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

2019-12-24温儒敏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新教材读书课文

今年秋季,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开始在北京、上海、辽宁等6省市的高中学校率先投入使用。为了帮助教师们更好地理解新教材,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教学实际出发帮助教师们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北京博雅教育创新研究院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召开“国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教学研讨会”,特邀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为一线教师提供最权威的教材编写解读和前瞻性的教学实施与课堂指导,旨在帮助教师们用好新教材、搞好语文教学。

和以往教材比,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变化很大,但并非对既往教材教法的颠覆,我更愿意用“守正创新”来概括它的特色。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亮点”

编写的立意更高,遵循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指导思想,通过“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设计,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彻高中语文课程標准的精神,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纠正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偏误;借鉴世界上母语教学先进的经验,关注信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让教材更加符合语文教育的规律,也更加适合新时代公民基础教育的需要。

和以往同类教材相比,无论编写理念、结构体例,还是课文选取、内容设计,这套教材都有明显的变化与改进,是“守正创新”。教材的“创新”并非以革命的姿态,把以前的教材、教法全部颠覆,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革新,是大家经过努力就能跟得上的“创新”。教师们不必焦虑,要以积极正常的心态来使用教材。高中统编教材和“新高考”配套衔接,改革是大趋势,必须跟进。

要尊重历史,有所继承,有所扬弃

使用新教材,改革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各自的学情,根据自身条件,在原有基础上逐步调整、改进和更新。为新教材备课时,最好认真研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新的教材对照着读,以加深对教材编写理念和设计意图的理解。这样,我们眼界会开阔一些,对于如何用好新教材,就有一个认识的高度,而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1.教材的结构和体例

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必修”2册,所有高中生都要学。“选择性必修”3册,理论上可自主选择,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要学。“必修”可以安排在高一,“选择性必修”安排在高二。当然,也可以做其他灵活的安排。

整套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组织单元。“人文主题”的设计充分考虑新时代高中生人格和精神成长的需要,涉及面宽,聚焦在三个方面——“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都会突出其中某一方面。“学习任务群”是单元组织的另一条线索,每个单元都设计有若干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保证语文工具性的落实。

“必修”每册8个单元,共16个单元,覆盖7个“学习任务群”。“选择性必修”每册4个单元,共12个单元,覆盖9个“学习任务群”。

单元的组织形式有两类:一类以课文或整本书的阅读为基础,读写结合;另一类以专题性的语文活动为主,带动相关资源的学习,如“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

“课”的划分主要根据“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依据课文的内容和写法特点进行组合,一课含1-3篇课文不等,实行“群文教学”。新教材没有设置课后习题,每一课安排有简短的“学习提示”,主要是设定学习情境,引发兴趣,提示学习要点和方法。单元后面有“单元学习任务”,一般设计有3-4个“活动”。

“必修”上册和下册以及“选择性必修”上册和中册都安排有“古诗词诵读”,各收有古诗词4首,一共收16首。

“学习任务群”教案的设计多往“学习活动”方面靠拢。不全是授课的讲稿或者程序,而主要是“问题”(课题)、解决问题(课题)的方法与材料提示、对学习和交流“活动”的组织引导、读书的引导,等等。

教师要转变角色,由主要担负讲授转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即“活动”中学习。并非讲授不重要,也不必限定讲授,而是要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安排好学生的自主学习上。有些课多讲一点,有些课少讲一点,都可以,但都力求围绕自主学习的“任务”去设计。

教材没有为每一课设计好教学方案,因为学情不同,教师应当根据自己所面对的学情去自行设计,也可以超越教材的“单元学习任务”,自己另外设计一些可能更加贴切、有趣的“活动”,从而完成单元的教学。

备课时最好还能够重新研究和参照语文课程标准,要关注其中对本单元所承担的“学习任务群”是怎么定义和要求的。

课标对“文学阅读与鉴赏”任务群的教学也有建议,包括如何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指导点拨,以及引导指定读书计划等。这些建议在教材的“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中已经有所体现,备课时要关注“如何体现”的,并把这种“体现”的意图转为让学生去思考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备课时应当关注如何让教学设计的方向更加明确。比如,课标在论述“语文核心素养”时,提到要“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还提到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诸如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审美情趣等,是新提法,也是我们以前教学中较少关注的,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多考虑。设计“文学阅读与欣赏”这个单元,教师应当考虑如何超越以往过于偏重文体知识灌输的教法,在设计学习活动和问题时,多考虑如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审美情趣等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往“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靠拢。

围绕“学习任务群”,有些新概念和新要求,也必然带来教学上的变化与革新。理解这些新概念和新要求,对于用好教材关系甚大。

2.任务驱动

教材中的“单元学习任务”,不是课后练习,而是设计这个单元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用以整合单元课文阅读与写作的“抓手”,这就是所谓“任务驱动”。

应当根据单元所承担的“学习任务群”和课文的形式内容要求,来考虑如何设置“任务驱动”。有的可以是整个单元预设一个情境、一个任务;有的也可以一课(可能是一组课文)设定一个情景、一个任务。

