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2019-12-24赵永胜
赵永胜
[摘 要] 无锡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关系着无锡市未来整体规划发展前景。通过分析无锡创新生态系统目标的构成和基本原则,提出了无锡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基本策略:以创意产业为核心构建创新链、服务链,注重创新生态企业的培育,强化创意产业资本支撑,加强创意产业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育,营造更为友善的创意产业创新环境,打造对接国内外交流的体制,创意产业企业强化创新文化营造。促进无锡市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为无锡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典型的经验案例。
[关键词] 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中图分类号] F71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12-0023-05
一、引言
无锡市创意产业随着政府对十九大精神的深入理解和与落实《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要求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全国范围内催生出许多创意园区,包括无锡新区创新创意产业园。随着全国上下形成的“文化创新创意”大潮,无锡市未来的发展需要同时注重文化创新、经济转型共同发展。当前随着文化浪潮的涌来,全国各地在政府、社会、有识之士等各方力量下涌现出例如北京798艺术区、景德镇陶溪川文化创意区、上海浦东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深圳龙岗区布吉镇大芬油画村等典型创意产业园区。尽管如此国内外对创意产业园区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与认识,目前国内的创意产业园大致有以下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以旧厂房和仓库为载体,在已有建筑的基础上创意创业将文化与工业历史结合起来,例如景德镇陶溪川文化创意区;第二种是以大学为区域依托,搭建学院与园区共同发展的模式,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业园区;第三种是以开发区为区域依托,通过规划高新技术开发区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的模式,例如无锡市高新创新创意产业园等。通过这三种特征模式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创意产业发展都是以更快更全建立具有独立性质的品牌、完善当地衍生品市场、打造当地更为完整的创意产业链为目的。但是回顾各地创意产业在整合当地资源的过程中,完善打造品牌的过程中,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中,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部分创意产业园存在品牌意识不足,创意产业园区创新主体不突出导致生态系统畸形发展。[1]还有部分创意产业园在整合资源过程中有着各区块主体协同错位的情况,容易造成整体园区功能效果滞后或是不明显情况。因此,创意产业园需要及时解决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通过梳理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经验,并针对目前所面对的投入要素和投资占比,需要无锡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显示出新动力、新的活力。正如李克強总理所说“目前当其他产能逐步减弱时,各地政府需要加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革新动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无锡市创意产业发展同样也要注重投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例如针对各公司、大学、科研机构、政府的等关系构建一个能够保障各个不同主体的可以配合与协同的系统。无锡市目前已经开发的部分园区——蠡园经济开发区、无锡市经济开区具有一定地域创新创业影响力,再加上无锡市有着天然的地域优势、条件,无锡市的创新科研能力应该是有足够保障的,但无锡市的创新活力却比不上深圳、上海等市,在无锡建设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的对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智能制造业等实现产业链、服务链上的整合与创新。[2]除此之外还应强化无锡市创意产业资本,并加强创意产业高端人才的引进与交流,保障无锡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还可以对接国内外人才、技术等交流环节进行整合,打造具有创意、创新文化的企业、产业集群营造出有利于无锡市创意生态园区的创新环境。
二、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涵及特征
我们在构建无锡市创意产业生态系统的过程中,首先需厘清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面对全国上下涌现的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大量的经济学者针对这种对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新动能的概念进行界定。[3]创意产业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在演化经济学(Evolutionary economics)理论中借用生态学理论(Ecology)用生态观(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可持续发展观(the view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审视城市的创新系统。从这一角度来看,创新生态系统有着明显的可持续发展特性与生态发展特性的双重特征。[4]而创意产业则需要通过不同城市文化的知识创意、高新技术发展能力为核心,整合原有产业、产能调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不断改善产业结构升级,以此来推动该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新消费、新发展动能的成长,同时也为新经济发展提供宽适的条件。
