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军“和术”推拿思想经验总结
2019-12-24贾梦云黄锦军张玲玲黄兆欣李南希
贾梦云,黄锦军,杨 宇,张玲玲,黄兆欣 ,李南希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黄锦军,1987年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2019年获得广西名老中医称号,其重视中医传统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结合30余载的中医推拿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技术相结合,形成“以和为贵”的人生信仰和治病原则,总结出以“开督脉和阴阳、疏肝胆和表里、重局部和五脏、通三焦和上下”为基本指导原则的“和法”推拿学术思想。笔者有幸随黄锦军教授学习,现将其“和法”推拿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1 “和”的含义
“和”字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中国哲学中的一种理想境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说文解字》中有“和,相应也”,最初指古代八人乐队演奏八种乐器组合成的美妙旋律。而后伯阳父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论断,此处的“和”跳出了乐理范围,指不同的对立面相互配合、统一而达到的平衡状态。孔子“中庸”观中“礼之用,和为贵”,使“和”上升至哲学范畴,代表一种道德伦理标准和社会治理标准。中国哲学认为生死循环往复是天地万物和谐法则,人属万物之一,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黄帝内经·素问》曰:“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有性欲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由此可知人之“和”,和乎其身,和乎其时,是为非常人矣。
2 “和术”的内涵
“和术”源于《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学思想,指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协调平衡的整体观为施术纲领,取顺应四时、法于天地阴阳变化规律的各种辅助手段,以养生辟邪、强筋健骨,最终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黄锦军教授认为“和”既是治疗目的,也是治疗法则。“和”指使用调和法使人体阴阳、表里、五脏、上下达到平衡协调的状态,从而能使人体各方面的功能稳定,生生不息。“术”指技术、方法,这里指的是治疗时所借助的各种技术手段,例如推拿、针灸、拔罐、方药、医患沟通等。简而言之,“和术”就是以和法为治疗法则,使人体达到自身统一、与天地万物统一的和谐状态的各种治疗技术。
3 “和术”推拿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开督脉和阴阳
《素问·骨空论》有云:“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由此可知督脉循行线路主要有三条:其中主干线起于胞中向后循行于背部正中,向上络脑,与现代解剖位的脊髓相呼应;另有分支与足太阳起两目内眦,上额至巅顶后向下,循两侧肩胛内夹脊柱络于肾,此为督脉分属左右之脉;另有分支从胞中发出后向前行于腹正中线,王冰在《素问·骨空论》注释时说:“今《甲乙》及《经脉流注图》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脉,自少腹直上者谓之任脉,也谓之督脉,是则以背腹阴阳别名目尔”,即可认为任脉为督脉在腹部的分支。现代医学解剖中脊髓的功能只与传统医学督脉的部分作用相同,因此黄锦军教授认为“脊髓就是督脉,但督脉不仅仅只是脊髓,还包括大脑、小脑、脑干、间脑等中枢神经系统”。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中枢神经有调控全身各个系统功能的作用,与中医传统理论中督脉阳气助五脏六腑运化功能相同。
3.2 疏肝胆和表里
肝胆关系密切,从现代解剖学看二者部位相邻,功能相互促进。肝脏是人体代谢的主要器官,有分泌和排泄胆汁、解毒、参与造血等方面的功能,胆囊可储存、浓缩肝脏分泌的胆汁,促进排空胆汁、调节肠道消化吸收,胆囊的收缩也可调节胆道压力。从中国传统医学角度看,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两者在脏腑功能、经络循行等方面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黄锦军教授认为中医三阴三阳起源《周易》“三分法”,厥阴为“一阴”,处阴尽阳生之际;少阳为“一阳”,处由阳入阴之界;阴阳分别对应表里,则少阳、厥阴二经皆有调和表里枢纽作用,疏通肝胆二经可使全身气机通畅,有利于疾病表里转化的相互顺接。
