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战胜职业倦怠感
2019-12-24何石明
何石明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这是很多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写照,老师们每天要面对一群未成年的学生,杂事多,压力大。一天中,教师不仅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处理学生各种问题,防止出现安全事故,等等。周而复始,年复一年,教师难免感到疲劳,渐渐失去对工作的新鲜感和成就感,开始消极应付,出现职业倦怠感。
评析:中小学教師工作到一定年龄,产生倦怠感很正常,但如果没有及时克服,就会积重难返。教师要善于将倦怠的危机转化为再成长的契机。
第一,保持教育激情,不让心灵沉睡。要克服职业倦怠,就必须时常燃起教育的激情,拥有远大的教育理想、目标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激情能使教师焕发活力,避免将教育工作看作周而复始的“苦差事”。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替、成长,像含苞待放的花朵,每一天都是全新的状态。其实,学生们这种成长的动态也激励着教师以更好的状态投入教育工作之中。所以,教育是一项永远年轻的事业。葆有教育激情的教师,会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会不断创新,将重复的教学内容根据时代和学生的特点,经过重新思考和设计,最终上出新意。保持教育激情,倦怠感就会无处遁形。
第二,提升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教师是否能利用自身的技能完成工作的自信程度,提升工作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克服职业倦怠。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水平,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永不停息地奔向新的高度,才能更愉悦地工作。当工作不断得到学生的认可、家长的肯定和同事的赞赏,教师就会获得新的成就感,就会更加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投入到教育的学习和研究中去,从而进一步提高水平,形成良性循环,职业倦怠自然就销声匿迹。
第三,丰富业余生活,不做“苦行僧”。当下,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教师要善于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善于调整心态、安抚心灵、缓解压力。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做“苦行僧”,要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享受生活,因为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追求幸福,而从事教育的人应该首先享受生活的幸福,成为学生的榜样。然而,我们曾经过多地要求教师做“春蚕”,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做“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提倡教师的奉献精神无可厚非,但过多地要求教师牺牲自己的健康甚至家庭,是不合理的,这会导致教师生命热情走向枯竭,产生倦怠感。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该在紧张工作之余,善于自我调整,战胜职业倦怠的困扰,如结交好友,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体育锻炼,利用假期外出旅游等,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