基于此,无锡市创意产业创新生态是指在无锡市各大创意园区中营造出适合各类产业适合的创意生活与创意生产的环境。同时,无锡创意生态系统应具备以下特征:首先是需要以创新知识为前提辅佐产业转型,其次是需要保障产业创新的灵活性与自由,最后则需要营造轻盈与宽松的市场环境。除此之外,灵活的创意生态系统还强调创新个体的自主性、持续学习性和开放性。个人、企业、产业在强调创新经济的“文化特性、自主性地域性”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无锡市在发展创意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还需注重具有主观价值和附加值的创新活动以及商业模式的挖掘、创新,这不仅是为促进创新经济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还能对创新产业与活力制度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无锡市在构建创意产业生态系统过程中,企业与个人应加强自主实践的活力、同时政府需提供市场环境的便利上、重视传播创新的知识,注重不同创意产业内部个体的差异性、自主性、持续学习性等。目前,国内外部分经济学者针对创意产业的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案例研究,一部分学者认为在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应从商业生态的角度去分析企业、产业的战略布局,认为创新生态系统在构成要素中并不明确。[5]
我们认为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应该定位为以创新驱动发展,同时还具有“多元、开放、自主、协同”的特征,通过协调这一产业中的核心企业、供应商、消费者,在生产、生活、教育、科研方面形成系统共生的动态系统。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概括为下表。
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表
协同性在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主要体现为企业或研究员对企业之外资源依赖特性,它改变了传统企业合作,它是从垂直整合向合作联盟转变,创新集群的演变和发展不仅加强了创新,增加了竞争优势,而且提供了地理邻近性和经济影响的适宜。
三、无锡市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以智能化为核心优先发展制造业中心
在无锡市建立独立的国家创新示范区的同时,以智能化为核心优先发展制造业中心,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例如在无锡市新区创新创意产业园中,iPark产业园采用政府主导、公司化运作的模式,通过公司对接政府的模式,公司只负责开发运营和管理,依托国内一流科技地产综合运营商与软件产业发展系统,以智能化为工具将无锡市建设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中心。[6]除此之外,无锡市还需在蠡园经济开发区上大力投入智能制造业发展,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即发展该园区产业航天、制药、通讯设备等高精尖产业集群,大力利用智能制造业,灵活的制造和在线制造,引领智能化制造,打造引领全国的高端制造业。
据我国外交部2018年的统计数据,我国智能生产设施和组件大多都是进口,我国航空、通讯、制药等设施高端传感器和精密数控系统的市场份额只有5%。并且在我国数字化智能制造大多数工厂的管控系统、软件系统缺乏自主研发,大量从国外引进。这导致我国当前国内制造业生产、工业生产等诸多问题。因此无锡市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业一方面能够弥补我国智能化制造业巨大的市场差距,还能在工业生产上保证稳定供应。
(二)打造以“互联网+”为核心特色的创意产业生态系统
遵循知识和信息经济的趋势,寻求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和创业中心,打造以互联网+为核心特色的创意产业生态系统。无锡市创意产业在其核心是通过信息技术建设一个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部门通信服务、金融服务、生产和制造服务、教育服务和等一体的综合工业集群,这些是信息经济的一个新的制高点。[7]江苏省在2018年提出与上海市合作加快无锡——浦东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希望结合苏州、昆山以及上海使无锡成为“十三五”期间的“创新之极”,成为全省领先的信息技术创新中心。
无锡市拥有信息技术、经济良好的底蕴,在早年间有吸引了百度、同方等公司投资,在蠡园经济开发区已经成立了大众创新集群、并以无锡市新区创新创意产业园的科技部分作为平台,打造无锡市创新创业的互联网平台。当无锡市创新生态系统能够保障了互联网适合产业发展的商业氛围时,大量的互联网中小企业也将得到快速、高效的发展。无锡市应在现有网络基础上建设完善的互联网创新与创业生态体系,建立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互联网+”创新高地,这一方面是能在互联网技术领域加快制造产业突破层层阻碍与关键技术,保障产业与技术不脱节,确保信息技术服务、大数据等技术革命。在整合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促进产业技术与智慧、智能化发展。
四、无锡市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一)以创意产业为核心构建创新链、服务链
目前,无锡市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缺陷是创新内容匮乏、创新缺失、创新因素低、科技成果率低等问题,产业最新的技术与市场出现不协调、最新科研方向和当前市场需求矛盾。因此,完善无锡创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是实现产业链上的创新链和服务链。无锡市要充分发挥政策和制度优势、私营经济的优势和信息技术优势,从构建产业的品类、资源、环境三方面出发,注重在产业链上创新链和服务链的整体布局。