里辨证为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是疾病病位内外深浅和病势趋向的纲领。表证是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犯人体肌表所表现得轻浅证候;里证是由外邪不解传里,或外邪直犯脏腑,或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的疾病。肝为刚脏,主疏泄,主藏血,肝气升发,与春气相通应,疏发肝气可使全身气机通畅,情志调达,有利于里证由内转外的转化。胆为中精之府,主决断,可贮藏、排泄胆汁;少阳胆经居半表半里,奉心阳下传,领肾气上贯,外达肌表,内抵脏腑,与肝相表里,为沟通内外,协调表里阴阳的关键。疏肝胆主要是运用内功推拿擦法、扫散法作用于肝胆经循行部位,刺激经络经气产生,调动全身气机循环,使体内气血通畅,便可达到和解表里的功效。
3.3 重局部和五脏
黄锦军[3]教授认为压痛点就是中医所说的“天应穴”“阿是穴”,既是疾病反应点,也是疾病治疗的作用点。从西医角度分析,组织劳损疼痛可产生多肽类、组织胺类、腺苷类等多种副产物,多余产物在体内积累使机体负反馈作用增强导致肌肉紧张。肌肉紧张又可导致疼痛,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表现为局部的疼痛。中医认为,不通则痛,当气血运行不畅而造成经络不通时,气血瘀积于某个部位不通则痛形成了“阿是穴”。换句话说,“阿是穴”是机体脏腑气血、阴阳平衡失调的病理反应。徐光耀[4]认为压痛点可分为局部痛、放射痛、扩散痛、牵涉痛,在皮下的病理反应物可呈现迹、核、珠、索4种形态,并提出以“松则通、顺则通、动则通”的基本推拿思想,通过“松、顺、动”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2]。在徐光耀教授以“通”为法的推拿学术思想的影响下,结合长期临床经验黄锦军教授归纳出“以压痛点为点,病变经脉为线,病变脏腑为面”的“点、线、面”推拿局部重点,通过疏通“局部”的推拿使气血调和、经气顺畅达到调和脏腑的治疗作用。
3.4 通三焦和上下
三焦概念有六腑三焦、部位三焦与辨证三焦的不同。《灵枢·经脉》有:“三焦手少阳之脉……下膈,循属三焦”,“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下膈,历络三焦”,强调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与其他五脏一样,有着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三焦源于《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论,与《难经·三十八难》所谓“有名而无形”的三焦相通,强调的是三焦气化的功能。辨证三焦指三焦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实际指的是温病发展过程中不同的3个病理阶段。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是元气生成、贮藏、循行的主要场所,亦是津液出入的通道,三焦功能的作用贯穿于人体生命活动的始终。三焦的通畅能保持机体表里、上下、内外通达,不畅则易导致全身气血不通、气机壅滞而致病。
黄锦军教授选取膻中、天枢、关元三穴分别作为上、中、下三焦代表穴,通过穴位刺激达到疏通三焦的作用。膻中穴指胸腔中央,为心包所在之处,喻为心主之宫城;又名元儿、胸堂、元见、上气海;为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任脉与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之交会穴;有理气止痛、生津增液的作用。
脐上应天、脐下应地,天枢穴当脐旁为天地之间,枢为枢纽,可斡旋上下、升清降浊,故名天枢;又有名曰长溪、谷门、长谷;为大肠之募穴;可疏理中焦、升清降浊、调经止痛。关元穴为人身元阴元阳关藏之地,故名关元;又名下纪、三结交、次门、大中极、丹田;为小肠经募穴,冲脉起始穴,足三阴与任脉、冲脉的交会穴;有着培补元气、调经止带、导赤通淋的作用。膻中为气海,可宣发疏布全身气机;天枢为脾胃气机升降之枢纽,可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关元为生气之源,可培补元气以助脏腑气化功能,选此三穴分别与三焦“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生理特性相吻合,使全身上下气机通畅。
4 结语
“和术”是黄锦军教授以“和其不和者”的“和法”为治疗法则,借以各种不同治疗技术,使人体达到“和合”的状态。“和术”推拿思想为黄锦军教授“和术”理论的一部分,其独创“开督脉和阴阳、疏肝胆和表里、重局部和五脏、通三焦和上下”的推拿学术理论,通过选取不同功效的推拿手法,结合不同的操作方法,作用于人体上下、前后、左右的三维立体面,使人体阴阳、表里、五脏六腑、上下各个方面功能相互平衡,可应用于内科、骨科、儿科、妇科、五官科等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