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微团队建构德性的学校治理体系

2019-12-24童汝根

中小学德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德性体系制度

童汝根

摘    要  面对学校管理的标准化现实问题和学校治理的去道德化危机,学校治理应实现向德性治理体系升级:建立规范化与人性化结合的治理制度,搭建共享共治的治理架构和更强调个性化的治理平台。以微团队建设为手段,以微任务推动为导向,以校长引领微团队革新学校治理理念与制度,以教师发展微团队搭建共享共治的立德树人治理架构,以学生发展微团队建成呵护生命成长的治理平台。

关 键 词   微团队;德性;学校治理;学校变革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12-00-0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对于学校治理来说,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完善学校治理结构,以共治求善治,[1]既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的民生支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指出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然而,由于支撑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的观念、能力、信息准备不足,其建构探索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现实问题。从追求科学规范的理性学校治理体系和强调人性个性的德性学校治理体系之间依然存在鸿沟,因此,有必要全面深入探讨德性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及其建构策略。

一、从学校管理到学校治理换挡面临的问题

德性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源于德性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其背后是学校管理到学校治理换挡面临的标准化现实问题和去道德化危机。

(一)学校管理面临的标准化现实问题

当前,学校管理目标唯分数、唯升学等现实没有改变,实质是扭曲的教育评价导向。由于管理目标单一,依然存在学校把学生当作工具人看待,把老师当作流水线上的工人进行管理的现象。学生作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被僵硬化、教条化、刻板化的制度所压制,摧残了心灵,压抑了个性,导致生命成长的质量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淡薄、心灵被物化、人格被分离。这种情况下,学生逐渐被趋同化,成了标准化产品,好奇心和想象力被遏制,创新思维发展受阻。在上述目标导向下,学校管理方式也存在过于刚性的问题。过于强调制度的刚性管理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下达升学指标,进行考试成绩排名是刚性管理的主要路径。为了完成升学指标,学校管理花样百出,毫无顾忌地将升学目标管理发挥到极致。从而出现了军事化、一刀切、标准化现象,甚至为防止学生跳楼将教学楼用铁栅栏围得“严严实实”。

此外,教师的创新性做法受到刚性、标准化管理的限制。由于片面追求分数,部分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本来角色而异化为强制学生提高分数的压迫者。学校本该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乐园,而一旦沦落为制造考试机器人的标准化工厂,分数就成了唯一的关键词。教师严重体罚学生、学生家长殴打教师、学生自杀等经常见诸媒体的恶性事件,其根源正是学校片面追求分数的价值取向和由此采用的标准化学校管理手段。

(二)学校治理面临的去道德化危机

在学校管理向学校治理升级换挡过程中,追求治理效率和管理精细化成为主要目标。在这种目标导向下,学校治理面临教育价值迭代问题。由于前苏联模式下的工业化教育观、分数导向的评价方式仍占主导,在转换价值取向过程中,难免经受转型的阵痛:教师价值感低,老教师对待学生的方法陈旧,新教师很难激发集体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升级,家长要求更复杂多样,社会对学校施加更大压力。由此,学校管理陷入了一种机械化的忽视人性的管理状态。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治理,其本意是多元主体达成善治,但实际效果却走向了去道德化歧路。[2]

在这种去道德化的学校治理状态中,教师对学生施加的是權威命令式管理。学校的制度安排忽视了对人的道德关切,消解了道德生活的存在根基,过分关注各种外在的条令式的规则、秩序,而没有认识到这些规则、秩序的道德价值就在于丰盈师生的良善生活。学生好比标准化生产线上的产品,依靠各种程序化的规定而不用进行片刻的道德思考就作出以分数为唯一导向的具体行动。学校教育在工具导向下,显现出一种非人控制与去道德化的治理形态。