首先,产业链创新链的引入旨在解决技术与市场分离、科研与市场需求差异、加强科研攻关、突破产业链薄弱环节;对于无锡市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性而言,需加快創新平台的创建,重点引进中国高新科技中多种材质、科学研究。其次,为创新链提供服务链,需要实施多层次的创新链的构建。[8]例如在资本系统、技术体系和公共服务系统中精心部署。同时加快信息交流和科技成果发布平台建设,加快知识产权、技术市场和重大技术市场交易市场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再次,只有提高无锡市创意产业的创新链、服务链才能够规范和引导创新生态系统有效开展,因此提高无锡市创新链、服务链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9]最后,要构建科学合理的遴选和评估体系,对于一些已经过时的,不符合当前无锡市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内容和资源要素应当将其剔出体系之外,不断丰富和更新创新生态系统的内容,参照其他成功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城市(上海、深圳)的开展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在整合创新链和服务链工作开展之前,应当由当地企业、经济技术分析师共同评选内容体系,应充分听取创新企业意见。[10]
(二)注重创新生态企业的培育
当前无锡市创新生态系统还需要培育优秀的创新公司,鉴于市场环境迅速变化,技术环境迅速变化,营销网络日益复杂,全球化背景下从封闭向开放创新的转变,创新性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合作的价值体系。通过整合不同公司的信息技术要素、整合同行业的创新资源,建立一个共享知识、信息和技术与其他公司和相关机构共同发展的创新集群,同时还需保持公司的高度的开放性,从闭门造车式的发展模式向开放创新转变。让原有传统的公司内部循环模式转化为向外、向同行、向社会的外部循环。[1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无锡市为信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与网络企业等共同发展了信息经济产业集群,在蠡园经济开发区、无锡市经济开区、创意开发区创造了以文化、科技、信息高新技术为主的园区、创新创业平台。未来应继续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构建一个更好的创业生态链,满足不断涌现的中小企业发展。[12]同时还需与创新企业做到充分的沟通,尤其是与大量中小企业对接,在政策、产业质量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避免政策、技术、信息滞后或矛盾等不合理现象出现在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过程中。一般来讲,在创意产业中创新企业需要注重有序分类的培育,例如,主攻信息技术为主的创新企业需要注重信息技术创意创新的培养、传统制造型生产型的企业则需加强与科研所的制造技术的革新、文化艺术的中小企业则需加强与艺术家的合作等。总而言之,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采用不同的培育措施。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节省生态系统中不必要的时间成本与资源费用。[12]
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结构性“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给中小企业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用工荒问题。而无锡要成为智能制造业强市则必须在企业降低劳动力成本、保持其产业在工业智能化、数字化生产领域的优势。随着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整合与创新,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已成为工业制造业的新趋势。[13]无锡市构建智能制造产业是面向市场、个性化消费生产的一种新型生产方法,这是一种建立在原先传统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之上开发和集成创新制造技术中的扁平化组织架构。另外注重创新生态企业的智能公司组织能够原有企业的组织架构消除公司原有的层级结构,将制造业原有的一线员工、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之间的组织差异消除。同时注重创新公司的智能制造过程,优化企业的智能统统与独立且动态回应外界变化,适应市场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这样创新公司能够随时进行变革以优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制造技术已经在可预见的未来带来智能生产组织的优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且能为企业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
(三)强化创意产业资本支撑
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本融通能够促进当前无锡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融资瓶颈是企业除技术瓶颈和人才瓶颈之外的最大的创新障碍,政府要尝试建立多层次的资本支持体系。[14]在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深化金融链与创新链的整合,此外还得破除技术、人才所带来的瓶颈。在这些中小型创新企业中有着明显的“小型、轻资产、潜力大”的特征,它们在资本风控上与传统金融机构很难达成一致,无锡市在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同时应注重科技与技术、资金政策通力协作。在中小型创新企业改革中创造性地进行投融资体系构建,通过有计划、有目的试行摸索出能够重复利用、推广的经验,这将极大解决中小型创新型与它们创业融资的问题。[15]同时也注重无锡市政府的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改善原有简单、粗暴的拨款方式,在融资方式上进行创新改革,在指导中小型创新型企业市场投资过程中,注重政策财政基金的建立和投资活动的变化。无锡市在资金上有着拥有较为强大的资本,在财政投资方面,需构建由国家基金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机制,设立能够对市场风险资本进行风控的管理基金,参与工业投资基金、风险资本基金,企业研发创新指导基金和业绩转化基金。此外在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中,基金结构需要不断优化,这一方面能够共享收益,另一方面也能互相承当风险。对于各大中小企业来说,政府将不再保证社会资本的损益,而是起到发挥引导的作用,将财政资金引导进企业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另外建立基金还能够发挥专业人才对市场进行评估与管理的优势,提高投资创新与创业的有效性。
(四)加强创意产业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育
