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图景中的田园城市运动研究(1899-1945)(下):田园城市运动的传播、调适与创新

2019-12-24刘亦师LIUYishi

世界建筑 2019年12期
关键词:田园城市霍华德参考文献

刘亦师/LIU Yishi

1 田园城市运动在西方世界的调整与创新

1.1 田园城市运动在欧洲大陆的传播与式微

霍华德曾说:“(田园城市)解决了英国的城市问题,也同样能解决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的问题”[1]133。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法(1903)、德(1907)、比、荷等国均很早将霍华德的著作翻译引进,且迅即成立了各国的田园城市协会,北欧各国也闻风响应,使欧洲的田园城市运动在一战之前达到鼎盛。但一战结束后,在现代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交相冲击下,性质趋于保守、复古的田园城市思想受到激烈批判,逐渐在欧洲陵夷衰微。

以德国为例,德国田园城市协会于1902 年成立,曾任伦敦德国大使馆文化参赞、后来创建德意志制造同盟的著名建筑师穆特修斯(Hermann Muthesius,1861-1927)于20 世纪初开始仿效英国的范例设计德国的田园住宅,尤以赫勒奥镇(Hellerau)最为著名(图1),是德国田园城市运动的杰作。当时格罗皮乌斯曾在其事务所中工作[1]135-138。实际上,德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在确立法规和理论化等方面素来领先欧洲各国[2],由约瑟夫·斯图恩本(Joseph Stubben)撰写的《城市建筑》一书总结了城市设计的各要素[3],与卡玫里欧·西特(Camelio Sitte)[4]和恩翁的著作[5]并称为西方早期城市规划的三大经典。其中西特的著作提倡中世纪小城镇的封闭街景和蜿蜒的道路格局曾是恩翁制定田园城市设计诸原则的重要参考。

法国则自19 世纪中叶巴黎改造开始就形成了完善的巴洛克式城市设计原则,以气度宏阔和具有城市气息著称,与英国向往田园牧歌的生活大相径庭。法国的田园城市协会成立于1903 年,但闲适便利的城市生活方式也已融入其民族文化中,因此相对欧洲他国而言,以低密度和乡村生活为特征的田园城市运动对法国的影响始终较小,这也是柯布西耶在1920 年代提出高楼林立的“光辉城市”规划方案并得到热烈反响的社会背景。

田园城市运动另一蓬勃发展的区域是北欧。由于北欧的城市化水平较低且人口密度较低,并未经历英、德等国那样的严重城市问题,因此没有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中有关消解大城市、限制城市人口的部分被略去,但田园城市运动所提倡的郊外住宅区则作为城市发展的一种科学、可行的方式,与当地传统的生活居住方式相契合。这些设计手法甫经引入即在北欧各国大获流行,甚至在1920 年代田园城市运动在其他欧洲大陆国家逐渐衰微之时,芬兰建筑师老萨里宁(Eliel Saarinen,1873-l950)的著名的赫尔辛基“有机疏散”方案,实质上是在田园城市思想基础上结合当地自然和经济条件的新发展(图2、3)。

1 赫勒奥镇模型,1910年(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5] Plate 73)

2 恩翁勾绘的靠近港口的田园城市理想轮廓线(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6]6)

3 萨里宁根据有机疏散思想制定的赫尔辛基规划渲染图,基于恩翁港口城市模型而作(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7] )

4 “红色维也纳”时期建造的卡尔·马克思公寓,1930年(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8]137 )

1920 年代的田园城市运动的主要受众是中产阶级和较富有的工人阶层,以在远离城市中心的郊外选址新建住宅的方式,采用历史上习见的建筑样式用于住宅和附属设施。一战结束以后欧洲各国的“房荒”及社会主义思潮的蔓延,使田园城市运动遭到社会主义和现代主义支持者的严厉批评:社会主义者抨击它与城市和现实社会保持距离的“逃避主义”态度,现代主义者则集中攻击其保守的设计思想和方法。

在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红色时期”(1919-1934)的维也纳政府推行由政府资助的公共住房建设,在旧城选址兴建为工人阶级家庭服务的集中住宅。其中最著名的是建成于1930 年的卡尔·马克思公寓(Karl Marx-Hof),设计容纳5000 居民(图4)。这一人口规模与霍华德田园城市图式中的一个居住区(ward)相当,但二者的设计出发点和空间组织形式大相径庭:从城郊转向内城,由分散变为集中;通过选址和空间组织安排,社会主义者所推崇的集体主义意识形态得以反映,也使居民不再仅仅专注于自身的内省而更关注现实政治1)。