二、从理性到德性的学校治理体系升级

理性的学校治理体系强调规范化、多元化和信息化。在新时代,中小学教育已经从升学应试转向学生持续全面的终身发展,教学模式已经开始从整齐划一的统一安排升级为学生自主多元选择的翻转,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使得学生学习方式和获取学习资源途径带来了很大变化。因此,学校治理体系在适应新时代变革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升级适应。为解决现实问题,摆脱去道德化危机,实现学校治理向德性的治理体系升级,我们应更重视搭建共享共治的学校治理架构和更强调个性化的学校治理平台。

(一)规范化与人性化结合的学校治理制度

规范化是理性学校治理制度体系的基础。首先,落实规范化的学校办学自主权制度。在厘清政府与学校职责的基础上,以制度的方式赋予中小学在学校发展规划、教师招聘、教师管理和经费管理等方面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其次,规范化的学校内部治理制度是保障。在学校内部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并存的运行机制,形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3]再次,通过校内督导制度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师生、家长和社会的意见表达能够形成制度并构成有效监督,真正实现依法治理。

德性的学校治理体系在倡导学校治理过程的科学性、规范性的同时,强调治理过程的人文性、道德性。首先,重视学校教育的道德目标,[4]开展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秉持道德的态度和精神,是当前学校治理变革的内在诉求。其次,将学校管理道德规范和制度约束的他律性和自律性功能结合起来。将制度约束与伦理关怀统一,他律性要求规范的外在约束力,自律性则强调将规范和制度内化为师生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最后,通过发挥德性的导向功能来摆脱理性制度的局限,从而以更人性的方式来治理学校。理性基础上的德性学校治理制度不是偏废制度,也不是随心所欲地歪曲或篡改制度。[5]

(二)多元主体与共享共治结合的学校治理架构

多元主体的学校治理架构是理性学校治理体系的要求。一方面,形成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利益相关方代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学校民主治理体系。明确学校内部各治理主体的位置和权力责任界限,校长承担学校决策核心和总设计师的角色,以委员会方式形成民主管理平台,让多方力量、更多主体参与到学校发展中。如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党支部委员会、教工代表委员会、学生代表委员会、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督导考核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等各类主体代表机构职能,为学校发展治理服务。另一方面,形成学校利益相关者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多元性、过程性评价模式。学生层面,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渠道的学情调查和学生座谈会,及时发现和解决学校治理中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在教师层面,打破传统唯分数、唯成绩的评价方式,形成以学生学业成长为基础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德性的学校治理体系从目标导向上追求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协同共生,从治理过程和治理结果方面强调道德性。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成员之间形成平等协商和对话关系。在德性治理体系框架下,多方参与的校内外督导制度从学校监督管理职责升华为多元主体参与、民主协商治理和依法共享管理的有效平台。第二,德性治理要求学校各方主体共建治理制度、共构治理过程、共享治理成果和实现共同成长发展。学校的师生、家长、社区都成为学校治理的主体,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为实现学校教育的共治共享而努力。第三,德性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立足于构建适应现代化学校的秩序,形成既能提升学校办学效能,又能够调动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办学,共治、共建、共享的学校发展运行机制。[6]

(三)信息化与个性化结合的学校治理平台

信息化的学校治理平台是理性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的标志。通过信息化学校治理平台感知校情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形成现代化智慧校园学校治理环境。[7]感知校情态势,即通过对各种行为数据分析,勾勒出真实形态,将原本模糊的活动通过数据清晰地描述出来,发现问题所在、可能弱点和盲区,为改进工作提供证据支持。通过一站式线上服务畅通沟通渠道,将管理与服务、监督与协调、规范与引导有效结合,实现学校流程改善和重构。辅助科学决策时,能够非常便利、即时、准确地获取学校日常活动中的各种数据,利用各种可视化智能平台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和决策。