在构建创新生态系统过程中还需注重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要重视高端人才在总体人才结构中的比例与位置,高端人才反映了产业价值链中人才在产业结构和地位,对于中小型创新型企业来说这关系企业内部创新环境和商业环境是否适合创新和创业。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中小型创新型企业需要注重高端人才的引进、推广,强化自身内在创新能力,强化自身企业的创新活力,优化人才结构。[16]首先,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企业要重视引进和培育国内外高端人才,尤其是引进国家、省级的科研人员、知名学者。高端技术人才、科研人才往往可以促进公司的发展,对于创建地域性的创新生态系统来说是微观成分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例如,在无锡市蠡园经济开发区、无锡市经济开区引进国家人才引进计划,在药物、高新制造业上打造人才集聚地,创造一个美国“硅谷”般的环境,为高层次人才服务。留住人才才能留住技术,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高端的人才发展是独特的优势。[17]因此保障蠡园经济开发区、无锡市经济开区的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是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重要一环,需要在蠡园经济开发区建设出供高新人才良好的工作、生活、创新和创业环境,促进高端人才、创新和创业的整合。其次,对蠡园经济开发区、无锡市经济开区的创新企業来说,注重自身创新企业人才培训与培养是重中之重,除去人才引进,创新企业还需加强高端人才培训,对当前技术、科研人才的职务晋升和岗位调整进行考核,以保证高端人才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主要的措施可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小型创新公司要注重高端人才的考评,将考核结果与收入分配挂钩,激发高端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另一方面,针对高端人才的考核,也可以纳入管理人员晋升提拔体系。考核结果良好的员工,安排其到更适合的岗位工作,如科研人才在某一具体领域有突出贡献可以提拔为部门经理或者部门负责人。[18]
(五)营造更为友善的创意产业创新环境
创新生态系统应提升自身的创新氛围,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首先,针对创新生态系统需要有友好的软环境,同时还需要强化创新生态系统中的调剂控制机制,一方面政府作为引导构建创新生态系统,需要与企业共同协同发展,它是多远协同治理机制的一部分,在这一创新生态系统中是无法被取代的地位。[19]同时,创新生态系统的属性本身要求需要有多元文化交流,即系统与系统之外的环境沟通与联系,该系统有着一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在挖掘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过程中,政府应调整定位,从原有的单一主体转变为公司到大学再到研究所的转变。[20]从不同领域、多层次的拓展,将不同创新层次之间的组织、不同社会组织进行多元合作。通过跨学科、跨部门的方式保障协同治理结构,能够激发创新生态系统活力、实现创新治理、良好治理。[21]另外,营造友善的创意产业创新环境是协同配合制度体系的外在表现,它能够保障创新生态系统在构建与展开过程中的开放与演化原则,这不仅仅要求政府、市场、各大公司之间有高度的配合,还需要政府在默契配合的同时又有计划、有设计的引导并以鼓励政策作为支撑。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开展进行良好的调适。
(六)打造对接国内外交流的体制
构建国内外交流机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例如,加强与上海创新园区的交流,建设无锡—苏州——上海科技创新走廊带。[22]另外,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示范中心,无锡市应该紧随其后,充分紧邻上海市的地域区位优势,积极与上海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园区联系,共同打造合作创新机制。[23]在整个长三角地区也可以积极参与科研、技术、信息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从全国范围来看,上海科技创新效力会出现溢出效应,无锡市应及时加强科技研究承接上海地域科技创新溢出,同时也对已有的产业与成果进行的开发、转化。通过开展长三角地域科技创新展会等活动,共同推动联合科研实验室的发展,促进科技平台设备与信息交流,进而衍生出高精尖产业的集聚效应与一体化。
(七)创意产业企业强化创新文化
从微观层面来说,无锡市创意产业中的中小型还需要创新文化的培养与训练。创意生态系统并非一个空洞庞大的名词,而是又无数个环节、无数企业组成,而创意产业中的创新文化塑造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24]创新文化是企业员工价值观的共同体现。而在建设无锡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应加强自身创新文化的建设,并将其列为企业核心建设内容中。创新企业文化是从建设精神层面上对企业有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对创新企业中的员工工作价值观念进行引导,还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的进行创新,这有这样才能够获得员工的认可和满意,当然要打造创新的企业文化,必须强化和营造尊重员工氛围。[25]
五、结论
建设无锡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涉及到各公司、大学、科研机构、政府的具有复杂性、多层次性、多样性的系统问题,因此它需要各个不同主体的配合与协同。[26]通过分析无锡创新生态系统目标的构成和原则,提出了无锡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策略。根据无锡市“十三五”发展规划,无锡已逐步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再加上天然的地域优势、经济条件,区域创新能力和活力超越全国普通二、三线城市,且比过去无锡传统发展模式有了显著提高。但无锡市的创新活力却又不及国内先进创新活力重镇(上海、深圳等),相比这些城市无锡仍存在着较大差距。[27]在无锡建设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中,要通过整合利用政府政策制度机制、私营部门和信息产业,实现产业链、服务链上的整合与创新。在产业链上建立创新链,注重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加大科研力度,同时重点攻克难点、关键点的技术,加快为一些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项目搭建创新平台,满足无锡市创意产业链中服务链。同时要培育创新生态企业、强化资本运作,共同构建整体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