同时,一战后骤然兴起的现代主义运动则要求与传统割裂,这一革命思想与田园城市运动的怀旧、离世情调格格不入,后者因此也时常被批评因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而自远于时代。左倾激进的现代主义者提倡建设包括高层住宅在内的密度较高、与工业化生产和机械化装配相适应的居住区,其设计质量精良但造价较独幢住宅低得多,从而为老城更多平民解决住房问题。这一观点得到欧洲大陆各国政府官员的支持而成为主流的规划和建筑思想,将田园城市式住区的复古气氛一扫而空。如曾协助恩翁设计了英国的众多住宅项目的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梅(Ernst May)放弃了蜿蜒道路系统而采用笔直的格网路和剔除一切冗余装饰的建筑风格,并利用快速交通联系不同的居住区[6-7],住宅的设计和布置也从英国式的独幢式变为连排的多层公寓,形成颇具现代感的居住区空间(图5)。

1928 年CIAM 成立后,重视老城更新、功能分区等提高城市效率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逐步成为欧洲规划师们关注的中心议题。相形之下,1920 年代以来的田园城市运动在欧洲显得黯淡无光。但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田园城市运动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但继续蓬勃发展并作了若干重要创造,泛发着一股田园城市运动发轫时的那种万物竞发的气息。

1.2 田园城市运动在美国的发展与创新

和英国不同,美国城市规划是作为19 世纪末开始的城市美化运动的一部分而诞生的,关注的是如何调度必要的资源使重建的中心城区以其恢弘气度体现美国国力及建设成就。这与英国城市规划基于对城市卫生问题及住房改良有很大差别,说明西方城市规划的出现各有其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其目的也不相同。

针对区块链访问控制的研究也有很多,例如:ZYSKIND G等人提出当使用第三方移动服务时,需要解决隐私保护问题。与现有应用程序不同,平台只允许用户根据存储在区块链中的访问控制策略[6]更改使用权限。HARDJONO T更详细地描述了基于区块链的访问控制管理的系统,该系统为试图执行交易的实体提供匿名操作但可以进行身份验证,与前面系统相比,在用户匿名实体方面做出了更全面的考虑[7]。

由于田园城市运动实践(城郊田园住区)与美国的居住意识形态十分相似,一批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知识分子和建筑师仍持续跟踪英国田园城市运动的进展。一战期间他们藉由政府获得公共住房设计的机会,于1923 年成立了类似田园城市协会的组织,但采用了新名称——美国区域规划协会(Regional Planning Association of America),旨在推进田园城市运动在美国的传播和发展,开启了美国城市规划的新篇章,也标志着区域规划时代的到来。

美国区域规划协会的一位主要成员是毕业于哈佛大学林学专业的本顿·麦凯(Benton MacKaye,1879-1975),他极力主张根据美国的自然环境进行跨行政区划的区域规划,并主持规划了绵延2000余英里、横贯美国东海岸的“阿拉巴契亚游道”(The Appalachian Trail),成为生态保护的范例和著名旅游线路[8](图6)。

5 恩斯特·梅主持建造的法兰克福郊区住宅,建筑密度和道路形式均不同于田园城市设计,1926年。红色部分为住宅。(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9]362)

6 由麦凯在1920年代主持规划的阿拉巴契亚游道,是美国区域规划和资源规划的杰作(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0] 135)

7 雷德朋镇建成的居住区总平面图,道路系统分级明确,1929年(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155)

8 “邻里单元”图示,产生于1921-2932年间的纽约全市域规划研究设计期间(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1]50)

9 霍华德田园城市居住区(ward)的规模及其与服务设施的关系类似佩里的“邻里单元”(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2])

美国区域规划协会的另一主将是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受过学院派训练的克莱伦斯·斯泰恩(Clarence Stein,1882-1975),他与来自费城的建筑师亨利·赖特(Henry Wright,1878-1936)一道设计了雷德朋(Radburn)住宅区等著名项目,将美国的田园城市运动推向高潮。雷德朋发展出了英国田园城市运动中未曾出现的两方面内容:充分考虑了机动车对居住生活的影响而形成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2),将田园城市运动正式推入汽车时代,同时,以每个占地30~50 英亩(12~20hm2)的大街坊包含若干组团,使场地设计成为有效组织社区生活、促进居民交流的重要工具[9](图7)。

