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黄石市城市地质工作战略思考
2019-12-24刘冬勤杨伟卫蔡恒安张超宇
沈 军, 刘 徽, 刘冬勤, 杨伟卫, 蔡恒安, 张超宇
(湖北省地质局 第一地质大队,湖北 大冶 435100)
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对地质环境扰动加剧,地质灾害、水土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安全。在未来城市发展建设中,人类如何趋利避害、合理利用国土空间,亟需查清城市地质资源环境条件[1]。在此背景下,城市地质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7年9月6日,原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城市地质工作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城市地质工作方向,补齐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地质工作短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绿色、低碳、循环、安全、集约、智慧发展[2]。2017年11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了《城市地质调查总体方案》(2017—2025年),对中国下阶段城市地质工作做了详细的工作部署。
黄石作为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城市发展的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等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正面临着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新需求,参与“长江大保护”的新挑战,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新需求,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势在必行。而黄石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地质环境条件极其复杂,城市地质工作才刚刚起步,尚无明显效果,可直接借鉴的成功例子屈指可数,因此,走出一条适应黄石特色的城市地质发展道路显得尤为重要。
1 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现状分析
1.1 国内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现状
城市地质调查与城市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城市发展早期主要开展工程建设地质条件调查,城市发展中期主要调查工程建设与地下空间利用条件、地质资源、水土环境、地质灾害等,城市发展后期主要开展城市更新改造和运行管理的相关地质调查[3]。中国专门性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在地下水勘查、工程地质勘查和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问题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推进力度不断加大,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以及活动断裂、地质灾害、地热等专项调查工作[4-5],目前正在大力推进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的综合地质调查,初步掌握了中国城市地质环境、地质资源、发展空间和典型城市地下三维地质结构[6-9]。
1.2 黄石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为充分服务当地政府规划建设需求,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黄石市开展了一系列与城市地质相关的工作,如综合性成矿区划,1∶5万图幅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调查,水工环综合勘查评价,地热调查,浅层地温能调查等。但距离精细化服务黄石城市高质量发展尚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如下:
(1) 现有成果精度低,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已完成的地质工作成果多数比例尺为1∶5万,这类工作精度属于区域调查层面,对城市宏观管理可发挥作用,但是这种工作精度,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显得数据信息明显不足。
(2) 地质成果应用与转化的能力不足。形成的地质成果未及时上交给当地政府,未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需求对接,大量地质产品未得到应用,成果未取得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有效地融入政府工作主流程。
(3) 地质工作理论方法体系存在欠缺。项目开展还是沿用传统水工环地质的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总体上仍为单学科纵向深入,其成果只是查明了基本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综合研究不够深入,使得可转化、可应用的服务性地质成果较少,地质服务价值不大。
(4) 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未建立。长久以来,本区地质工作虽积累了大量基础资料和数据,但成果资料多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单位或行业中,综合研究和成果集成度不够,无法体现地质工作的整体水平,不能有效便捷地服务城市的规划建设。
黄石市系统性城市地质工作从2018年开始,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在黄石市部署了湖北省首个地级城市试点示范项目——黄石大冶湖生态新区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主要围绕黄石未来城市发展重点区域——大冶湖生态新区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不良工程地质问题”、“长江沿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环大冶湖水生态环境问题”开展了“核心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核心区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长江黄石段典型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黄石环大冶湖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和“黄石城市三维地质模型建设研究”五个专题工作。该项目成果为大冶湖生态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2019年度,湖北省自然资源厅继续在黄石部署了“黄石城市规划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该项目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保障地质安全与自然资源需求、长江大保护等为目标。
2 黄石城市地质调查工作需求
黄石市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转轨、社会治理转型、城市功能转换、生态环境转变的关键阶段,对城市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需求。笔者在资料的系统收集整理和对黄石相关职能部门进行问题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黄石市未来5年对城市地质工作的需求,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2.1 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工作的需求
黄石市人民政府出台的《黄石市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7—2027年)》,要求力争用10年时间,完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努力将黄石打造成为江河秀美、山川壮丽、环境健康、发展绿色、城乡宜居、人文厚泽、制度健全的“山水园林城市”,长江经济带沿岸重要的绿色节点城市。为积极落实国家和地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需要开展黄石市生态地质调查工作,为黄石绿色低碳建设、地质安全格局提供地质服务。
2.2 自然资源管理对地质工作的需求
新时代自然资源部的成立,为统一管理自然资源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重大要求,重点加强多门类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和专项调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支撑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地球系统科学解决方案研究和自然资源信息集成与服务等。
2.3 “长江大保护”对地质工作的需求
面对长江流域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地处长江中游的黄石区段,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积极响应和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需要开展长江黄石段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查清长江沿岸一定范围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为长江流域黄石段的生态环境修复提供决策依据。
2.4 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对地质工作的需求