信息化与个性化结合的德性学校治理平台,更加重视深度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强调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指向由信息化治理转向智能治理模式。在学习方式上,通过学习平台再造,将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无缝连接;通过学习资源再造,实现从稀缺到师生共创的方式转变;通过支持深度学习,以混合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8]在技术支持上,通过人工智能和学习分析、数据采集技术的应用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习成为一种美好体验,进而让孩子的学习更高效,让学习过程更美好。在德性学校治理模式中,系统的广泛应用和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能实现数据的精准科学和实时生成,真正实现学校的智能治理。

三、以微团队建构德性治理体系的主要策略

(一)以微团队建构德性学校治理体系的可行性

德性学校治理体系在理念上融入了人性化和制度化的优势,注重提高制度的德性和人文的理性。德性学校治理过程是充满人文情怀和践行人文关怀的制度管理过程,其目的是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为破解学校在建构德性治理体系改革创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标准化问题和去道德化危机,解除各参与主体“一动不动”的难题,利用管理学的团体动力学理论,构建以微团队建设为核心的激励性机制,让多方主体能够在改革创新实践中“动起来”成为可能。

微团队建设是以具有高度认同和迅速执行能力为手段,以微任務推动为导向,通过校长引领微团队革新学校治理理念并促成道德治理与规范制度的结合,通过教师发展微团队来搭建共享共治的治理架构实现协同立德树人,通过学生发展微团队呵护生命成长建成智能化的治理平台。以微团队建构学校德性治理体系的过程是让师生在参与德性的学校治理改革创新的实践中得到发展,沿着“团队动员组建——诊断分析——学习研讨与研究反思——评估反馈——总结交流”这一微团队建设基本路径,层层推进,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而具有个性的发展,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优质发展的预期目标。

(二)以微团队建构德性学校治理体系的抓手

1.以校长引领微团队革新学校治理理念与制度

明确校长在德性现代学校治理制度中的道德领导者角色。校长的道德领导者角色贯穿于萨乔万尼所强调的“领导之心”的个人愿景、“领导之脑”对应的心智图景、“领导之手”所体现的决策、行动和具体领导行为的全部过程。[9]一是校长道德领导角色从行政领导转向精神领袖,校长的个人愿景转化为学校全体师生行为,强调校长的道德感召力。二是校长在学校治理过程中充分协调和发挥行政权威和学术权威的作用,发挥心智图景的引领性,成为学校的道德领导者。三是校长的决策行为强调道德治理与规范制度结合,具体包括校长职责从知识灌输转向全人化育,要求提升校长的学科教学力;校长决策重心从科研标签转向哲学考量,要求提升校长的教育科研力;校长治理方式从专制管理转向协商共治,要求提升校长的教师凝聚力。[10]

从微团队建设策略角度,通过制度确保和德性支撑帮助校长把作为价值引领的办学思想转化成愿景的达成。首先,微团队建设从心开始,激发学校德性治理变革的认同,呼唤感染力。心灵反应是一个从逆反、漠视到同情、理解再到认同的过程,激发认同是团队建设最基本的行为。其次,校长引领微团队的办学思想提炼促进学校发展集体与个人目标价值统一,建立以微团队为平台、微任务为抓手、微课程为载体的有效实施革新德性学校治理体系的新路径。第三,在校长领导的微团队中构建领导示范的推动行动改革的动力执行系统。从领导力构成要素,构建一套微团队领导力课程体系和课程系列,促使微团队从群体走向专业化。微团队方式让实践者在组建强有力的团队共同体中践行,从制度上实现把大目标变成系列的微任务,让实践者在安全感与效能感中前行。

2.以教师发展微团队搭建共享共治的立德树人治理架构

从德性的教师发展治理角度,以教师团队的协同发展指向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形成共享共治的学校治理架构。首先,增强教师在学校治理中的主体性和共治性,在个体素质培养的基础上,侧重优化教师团队结构,将教师团队打造成为强关系的利益协作体。其次,加强以管理职能为基础的微团队治理角色,设立教研组、年级组、师徒结对、备课组、班级项目管理组等微团队,使教师个人发展与团队建设有效融合。第三,以自主选聘为途径让老师根据自身的情感和专业方向自主组建微团队,提高教师的情感号召力。第四,以团队评价为主要手段,强化团队合作的导向和明确的立德树人指向,有效提升教师团队教育活力,提高教师行为自觉和文化自觉。