与雷德朋同时进行的是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邻里单元”理论中(图8)。其将小学置于居住社区的中心,以之为出发点规划社区的交通、景观等其他部分,从而确定社区面积的大小和人口规模(每个居住单元不超过1200 人)。这些内容与雷德朋的“大街坊”规划理论不谋而合。

不论是雷德朋还是邻里单元理论均受到英国田园城市思想的巨大影响,如霍华德书中的住区单元(ward)图示可见居住区已围绕学校或教堂等中心布置(图9),惟未进行量化;而早在莱彻沃斯的道路设计中就已使用尽端道路,但未及发展出人车分流原则的程度。但正是美国的这些创造丰富了田园城市思想,推动了其运动的深入发展。尽管雷德朋因经济危机而中辍,仅完成局部建设,也放弃了环绕周边的农业地带,最终成为往返纽约的“卧城”,但其布局形态和规划思想是田园城市运动在美国创造性发展的范例,不仅对后世居住区规划影响深远,也在二战后回传到英国,直接影响了战后英国田园城市运动的重要发展——新城建设(New Town Movement)。

2 田园城市运动在非西方世界的改造与实践

田园城市思想在欧美传播的同时,也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进入英、法的亚、非洲殖民地,彻底改造了这些国家的传统城市景观。同时,新兴的民族国家如苏联、日本和中国,都面临着和英国类似的城市拥挤和农村衰败等问题,因此陆续在20 世纪初翻译引介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并根据各自国情开始对霍华德的思想加以调整和改造,继之应用在新建设中。田园城市思想在各地经过了不同的调适和接受的过程存在巨大差别,折射出各地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所起的作用(图10)。

20 世纪初是西欧殖民主义发展的转折时期,为了安抚当地人民、使之认同殖民政权,英、法、荷等宗主国派出优秀的建筑师、规划师,按照最新且得到公认的城市设计手法,投入巨资在在亚、非对其殖民地首都城市重新做了城市规划。这些规划尺度、规模虽大,但仍以西方的艺术原则和技术手段,罔顾当地的文化、社会背景和既有的城市肌理,以显示殖民政权的威权和正当性为主要目的,仅在重要建筑上使用一些本土建筑符号以作笼络殖民地民众之用。最典型的例子是新德里(1910)的规划和建设,设计总督府等主要建筑的建筑师埃德温·卢廷斯(E. D. Lutyens)此前也曾参与恩翁等人在伦敦郊区的田园住区设计(图11)。新德里的骨架由纵横两条大道构成,总督府被安置在东西主轴的东端,以之为中心形成东部行政区,而较远处的西端则是六角形的居住区。六边形的要素同时出现在堪培拉(图12)和新德里,一度成为田园城市式设计的标志[10]。

与之类似的,20 世纪初中东的巴勒斯坦地区开展了“犹太复国运动”的开展,因田园城市思想的很多主张与犹太复国运动的诉求相一致,如土地公有、兼重农商、合作主义等,犹太复国运动者提出遵循霍华德的思想建设一座规模更大的田园城市(图14)。同时这座城市的空间布局与霍华德书中的图示几乎一致,但该方案将犹太教堂、犹太教学校和受洗堂等宗教建筑安排在中心公园的周边。这一方案虽未能实施,但更多犹太人定居点被遵照田园城市设计的原则建设起来,其中一些是由从欧洲流亡到此的现代主义建筑师如门德尔松等设计的,不同的是住宅形式采用了现代主义风格(图15)。

值得注意的是,田园城市运动过程中形成的设计方法和规划技术是非西方国家关注的重点,因此缺少西方那样由社会经济结构等深层原因推动的理论创新,唯一的例外是苏联时代的若干探索。1917年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实现土地国有化, 1920 年代初按照田园城市的设计原则建设了几处莫斯科郊外的住区,但迅即因耗时长、造价高,且反映“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与集体主义意识形态凿枘不投,迅即被4、5 层的集中式住宅模式取代,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居住小区规划”(microsector)理论。

这一理论与美国邻里单元理论基本内容非常类似,都以在恰当的步行半径内提供一定服务设施为主要标志,但苏联模式的福利设施内容更多更全(图16),以此为基础又形成大居住区理论。大居住区由若干集合公寓住宅和附属服务设施形成的组群,能够利用标准设计图快速施工,建成后可容纳数万居民从而解决当时苏联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问题,因此在苏联一五计划时期被大量兴建,绿化和提供社区设施如儿童游乐场均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图17)。这种规划理论与技术后来广泛应用在东欧、我国和古巴等地。