[参考文献]
[1]沈蕾,张悦,赵袁军.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演进与发展趋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8,40(7):44-58.
[2]蔡雷.演化经济地理视角下我国地方城市产业演化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8.
[3]洪帅,吕荣胜.中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7(5):38-44+50.
[4]郁彩虹.文化产业与新媒体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以无锡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6(25):31-32+46.
[5]冯臻.无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6,16(8):30-34.
[6]宋之杰,于华,徐晓华,徐蕾.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6(3):118-127.
[7]徐丹.无锡市政府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
[8]曹如中,高长春,曹桂红.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1):81-85.
[9]张永凯,韩梦怡.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对比分析:北京与上海[J].开发研究,2018(4):64-70.
[10]姜庆国.中国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及评价研究[J].经济经纬,2018,35(4):1-8.
[11]黄振羽.基于大科学设施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雨林模型”与演化交易成本视角[J/OL].科技进步与对策:1-8[2019-07-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224.G3.20190715.1439.012.html.
[12]薛楠,齐严.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19(7):116-126.
[13]罗国锋,张淑梅,张佳磊.如何打通创新创业最后一公里:一个生态系统观点[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10(3):1-5.
[14]俞红霞,张峥.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的可视化研究[J/OL].电子商务:1-5[2019-07-18].https://doi.org/10.14011/j.cnki.dzsw.20190617.001.
[15]李小妹,謝昀雅,付龑钰.产学研合作导向的创新生态系统——基于多个体博弈的动态演化分析[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9,21(3):142-151.
[16]陈红花,尹西明,陈劲,王璐瑶.基于整合式创新理论的科技创新生态位研究[J/OL].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15[2019-07-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117.g3.20190520.1013.002.html.
[17]王卓,王宏起,李玥.基于引文网络的不同研究领域融合对主题演化影响研究[J/OL].情报理论与实践:1-10[2019-07-18]. http: // kns. cnki. net / kcms / detail / 11.1762.G3.20190508.1128.006.html.
[18]吴洁,彭晓芳,盛永祥,刘鹏,施琴芬.专利创新生态系统中三主体共生关系的建模与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9(2):1-12.
[19]郑丽霞.大数据情境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9,35(3):68-76.
[20]刘洪民,刘炜炜.创新生态体系的基本架构与政府生态化治理的对策——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J].杭州学刊,2018(4):86-93.
[21]刘刚,王宁.突破创新的“达尔文海”——基于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22-133.
[22]代栓平.创新的复杂性:互动结构与政策系统[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34-146.
[23]邱苏楠.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现状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8(21):71-72.
[24]包宇航,李宝君,于丽英.基于直觉模糊的群组DEMATEL决策方法的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评价[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4(5):819-828.
[25]陈强,肖雨桐,刘笑.京沪独角兽企业成长环境比较研究——城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视角[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9(5):106-114.
[26]芮雯奕,袁真艳,张丽军,姜疆.基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研究——以江苏泰州为例[J].科技与经济,2018,31(5):41-45.
[27]刘钒,张君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适宜度评价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动态,2018(10):46-49.
[责任编辑: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