在黄石市城市发展转型新时期,在规划建设的不同区域、不同空间、不同层次均对地质工作存在较强的需求,而且各自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①城市总体规划阶段需要地质支撑,发挥地质先行作用。如重大项目、主要功能区的空间和布局是否具有安全隐患或危害这类关键问题,需要规划区的工程建设适宜性分区及城市建设避让隐患区域或相应工程治理措施的建议。②城市建设阶段需要精细的基础地质调查,从多因素、多角度开展地质条件评价。③城市运营管理阶段,需要归集、整理分散的地质相关资料,形成统一的城市地质资料数据库,以提升地质成果资料可利用水平,主动融入政务服务主流程。
3 黄石城市地质调查战略构想
3.1 战略构想
与国内东部经济发达城市相比,黄石市城市地质调查工作较为落后,目前仅仅是起步阶段。在以往涉及的一些地质调查工作中,形成了黄石城市地质资源环境条件的初步认识,但与黄石市高质量发展的地质需求相比,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成效甚微,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
结合《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7年修订)》、“韧性城市”建设及“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围绕黄石市城市规划建设、运行、转型升级、选址布局、防灾减灾、美化环境等自然资源和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地质环境问题,按照问题和需求为驱动、目标为导向、应用为目的的原则开展黄石市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建立系统完备的城市地质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为黄石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针对性和超前性的地质资料和决策依据。
3.2 总体思路
结合黄石市实际情况,未来一段时期,城市地质调查需要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树立大资源、大环境、大数据理念,聚焦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重大问题,分层次分阶段推进城市地质调查,解决地质环境问题,构建城市地质服务城市建设体系,建立城市地质信息化智慧化。未来5年,黄石城市地质工作任务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图1)。
图1 黄石城市地质工作任务设置结构图Fig.1 Structural chart of geological task setting in Huangshi City
3.2.1大冶湖生态新区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
(1) 清洁能源调查与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研究。在系统收集、研究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钻探、试验、室内测试等技术手段和方法,查明工作区的地层岩性、断裂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尤其是重点查明控制或影响清洁能源(地热)分布的主要断裂构造的形态、规模、产状及其组合关系,分析清洁能源的成因和赋存规律,圈定清洁能源有利开发利用范围,为黄石市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2) 地下空间资源调查与开发适宜性评价。在充分收集和整理以往工程地质调查、岩土工程勘察成果的基础上,查明地下50 m的深度范围内不同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条件,重点查明不良工程地质体——软弱夹层(软土、砂土)、煤采空区等的发育深度、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工程地质特性,从而划定工程地质标准层,建立工程地质数据库,构建三维工程地质结构模型,并以地块为单元对地下空间资源分层,对其可利用性进行等级划分,以此为大冶湖生态新区地下空间的利用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3.2.2老城区城市地质调查与宜居系统评价
以“生态立市”、建设黄石韧性居住系统为目标,在系统梳理、全面分析已有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针对黄石老城区制约“韧性居住系统”的地质灾害、环境退化、水土污染及综合规划缺乏等问题,开展“地质环境与灾害调查”、“地下空间调查与开发利用评价”、“水土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查明老城区地下空间的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及水土环境问题,服务于黄石“生态立市”策略,为建设老城区韧性居住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3.2.3城市水生态环境质量调查与韧性水系统评价
为解决城市“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和水资源”四水问题,查明城市水资源现状与水格局,研究生态修复和综合防治技术,为提高城区水体水质状况、改善水环境质量提出防治建议,服务于“水十条”、“长江大保护”和“海绵城市建设”,为恢复和重建黄石城区水生态系统和水体自净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3.2.4长江黄石段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绿色发展示范研究
基于“共抓长江大保护”的科学论断为研究背景,以服务黄石市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经济发展为宗旨,紧密围绕长江黄石段绿色发展总目标,在充分利用、整合已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系统查明区内风化壳、浅层地下水、旅游资源等条件和水土环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石漠化等问题,摸清制约绿色发展的关键因素,开展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分区、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为国土空间利用、生态保护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为长江黄石段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3.2.5矿山生态环境调查与绿色矿山建设研究
开展黄石市矿山地质环境动态调查,查明区内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数量、分布、发育与危害程度,分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诱发因素,对比分析矿区地质环境动态变化规律,评估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方案和综合治理对策建议,为矿山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3.2.6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体系构建
为了保障黄石城市可持续发展,基于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成果,查找影响城市发展的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主控因子,建立集地质灾害、地下水、土地质量等实时监测预警于一体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监测体系,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从“地质资源保障和地质环境安全”角度出发,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案,充分利用优势地质资源及合理划定地质环境保护区域,为国土空间规划、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地下空间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支撑。结合黄石城市规划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从数量、质量和生态的角度,提出国土资源优化配置对策建议,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推进黄石市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政策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3.2.7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
利用数字模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等现代计算机技术,对黄石市已有区域地质、水工环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多专业的地质信息和成果进行综合集成,促使黄石市地质数据资料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并提供地质信息共享服务功能,提升地质工作服务社会和政府的水平。同时还可通过有机衔接使其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各个层面实现地质调查成果在规划、国土、建设、防灾、应急等方面的应用。
4 结语
总之,黄石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主要思路是围绕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和目前面临的或亟待解决的地质资源保障与地质环境安全问题展开,充分协调水工环等地质条件的制约因素,从多领域、多目标、多参数化的城市地质工作出发[10],与其他工作高度融合,最终落脚于服务民生需求与安全保障,使社会及政府通过“互联网+”、“地质信息系统平台”等方式及时共享地质成果,提升城市地质工作的支撑服务能力[11],为黄石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地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