日本和中国在20 世纪上半叶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同样受到田园城市思想的巨大影响。1905 年,日本内务省翻译了英国建筑师森内特(A. R. Sennett)刚出版的厚达800 多页的巨著《田园都市的理论与实践》[11],该书包含大量幅图阐释何以实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日本将之译为《田园都市》,删略、添改颇多。日本规划师没有接受田园城市学说关于消解大城市、进而重组国家和社会结构的思想,而主张在以大城市为基础发展工业以尽快实现工业化从而成为“一等强国”,但同时试图限制城市的发展,并采取技术手段美化城市、改良居住环境。1920 年代在日本大财阀家的支持下,日本国内在几条重要铁路的沿线修建了一批的城郊田园住区(日文“郊外住宅地”),其共同特征是规模不大,多由某大会社以商业开发的模式进行建设,地块被细分后由业主自行建设独幢住宅,在设计中侧重街道体系的蜿蜒和整体绿化环境,一如莱彻沃斯的道路景观。其中较早建成的田园调布距东京20km,道路体系呈同心圆发散,是其中典型的例子(图18、19)。

日本在亚洲推行殖民主义政策后,田园城市的设计原则也被陆续带到朝鲜、台湾、东北和其他占领地。日本规划师利用西方设计原则和技术手段兴建的新式住区和住宅建筑,成为日本鼓吹其殖民统治正当性和合法性的重要方式。例如,位于首尔(时汉城)市中心的朝鲜银行社宅建成于1922 年,各种住宅均为带地下室的二层楼房,因符合日本殖民政策以“卫生”划分文明程度高下的宣传[12],被称为“文化住宅”。(图20)

日本规划家如内田祥三等人,虽然提出过基于公有土地的田园城市规划方案,使规划扩大到城市范围,但一直限于土地私有制等问题未能实施。内田祥三在被日本侵占的大同也提出过按照田园城市原则设计的规划方案,引入“卫星城”和绿化隔离带等概念,但同样未能实现。

我国近代时期,田园城市也被翻译引入,在学术界和政府中都激起相当回响。我国近代学者对田园城市学说的理解也是逐渐加深、“择善而从”的过程,至1930 年代学术界对田园城市思想认识与田园城市与城郊田园住区的区别已相当精审[13]。虽因国力孱弱,无法像西欧列强或日本那样由政府或财力雄厚的企业加以大规模实施,但这时在上海等通商大埠周边也有若干有趣的实践。其中一例,是由著名建筑师拉兹洛·邬达克(Laszlo Hudec,1893-1958)设计的普益模范村(英译“哥伦比亚圈”,今新华别墅,图21),另一例是张永年、张国瑞、邬列莹在宁国县兴修的蔷薇园新村。和日本的城郊田园住区一样,这些项目也是以商业开发为目的,甚至在广告中也以“再以之分售或出租”投资者为牟利的新途径[14]。

抗战军兴后,国民政府和大量企业、民众西迁,一些规划家和实业家又倡导田园城市思想中“城市疏散”的理论,成为一种救国方案。抗战爆发后,这种思想又被延伸发挥,与防空和内迁工厂的安置相结合而具有“国防性的军事意义”,成为战时城市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当时陪都重庆的城市规划就是在这一思想下产生的,但亦无力加以实施(图22)。类似未能实现的还有1947 年制定的大上海都市计划等,但这些经验为1950 年代探索和形成我国的城市规划方法和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3 结论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旨在最终建成田园城市从而改良社会的学说体系,也是英国田园城市运动的理论基础。田园城市运动的历史贡献,首先在于它丰富了田园城市思想的内容。田园城市运动发轫于田园城市协会创立的1899 年,但随运动的发展和壮大,霍华德及其改良社会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宏愿随即被定型化的设计手法所取代,如其鹄的不再是牵动全局的社会改良,转以建设环境良好的田园郊区为首要任务。本文缕析20 世纪上半叶的田园城市运动在各地的发展轨迹,说明了这一运动既是将田园城市思想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促使各国政府渐次将城市规划纳为职能部门的过程,也是不断修订、完善和扩充田园城市思想的过程。我们从前述田园城市运动在各国发展的概略情况可以看到霍华德的思想如何被改变,以及田园城市思想如何逐渐被充实、发展的历史过程。

