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味语言文字 提升学习能力

2019-12-24刘淑媛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博学祥林嫂体裁

刘淑媛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欣赏文本语言文字,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掌握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1.在对比中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

不同的文章可能会采取不同的体裁和表达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

例如,杜牧的《阿房宫赋》通过铺叙,呈现了阿房宫的雄伟富丽以及秦始皇生活的奢侈铺张,但是,学生查阅相关史料后发现,这座传说中的宫殿并没有建成,火烧阿房宫可能是由火烧咸阳宫演绎的,杜牧的描写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艺术想象与夸张。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式,更明白了文学作品可以在现实基础上进行想象与加工。同样是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贾谊的《过秦论》则是一篇历史论文,我设计了这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虽然文学作品与历史论文在史料运用方面存在不同,但其赋体的体裁都很好地服务于写作意图,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同时体会到赋体既适合铺陈事理,又保有诗意的美学价值。

2.在“咬文嚼字”中体悟语言的魅力

只有深入地分析语言,才能体悟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中,鲁四婶对祥林嫂说了这样两句话——“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摆”“放着吧,祥林嫂”,我让学生体会使用倒装句对表现人物心理与思想的作用。在学习《为了忘却的纪念》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学习汉语标点符号对语义的作用,我把其中的“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这里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中的“?”改为“。”,让学生思考改变标点符号对文意的表达有什么影响。通过“咬文嚼字”,学生逐渐感悟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并尝试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在涵泳语言文字中浸润优秀传统文化

所谓“涵”,追求的是浸润,渗透;所谓“泳”,追求的是和畅,悦乐。教学中,我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接受文化的熏陶。

学习《论语》,读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学生不免质疑——学完还要不时复习,有什么可高兴的呢?于是,我引入《说文解字》的解释:“习,数飞也。”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将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是快乐的。接着,我又关联了荀子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强调虚词“而”表示“博学”,“日参省乎己”为递进关系;贯通了《大学》中的“格物之方”: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生在发现汉字文化魅力的同时,懂得了儒家的“君子之學”乃“大人之学”,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在学以致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赏析文本语言文字,可以增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从而更好地进行阅读、写作,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编辑  汪倩

猜你喜欢

博学祥林嫂体裁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中考英语不同作文体裁的写作指导(二)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博学的猫头鹰
读经典,做个博学又多“材”的实力派
多识由博学博学以成道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