设置“任务驱动”,一般是“任务”在前,但不等于教师就可以少讲少管,也并非布置几个问题就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师要考虑提出什么问题、布置什么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个单元或者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而且真正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也比以往教师们熟悉的那一套教学流程更加费心思。

对课文的精读和理解,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实施“任务驱动”也离不开精读和理解。特别是那些比较艰深的课文,如有些古文、经典文章,还是要先帮助学生读通读懂,然后才谈得上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不过,教师的讲解也应当力求指向“任务”的、有针对性的讲解,是能启发学生进入自主阅读的方法性讲解。不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阅读,也不是单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参加讨论而阅读。本来课文有很丰富的内涵,可以做各种个性化的理解,如果太功利,又先入为主,反而就“窄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很多课文都是经典,让学生接触经典,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不应该把课文纯粹作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材料或者讨论问题的“支架”。

在实行“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设计“任务驱动”时,既要设定“活动”,又要警惕不能一边倒,还是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留给学生更多感受和理解的空间,避免被“任务”捆绑。这些,在布置“任务”时,教师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或者还要提醒学生的。

3.群文教学

不再以单篇课文或者课时作为“课”的基本构成单位,而是根据“任务”来设“课”。以往一篇就是一“课”,现在也还有一篇作为一“课”的,但更多的情况是一组课文为一“课”。

教学的方式也会变化,不再一课一课地教,而是一组一组地学,就是“群文教学”。“群文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也不要理解为“群文”学习就比单篇教学更“高级”,也不是“群文教学”要一律取代单篇教学。在新教材中,单篇教学和“群文教学”是并存的。

4.“活动”与“情境”

教材的“活动”大多数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课堂教学还是主要形式,只是更加注意学习主体的转换,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要把“活动”简单理解为“课外活动”,更不要安排那些和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活动”,还是读书,还是我们都熟悉的那三件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新教材提倡“情境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让学习“活动”尽可能有“情境”。这不只是为了激发兴趣,更是为了给“活动”的展开提供背景、条件与氛围,有时候“情境”就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教材的“单元学习任务”和“学习提示”,均已设定“活动”的“情境”,教学中可以参考采用,但更多的“活动”情境还是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和“任务”的要求来设计。当然,对高中生而言,并非所有“学习任务群”的学习都要设定“情境”。

5.整本书阅读

高中教材原來也考虑读4部以上的名著,后来考虑高中阶段学业负担重,还要面对高考,就把阅读的量减少了,一共才读2部——《乡土中国》(费孝通)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作为“任务群”专设2个单元的,都安排在“必修”中。

“整本书阅读”的功夫在课外,应以课外阅读为主,课堂上可以安排一些交流分享活动。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一些引导,主要是读这一类书的方法引导。“整本书阅读”可以起到“磨性子”作用,“读书养性”,培育毅力,涵养心智,祛除浮躁。要求不宜太高,重在“目标管理”,不要太多“过程管理”,能坚持完整通读几本书,就很不错了。

6.综合活动单元

综合性活动单元的设计是教材的有机部分,也很重要,不要因为不好讲就放弃了。“当代文化参与”单元安排在“必修”上册,要求做家乡文化生活调查。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把语文课往社会生活方面拓展。教学重点要放在指导学生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访谈和调查上,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要注意调查访问与书面学习相结合,“活动”的实施必须是语文。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单元安排在“必修”下册,主题是了解“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多媒体,善用多媒体。要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提高跨媒介辨析、分享与交流的能力。“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包括“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和“逻辑的力量”2个单元。从小学开始学语文,到了高中,对语言学习的规律应当有一些梳理、探究,获得一些理论的自觉。逻辑这个单元的设置,是从语言运用角度学习逻辑基本知识,落脚点主要在思维训练。

7.强调读书为本

语文格外重视目前教学中“读书少”的问题,抓住培养读书兴趣这个“牛鼻子”,重视读书方法的养成,扩大阅读面,提升阅读品位。

教材重视经典文本的选编,统筹安排古今中外各类文章作品的比例,有的还有建议拓展阅读书目,旨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

教材所提倡的各种新的理念和教法,包括聚焦“学习任务群”,自主性学习,在“活动”中学习等,都离不开读书这个“根本”。使用新教材千头万绪,只要抓住多读书、培养兴趣这个“牛鼻子”,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新教材投入使用后,可能有些家长对读书量的增加会有一些担心和抱怨,认为增加了学业负担。其实时间是挤出来的,我们提倡的是“少做题,多读书”,把“刷题”的时间匀出来,读书的时间也就有了。再说,光靠“刷题”,肯定应对了未来的高考,还得多读书,回到语文教学的本质。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力度很大,课堂教学的主体转换了,对读书的要求高了,教学的难度也增加了,这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那么,教师该怎么办?只有多读书,增学养,当“读书种子”,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根据讲话和PPT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编辑  汤灏

猜你喜欢

新教材读书课文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背课文的小偷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