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仰教育: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

2019-12-24檀传宝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磐石信仰德育工作

研究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如德育中的“德”一以贯之的内容是什么,“育”的形式有哪些,不同学段之间如何衔接,等等。这里,重点谈一下信仰教育。不管在哪个学段,德育工作都不能忽视信仰教育,必须将其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第一,要明确信仰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信仰教育对德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三个效应——“外婆效应”“磐石效应”和“磁铁效应”。

“外婆效应”,指的是信仰对人的情感方面的影响。无论是政治信仰、宗教信仰还是人生信仰,都会如“外婆的臂膀”一般,给人以情感上的依靠,而人一旦有了情感上的依靠,内心就会得到安顿,在面对选择和问题时,就能够冷静地做出判断。

“磐石效应”,指的是信仰教育在认知方面的影响。所谓信仰,概括地讲,就是对某些价值的彻底信任和终极追求。信仰之于生命的意义就像地基之于房子——“深深地挖地基,把根立在磐石上。到发大水的时候,房子总不能动摇,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所有的德育规范都是有益于人的生活的,但德育最重要的并非规范本身,因为规范本身并不等于德性,它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德育最重要的是规范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也就是信仰。在中小学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实质上就是要让学生明确坚定地从事某些道德行为的理由。

“磁铁效应”,是指信仰教育在行为方面的影响。信仰是人格的内核,有了信仰,人的行为就会像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沿着一定的规律排列,这样,人的行为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会保持一致。因此,有了信仰,人才会有一个完整、统一的人格。目前,我国德育工作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学生言行不统一的问题,所以,在中小学校加强信仰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如何开展信仰教育。

信仰教育对德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中小学进行信仰教育?在开展信仰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要关注信仰的“可教性”。在信仰教育中,教师要避免两种情况:一种是认为信仰不可教,这会让很多学生失去寻找信仰的机会;二是把正确的理想和信仰变成口号,强加给学生。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我们不能强加给学生。德育也一样,强制要求可能会改变学生的某些行为规范,但是如果没有跟价值观结合起来,那么,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就不可能持久。因此,教师要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领悟到:必须在有限的人生中让自己有价值,要跟有意义的事业建立联系。比如,很多中小学通过观看微视频、阅读名人传记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思考生活的意義。

其次,要注意信仰教育的“远”和“近”。在跟一线教师接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反映,自己花了很大的力气跟学生讲课文蕴含的道理,告诉他们故事背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是往往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没有处理好信仰教育中“远”和“近”的关系。拥有高远的志向和伟大的理想是进行信仰教育的目的之一,但落脚点应该放在“近处”,否则,高远的志向就会变成一个脱离实际的书架。比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果直接跟学生讲,可能很多学生会觉得模糊、抽象,因此,教师可以先从小处入手。如在小学阶段,可以从“最有意义的一天”“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开始;中学阶段,可以从“我的职业理想”开始。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由近及远,逐渐明确自己的志向,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明确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第三,要坚持因材施教。学生存在于不同的学校、家庭和伙伴关系中,学校和教师必须首先认真研究他们的亲子关系、伙伴关系、生活环境等,然后找到对他们进行信仰教育的合适载体,这样才会让学生乐于接受。比如,海淀区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开发了校本课程“走进圆明园”;丰台区某小学,结合地处宛平城的地域特点,开发了系列课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这些都是因地施教,进行信仰教育非常好的尝试和探索。

总之,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信仰教育,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中,德育工作者要明确信仰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要从近处入手,因材、因地、因时施教,让学生有灵魂、有信仰。

(本文根据檀传宝教授在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骨干队伍首届专题研修班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猜你喜欢

磐石信仰德育工作
争霸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磐石上的阴影》中的食物书写
论信仰
乡情心中若磐石
铁的信仰
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