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运动强度对老年ISH患者有效性及对心脑血管事件安全的影响

2019-12-24李先芳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22期
关键词:心脑血管收缩压动脉

李先芳

福建省老年医院心血管内科,福建福州350001

年龄超过60 岁则为老年人群,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进展,老年人群所占比例越来越高[1]。有研究预测[2],到21 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5亿,占总人口比例的35%,我国人口老龄化压力日益凸显。同时随着我国居民生活环境、方式等的改变,高血压的发病率显著升高,且有年轻化趋势,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为老年人群高血压病的最主要发病类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正常,脉压差明显增大,其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相应增高[3]。目前针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为其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有相关性[4]。针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研究提示,非药物治疗,如运动疗法、饮食干预等对调节患者血压有一定价值[5]。但事实何种运动疗法,以及运动强度控制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究竟有多大益处,所起到的降压效果如何[6],以及可能诱发的心脑血管相关并发症等尚未有相关文献报道,运动疗法是否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禁忌症亦尚待进一步证实。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主要针对低度及中度运动强度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效果及安全性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本院收治的单纯收缩压升高高血压者80 例,所有入组者均通过2015 年中华医学会内科学高血压防治指南关于单纯收缩压升高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入组前与患者及其家属签署入组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年龄在60 岁以上,纽约心功能分级Ⅱ级及以下,近半年内未发生心肌梗死,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精神疾病、神经肌肉接头相关运动系统疾病、主动脉瘤、原发性心脏病、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糖尿病等。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 例。观察组男24 例,女16 例,年龄60 ~87 岁,平均(75.6±3.8)岁,高血压病程10 ~23 年,平均(17.4±1.2)年;对照组男25 例,女15 例,年龄60 ~88 岁,平均(75.5±3.7)岁,高血压病程10 ~24 年,平均(17.5±1.3)年,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及入组时踝肱指数(ABI)、脉搏波传播速度(PWV)、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中等强度运动干预,观察组实施低等强度运动干预。运动方式包括:步行运动锻炼,时间大约30min,锻炼时应大步迈开,配合挺胸抬头,舒展双肩,自然下垂双臂,锻炼前5min 热身运动。运动频率为3 次/周。运动强度分为0 ~10级[6],共计11 级,其中0 级为运动后无感觉,无任何疲惫感,呼吸平稳,随后1 ~ 10 级,分别根据患者运动是整体状况,包括运动后感觉、呼吸、心率等变化,以及处于的机体状态为标准进行评定。其中1 ~4 为低强度运动;5 ~7 级为中强度运动,结合运动强度心率变化,其中低等强运动为靶心率=(220-年龄)×50%,中等强运动为靶心率=(220-年龄)×70%。

1.3 检查方法

血管功能相关功能指标:踝肱指数(ABI)检测时以仰卧位,将测量袖带置于双上肢肱动脉,双下肢大腿上下部、小腿上下部,并使用采取多普勒(法国Kontron Medical 公司)探头进行检测,并记录各血管所测量的动脉压与肱动脉比值ABI 指数;脉搏波传播速度(PWV),检测时以仰卧位,将测量袖带置于受检者左上肢肱动脉部位和左下肢小腿下部,结合受检者身高、体重获取。24h 动态血压变化:以MQY ABP I 型24h 无创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进行,将测量袖带置于患者右上臂肱动脉部位,测定时间为6:00 ~22:00 时,每间隔半小时1 次,22:00 ~次日6:00,每间隔1 小时测量1 次,记录24h 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计算平均动脉压;相关心脑血管事件观察,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等。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1 个月后血管功能相关功能指标,如踝肱指数(ABI)、脉搏波传播速度(PWV)变化,分析干预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统计两组干预期间发生相关心脑血管事件,如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的总比例。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 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1个月后血管功能相关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血管功能相关功能指标中,A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PWV 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后血管功能相关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干预后血管功能相关功能指标比较(

2.2 两组干预后24h动态血压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24h 动态血压指标中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后24h动态血压变化情况比较(s,mm Hg)

表2 两组干预后24h动态血压变化情况比较(s,mm Hg)

2.3 两组相关心脑血管事件比较

观察组发生相关心脑血管事件,如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的总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表3 两组相关心脑血管事件比较[n(%)]

3 讨论

单纯收缩压升高高血压属于最为常见的原发性高血压类型,目前针对本病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7],但可以肯定的是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为本病发生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8]。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动脉导管壁出现粥样硬化,弹性减低,进而使得搏波传导速度增加,收缩压升高明显,舒张压正常甚至降低,脉压差显著增大[9]。最终引起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已经成为导致老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原因[10]。本病治疗的主要目标在于最大程度的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死亡风险度,同时尽可能的有效控制并可逆性的延缓心脑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发生[11]。运动疗法属于康复物理治疗的一种手段,完成的运动治疗处方以运动类型为主,包括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及其注意事项[12]。在预防、治疗及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延缓疾病进展方面具有积极意义[13]。

针对老年单纯收缩压升高高血压患者,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实施运动干预,其中观察组实施低等强度运动干预,对照组实施中等强度运动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后血管功能相关功能指标发现,观察组干预后血管功能相关功能指标中,ABI 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WV 显著低于对照组。证明有效且适度的运动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血管功能,降低脉搏波传播速度。另外针对干预后1 月,两组干预后24h动态血压变化情况比较发现,观察组干预后24h 动态血压指标中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对照组。证明针对老年单纯收缩压升高高血压患者,实施有效且适度的运动干预,可有效的降低患者血压,尤其是降低收缩压有重要意义。最后分析两组相关心脑血管事件发现,观察组发生相关心脑血管事件,如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的总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对老年单纯收缩压升高高血压患者,实施低等强度运动干预,其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或不良事件比例低,安全性高。

适当的运动干预能显著的提高机体摄氧量,对于老年单纯收缩压升高高血压患者[14],在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同时[15],减轻机体动脉硬化度,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6]。运动干预需要长期坚持,一旦停止运动,血压则可能恢复至原有水平[17]。同时在实施运动干预是应把握好运动时间与频率,对老年单纯收缩压升高高血压患者实施低等强度的运动干预,使其在运动过程中充分体验到运动的愉悦性与舒适感,提高患者坚持运动干预的依从性,确保干预安全性[18]。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单纯收缩压升高高血压患者实施低等强度的运动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功能,调节血压,且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收缩压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探究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上颌动脉终末支参与眼球血供1例
维生素D及钙补充影响POP人群心脑血管类疾病发生的临床调查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单侧“腋深动脉”变异1例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你了解高血压分级吗
简单三招轻松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