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

2019-12-24青锋,艾侠

世界建筑 2019年12期
关键词:建筑史引力大象

世界建筑3000年:设计、工程与建造

作者:[英] 比尔·阿迪斯/Bill Addis

译者:程玉玲

出版:中国画报出版社,2019

虽然本书中文译名为《世界建筑3000 年:设计、工程与建造》,但如果去阅读英文原名,就会发现作者在书名使用的是“Building”,而不是常见的“Architecture”。历史学家尼克拉斯·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对“房屋”(building)与“建筑”(architecture)的区分虽然过于狭窄,仍然富有启发:建筑是具有美学感染力的房屋。相应的,绝大部分建筑史著作,都偏向了“美学感染力”,史学家的笔墨都偏向了类型、要素、形态、空间与装饰。这些也成为今天建筑学院所训练的重点。很明显,比尔·阿迪斯想通过用词的差异将这本书与常规的建筑史著作区别开来。因为,他的这本《世界建筑3000 年》所讨论的核心,主要是“美学感染力”之外的东西,材料、技术、机械与工程理论。只要简单地浏览图书馆,就会发现这样的著作少之又少。坦白的说,我很早之前就希望借阅这方面的书籍,但是未能如愿。这个中译本的出现,很好地填补了这一部分缺憾,着实令人兴奋和赞叹。

建筑工程技术史著作的稀缺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方面,主流的建筑教育体系已经偏向设计,而非建造;另一方面,工程专家们更关心当代的技术运用,而不是过去的已经被淘汰的技术成果。沃尔特·本雅明在《巴黎:19 世纪的首都》一文中,将19 世纪末期巴黎综合技术学校(Ecole Polytechnique)与巴黎美术学院(Ecole des Beaux Arts)的分立设定为建造者(builder)与装饰者(decorator)分裂对抗的起点,无论在哪一方,工程技术史的研究都不会受到格外的重视。

然而,如果阅读了这本书,很多观点会得到修正。比如本雅明所设立的起点,实际上是以巴黎美术学院这个建筑学校为参考的,因为早在此前半个世纪,已经有路桥学校等一系列工程技术学校建立,系统性工程技术学院教育的历史看来甚至要早于建筑设计。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充分展现了常规建筑史背后那些已经被遗忘的价值:建筑师与合作者们如何创造性地利用工程技术手段实现伟大的建筑革新。阿迪斯使用大量经典建筑的案例来加以说明,比如罗马浴场的供暖系统、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建造、圣保罗大教堂的力学模拟,以及马亚尔的混凝土拱桥。此外,他还引用了非经典的案例来呈现技术进步,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英国18、19 世纪的工厂建筑,从材料、结构到防火、采暖,大量的技术革新诞生在这些在建筑史上几乎不为人知的“房屋”之中,而这些成就最终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建筑面貌。

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看,这本书都是了解建筑工程技术发展史很好的参考资料。作者基本上按照结构、设备、防火维护等主要方面梳理各个时代的建筑技术发展。不仅限于此,实践成果的讨论不可避免地牵涉到科学技术理论的成果。因此,作者还综合性地讨论了相关理论的发展历史、重要的人物与著作,内容从欧几里得几何学一直延伸到钦科维奇(Olgierd Zienkiewicz)的有限元法。这些内容极大地强化了整本书的系统性,在理论与实例上都具有了相当的厚度。当然,这也使得整本书的物理厚度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其中很多篇幅是绘制精美的历史图像或者照片,能够很好地帮助初学者理解书籍的内容。

任何一个希望对建筑史获得全面了解的人,都应该在阅读了那些经典建筑史著作之后阅读这类的书籍。它将有助于我们改变将建筑史局限于设计史的狭隘观点。只有重新看到工程技术的巨大魅力,我们才可能拥有我们时代的布鲁乃列斯基、雷恩、奈尔维与密斯·凡·德·罗。□(撰文:青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1:1引力场》

编者:大象设计

出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双重的引力

《1:1 引力场》是大象设计(GOA)为纪念20 周年庆出版的一本概念读物,在2018 年夏季与另一本新书《大象设计2012-2018》同期面市。

这本书的直接动力在于回顾这家企业20 周年的心路历程,这个历程与中国的设计市场、地产市场紧密关联。相对于建筑学本体的语言体系,他们更喜欢用“引力”来表达生存状态——不论距离多远,只要事物具备了足够的“内在质量”,引力就依然存在。恒星行星、甲方乙方,开发商与建筑师,莫不如此。

引力具有时空效应。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师们经历着人与环境、建筑与城市、设计与文化之间日益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作用,在新书中通过“地产线索”和“设计线索”两个交织的波动得以展现。公众都知道大象设计的前身与绿城集团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大象的轨迹从某种意义上说反映了中国社会对高端住区的理解。成功的设计成就了地产,成功的地产也成就了设计,这是一种“双重的引力”。每当很多设计机构抱怨甲方的力量太压迫,其实是它们自身的“引力不足”,你们看,大象设计不是平衡得挺好嘛。

这本新书更大的意图,在于传递大象设计“1:1”的工作哲学。对于大象设计津津乐道的“1:1”,市面上有很多种理解方式:最直观的现象莫过于从设计到建造的过程中,建筑师经常在工地现场搭建1:1 的实体模型推敲细节;另一个更有“引力”的解释是,这家公司每做一件事情,务必投入比正常情况多一倍的时间和精力,以求尽善尽美。

在这些表象之下,我们还观察到,“现代基因:江南语境”是“1:1”哲学在建筑学意义上的隐性框架。现代基因,意味着形式服务于功能,理性推演,恪守市场规律;江南语境,意味着从杭城起步,让设计亲近山水,内秀而自然,有一份文人式的诗意。这是大象设计多年以来一直把握着某种关于现代性的内在守则,它并非极简,但颇有分寸。例如,在JNBY 项目中,步行体验的设计将园区的内外串联成一个连续而丰富的空间系列,这是对江南园林经验的一种诠释;在杭州万象城中,即使面对超大尺度的都市综合体,依然在设计上做出对山水自然的回应;在最新开业的木守西溪精品酒店,密斯般的现代设计与中式庭院再次交织在一起。它们让我们感觉到这些设计既是现代的,也是中国的,当然更是江南的。

不论是否存在更多的定义,这些引力的交织形成了今日整个设计行业所观察到的大象设计。中国大量的民营设计机构在1990 代初创成形,历经世纪之交的发展而不断壮大,但是真正能够步入20 周年、形成稳定的设计品质和工作哲学的设计机构,其实并不多见。大象设计从最初的6 位创始人(如今依然都还在为公司服务)发展到2018 年的30 多位合伙人、七百员工(其中绝大部分是建筑和工程专业人士),保持着对建筑设计的高度专业性和专一性,为整个设计行业树立了积极进取的企业形象。

究竟如何才做到这样的状态?要想知道这背后的原因,我的建议是花正常情况两倍的时间读一读这本《1:1引力场》,您会可以找到更多、更明确的答案。□(撰文:艾侠,伴步文化首席研究员、CCDI 悉地国际设计研究总监)

猜你喜欢

建筑史引力大象
建筑史话
建筑史话
建筑史话
延安新引力
大象无形
认真的大象
BIM涤荡建筑史 建协助推豫之梦
感受引力
大象
A dew dr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