从微团队建设角度,教师发展团队协同立德树人作为教育首要任务,将其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得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首先,构建一支推动价值引领的专业化执行力的教师微团队,增强主体发展变革的动力性,通过对微团队成员具备的核心素养进行全面的诊断和测评,共同制订团队目标、路径和策略。其次,通过学以致用的方式促使知识内化为素养并很快转化成能力,强化知行合一的变革转化与行为动作性。教师发展微团队能够把价值性领导的“想法”转化为操作性制度“说法”,能把操作性制度上的“说法”转化为教育行为上的“做法”。最后,引领教师发展微团队的理念支持、技术支持与综合支持三种思维发展模式,促进共享共治的治理架构形成,通过教师发展微团队来推动教学改革实验,实现教师、学生和学校三者发展的统一。

3.以学生发展微团队建设呵护生命成长的治理平台

从德性的学生发展治理角度,以呵护学生生命自然成长为核心,引入信息化手段和最新信息技术形成学校智能治理平台。一是从脑科学和学习科学角度支持一切行动为了学生自然成长出发。学校一切工作以学生为圆心来展开,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和可持续发展。二是从现代教育理念出发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面向全员、关注个体,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平等的体验机会,促进不同生长节律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实现学生的整体、错位、充分和可持续发展。三是引入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多种新型技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以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为出发点,技术上支持创设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不同潜能和闪光点,找到并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天赋才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1]

從微团队建设角度,以学生发展微团队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带动治理体系变革,目的是通过学生思维发展以获得核心知识、培育核心素养、形成核心能力,建构起信息化与个性化结合的德性学校治理平台。第一,要在技术上解决学生发展愿景与学生发展任务对应问题,必须进行整体规划,让行动为任务服务,让任务为学生发展大目标愿景服务,以达到促进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德性学校治理变革。第二,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系统、任务系统和攻关系统上应用智能化手段进行连续任务微分、细化任务,通过系列任务到分项目标,再达到总体变革目标,以此来实现学生发展愿景。第三,在数据挖掘和应用上支持学生发展微团队的智能治理。以课题推动改革实验与实践创新的行动研究,促进学生发展中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信息的有效利用以及激励相容,从数据支持和应用角度确保微团队的长效。

以微团队建构德性学校治理体系实质是通过设计校长师生发展博弈的具体形式,以校长价值领导推动学校发展变革;以课题推动改革实验与实践创新;以行动研究推动改革实验,用课堂改革、课程设计与课题连接使问题解决推动实践创新。在满足外部专家、校长、教师、学生和其他主体需要的前提下,让配置结果与预期目标相一致,力求达到帕累托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10):4-11.

[2]胡金木.现代学校治理的制度之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206-211.

[3][4]张雷,于清亮.学校变革的道德目标探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3(3):75-78.

[5]王卫华.制度之后:学校治理中的良心导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6):53-57.

[6]黎波.学校治理优化的机制探索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7(12):23-25.

[7]王守中.信息化——推进我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抓手[EB/OL]. (2017-12-29)[2019-11-02].http://www.ha.edu.cn/front/JiaoyuxinxihuaDetail.aspx?id=5367&Index=9.

[8]潘晨聪.技术支撑下的深度学习[J].上海教育,2018(6):12-13.

[9]托马斯·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冯大鸣,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

[10]黄志煊.德性教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225-235.

[11]田冬.法治·分权·共治:教育集团现代治理范式的"破与立"[J].中小学管理,2018(12):33-35.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德性体系制度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某些单位的制度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现代德性伦理学的建构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