深。詹塞恩(Zunshine 2015: 178)借鉴社会认知复杂性(sociocognitive complexity)概念提出“心理状态套嵌”(nested mental states)。在日常生活中3层心理状态套嵌大量存在,如“我希望他们知道我在想什么”。而在文学作品中,套嵌深度可以多达6层。如奥利弗把莎士比亚的《奥瑟罗》改编成了电影。在电影中,莎翁提到当伊阿古说凯西奥和苔丝狄蒙娜有染时,奥瑟罗相信了伊阿古的话。又如詹塞恩曾详细分析了《达洛维夫人》中的一幕6层心理状态套嵌:理查德·达洛维和休到布鲁顿夫人家帮她用一支银制钢笔给《时代》编辑写信的情景。在这一场景中,“沃尔夫想要读者看出理查德意识到休希望布鲁顿夫人和理查德会考虑以下情况,即制笔商相信笔不会坏,所以《时代》编辑会尊重并出版由此笔记录的想法”(1)斜体为原文作者所加。(Zunshine 2006: 33)。这种心理解读的深度,一方面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能挑战读者的读心能力,使读者沉浸在故事世界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成功的心理解读,还存在误读(misunderstanding)、阻塞(occlusion)、心灵盲(mind-blindness)等失败的心理解读。另外,上述心理解读多发生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之间,该理论也同样适用于读者对作品人物的心理解读。正如帕尔默(Palmer 2004: 145)所说:“读者用自己的心理理论和模拟别人的心理状态的能力来跟踪每个个体的叙事,进而理解整个叙事。”

(二)心理理论的文学表征

自科恩(Cohn 1978)开创性地从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视角研究人物心理文学表征以来, 这一问题引发了诸多关注。叙事学家赫尔曼(Herman 2011: 7)从历时的角度探究了英国文学史虚构文学关于心理表征的两个问题:一是虚构心理结构的最佳研究路径及其功能特征;二是表征虚构意识状态或活动的叙事策略发展趋势。沃缪勒(Vermeule 2010:62-106)则详细探讨了心理理论的几种文学表征形式:眉目顾盼、自由间接引语、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

眉目顾盼泛指通过肢体语言来推测他人的心理。如《永别了,武器》的结尾,“过了一会儿,我走了出去,离开医院,冒雨走回旅馆”(Hemingway 1929: 200),海明威用冷静含蓄的笔触描述了亨利对凯瑟琳的挚爱,读者则会通过人物的动作推测出冰山之下隐藏的人物内心复杂的思想情感。自由间接引语即从第三人称视角呈现人物内心思想的话语模式。上文“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即是一例。这一手法特别能够呈现人物的情感状态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例子中的不定代词“一个”体现了黛玉对宝钗的不屑和不满。从叙述者的角度说出黛玉的心理比用直接引语更能彰显黛玉的焦虑,似乎其心理已人尽皆知(Zunshine 2015: 177)。文学中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指作品中人物表现出紧张的推理的情景。具有这一特点的人物更多的是一些圆形人物。或当与扁形人物互动时,圆形人物会有更多的思考或反思等心理活动。如主谋(the mastermind)和一些残障人物在下棋、赌博、商务信件、迷宫或说闲话等场景下会有更频繁的心理活动。如在《失窃的信》(ThePurloinedLetter)中,“盗信的人(D部长)知道失信的人(王后)完全知道是谁盗的信”(Poe 2001: 111),在警长采取各种办法无果后,私家侦探杜宾运用盗信人的心理找到了被盗的信。

除了以上手法外,指示语亦可表征心理理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指示语可从语言使用者的角度指称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说话人的位置既是指示中心,也是指示语的锚定点,从而提示进入他人的心理世界。如在《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放学回家,看到班吉爬在栅栏上,闷闷不乐。凯蒂对他说:“你是来接凯蒂的吧。……什么事。你想告诉凯蒂什么啊”(福克纳 2004: 7)。凯蒂用自己的名字而不是人称代词“我”来指代自己,即表示她站在班吉的视角在说话,这种视角转换恰恰体现了凯蒂对弟弟的关爱。

(三)心理理论对文学理论的思考

新视角除了能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新的启发外,也能对文学理论中的一些老命题做出新的解释。心理理论对文学理论中的以下几点进行了讨论:1)作家的特殊才能(Vermeule 2010: 69-70)。该理论认为作家在心理解读的深度维度比读者要更深一层,能够表现人物强烈的内心活动,抓住读者的注意力。2)对讽刺文学的解释。认知文学批评认为,心灵盲是一种精巧的反讽模式(Vermeule 2010: 200-202)。作者利用人物的“心灵盲”向读者传递额外的信息。如《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叙述者杰弗雷在总序中对同行朝圣者钦慕的态度。他专注于不连贯的细节,无法整合所看见的信息。从读者视角看,这是他的心灵盲导致的,是对那些愚蠢、腐败的朝圣者的讽刺。3)对文学功能的再思考。大量心理学实验表明,阅读文学作品有助于读者移情能力的培养。这种对他人心理的理解以及对整个理解过程的元表征的探索对于人类的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和文学达尔文主义也是一致的(Boyd 2009: 381-382)。

(四)文学对心理理论的反馈

随着认知文学研究的逐渐成熟,它也不是一味借鉴其他学科,还可以对其他学科做出有益的批评,产生反哺作用。除了创造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智世界以外,作家还以其特殊才能创造了众多的人物与生物(如精灵、外星人、恶魔、幽灵、天使、怪物)等可能世界中的心智世界。在叙事理论研究中,新近兴起的“非自然叙事”对其叙事模式进行了专门探索。而认知文学研究者则首先在这些非常态心理世界中提出“人工心理理论”(Theory of Artificial Minds,ToAM)。通过研究所处的环境、观察异生物的行为、尽可能收集体验到的信息,文学人物推断出一套异生物游戏规则。随后,文学人物据此预测它们的反应,并根据实际结果对自己的推断规则进行修正(Leverageetal. 2011: 303)。《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爱丽丝原有的人类心智能力在奇境中并不奏效。对于“饼干止渴”“时间顺序颠倒”等行为,爱丽丝只有运用人工心理理论,更新自己的认知图式。而作者正是在这种虚构世界中质疑、探索各类事物的极限并迫使读者重新思考看似“自然”的人类心智的。

其次,认知文学研究者通过文本研究发现了新的心理理论发展路径。如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读心能力的发展依赖于成功的语言习得和社会互动(Harris 2009: 557)。在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宠儿》中,性格孤僻且失去听力的丹芙故意不与他人接触,更多的是躲在124号屋里和宠儿的鬼魂玩着想象的游戏,自己的读心能力从而得到了磨炼(Leverageetal. 2011: 378)。这些文学新发现无疑反过来又为心理理论的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思路。

三、结语

由本文所举文学实例可见,心理理论在认知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富有强大的解释力,它既可以挖掘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言行的内心世界,又可以探照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涓涓意识细流;它既可以用于分析文学相关理论提出新见解,又能够反观认知心理学,启发新思路。鉴于该理论本身研究内容的拓展和深入以及认知文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可以预见利用心理理论这一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随后必将与日俱增。

猜你喜欢

心智理论文学
坚持理论创新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我们需要文学
郭守祥箴言:品牌,只有形成心智认知才能抓住顾客的心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是什么偷走了孩子们的绘画兴趣——心智表达课程设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大学生心智的二次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