其次,田园城市运动通过实践凸显出了田园城市思想的重要特征:其一是田园城市思想全球传播的国际性,其二则因各国国情和文化特征的不同,其在不同国家的发展路径和表现方式彼此各不相同。虽然这一运动的开展日渐背离霍华德的最初设想而自循其发展的路径,但这也说明田园城市思想具有巨大的灵活性和极强的生命力,其庞大的内容允许多重解释的可能,能独立分解不同的部分服务于不同的地区和目的。这些特征也使田园城市运动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再次,田园城市运动对形成城市规划专业发挥了直接作用。在田园城市运动中,不但像吸引来具有改造社会愿望的政治家和左翼知识分子等人,同时汇聚了一批训练有素的建筑师,如恩翁、帕克,并涌现出历史上第一批规划师如格底斯、阿伯克隆比等。恩翁等人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田园城市的设计原则,如蜿蜒的街道系统、良好的绿化体系、较低的建筑密度等,这些手法易于掌握和模仿,为推广新建城郊田园住区创造的条件。这一运动的现实性和复杂性使实用主义逐渐取代了理想主义,而改良社会的热情也让位于规划和建筑设计等专业知识。经过专门训练的规划师成为推动田园城市运动的重要力量,在此过程中不但产生了独立的规划专业,城市规划也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深刻地影响了20 世纪城市的形态和发展。

10 霍华德著作的法、德、俄、日译本中“三磁石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0]195)

11 新德里规划总图,1914年(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3])

12 格里芬(Walter Griffin,1876-1937)中标的堪培拉规划总图,1913年(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4])

13 松树园(Pineland)住区总平面,1921年建成(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9]668)

本文试图粗略勾勒出20 世纪上半叶田园城市运动开展的全球图景。虽然限于篇幅删略了很多细节,但说明了只有在较长时段下、将田园城市运动在全球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才能全面认识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与这一运动的复杂的历史进程。田园城市运动是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为基础、以英国为发源地开始的,毗邻英国的欧洲大陆各国则因应着民族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蓬勃发展体现出很多不同于英国的特征,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则对田园城市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创造,将这一运动推向高潮。在非西方世界如日本和中国等地虽未能在理论上有所创辟,但确有对结合当地情况加以实施的批判性反思,使田园城市运动的全球图景愈显丰满。此外,由于田园城市思想和田园城市运动与现代规划史上的很多重要事件和规划思想都有关联,如田园城市思想与现代主义思想的关系、疏散主义与集中主义的关系等,从这些角度对这一运动详加考察也能成为研究现代规划史的一条重要线索。□

14 理想的犹太新城总平面图,1910年代(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5])

15 门德尔松设计的卡梅尔山庄住区,住宅形式为现代主义风格,1923(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9]679)

16 苏联的居住小区规划及由此形成的大居住区(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6])

17 苏联一五计划时期的一处典型工人住宅区局部,采取由3~4层集合住宅的“周边式”布局,中心用于活动场地,1931年(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7]317)

18 建成于1924年的田园调布,位于东京西南的多摩川地区(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8])

19 田园调布火车站及站前半圆形广场。田园调布至今仍是东京地区的高档住宅区(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0 日治殖民统治下的汉城朝鲜银行社宅类型表及立面图,1922年。住宅类型按照级别分为部长、科长、普通住宅和单身宿舍4类共8种。(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9]544)

21 哥伦比亚圈地块渲染图,1928年(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0]156)

22 陪都卫星城计划城市分区图,1946年(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1])

注释

1)该公寓后在1934年的“二月暴动”中成为工人阶级居民对抗右翼政府镇压的据点。见参考文献[18]。

2)1920年代后期美国的机动车保有量为全世界80%,而斯泰恩在设计伊始就预想雷德朋的每户居民都拥有一部小汽车。

猜你喜欢

田园城市霍华德参考文献
偷画的人
维权事件
全球图景中的田园城市运动研究(1899-1945)(上):田园城市的研究体系及田园城市运动在英国之肇端与发展
The Muted Lover and the Singing Poet:Ekphrasis and Gender in the Canzoniere*
杨威:田园城市有多远
“田园城市”与我国新区建设
保持微笑
Study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γ—aminobutyric acid and its receptors
李迅:构建现代田园城市的指标体系
布莱丝·霍华德:表演是我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