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1-6期总目录

2019-12-24

外国语文 2019年6期
关键词:研究

●学术前沿专栏

认知语言学研究专题(特邀主持人:文旭)

非现实位移事件的编码与突显

张克定(No.1)

运动的词汇化与概念化

文旭 (No.1)

构式化思想的演进及相关问题探讨

杨旭(No.1)

虚拟互动整合作为辩论语篇交流性意义构建的表征策略

段红(No.1)

认知词典学研究专题(特邀主持人:王仁强)

认知词典学刍论

章宜华(No.2)

《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二版)兼类词表征策略研究

王仁强 霍忠振 邓娇(No.2)

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中叙实动词的译义研究

夏立新 夏韵(No.2)

《认知词典学》述评

冯建明(No.2)

西方古典语文与文学研究(特邀主持人:刘小枫)

古希腊的演说术与修辞术之辩(上篇)

刘小枫(No.3)

城邦的正义与秩序——《理想国》427c-444a义疏

朱琦(No.3)

如何理解《王制》“女性戏剧”的自然问题?——以《王制》451d-457b为中心

曹聪(No.3)

微茫正声:阿里斯托芬的政治与哲学

崔嵬(No.3)

国家话语研究(特邀主持人:黄国文)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澳大利亚主流媒体之十九大报道

何伟 马子杰(No.4)

美国主流媒体视野中十九大报告的批评话语分析

蒋岳春(No.4)

评价理论视角下意大利主流媒体对十九大报道的积极话语分析

董丹(No.4)

语言哲学研究(特邀主持人:王寅)

体认语言学之语言哲学分析(续)

王寅(No.5)

身体·体验·认知:语言主体间性建构研究——以英语人称代词为例

赵永峰(No.5)

体认语言学视角下致使类兼语构式的概念套叠研究

刘云飞(No.5)

体认语言学视角下的名词谓语句研究:构式界定与认知动因

帖伊 覃修桂(No.5)

体认语言学的后现代哲学渊源再探

彭志斌(No.5)

法律英语研究(特邀主持人:张法连)

《国标》视域下法律英语专业课程需求与建构研究

叶洪 王凯伦(No.6)

“全人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法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黄春芳 张法连(No.6)

近20年我国法律英语教学研究现状及走向

胡朝丽(No.6)

英汉法律隐喻的认知解读及翻译探析

张建科 王博(No.6)

●外国文学与文本研究(全国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被韦勒克误解的库尔提乌斯——《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的比较文学启示

郝岚(No.1)

马丁·麦克多纳《三块广告牌》中的暴力与和解

李元(No.1)

“物的文学生命”:重读福克纳笔下的生意人弗莱姆·斯诺普斯

韩启群(No.1)

新世纪加拿大黑人英语小说创作论略

綦亮(No.1)

弗·施莱格尔的反基础主义哲学与美学

王淑娇(No.1)

《蓝胡子》的后现代改写及其意义

蒋虹(No.2)

分裂与疗伤:美国南北战争小说的发展

罗小云(No.2)

酒题材创作——菲茨杰拉德式的救赎之道

蒋桂红 郭棲庆(No.2)

从反传统到返传统:垮掉派的哲学资源

尚婷(No.2)

《虹》的景观与维多利亚时代的发展

曾利红 黎明(No.2)

作为文化技术的诊疗及其文学化——以《布登勃洛克一家》为例

毛亚斌(No.2)

历史事件的小说再现——以《奈特·特纳的自白》为例

曾传芳(No.3)

“新兴阶层”:论笛福小说中的“城市新人”

王庆(No.3)

《另一个世界》:代际间幽灵创伤视阈下的战争记忆

蒋栋元 朱哲(No.3)

“二度文学”:《彭伯里庄园》的女性重写与文化批评

杨喆 黄丽娟(No.3)

论寻根文学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

吴梦宇(No.3)

想象玛丽莲·梦露——诺曼·梅勒《鹿苑》中的女性身体解读

许梅花(No.3)

金庸小说“走出去”与英汉交流语境中的接受与反思

苏静 韩云波(No.3)

古希腊的演说术与修辞术之辩(下篇)

刘小枫(No.4)

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弥尔顿

郝田虎(No.4)

《重生》三部曲与一战期间英国临时授衔军官

王岚 周娜(No.4)

阅读与社交:《傲慢与偏见》中的功利主义阅读文化

陈后亮 宁艺阳(No.4)

《源氏物语》的仪式与权力——以光源氏的40祝寿为例

赵晓燕(No.4)

“贵族科学家”与“布商女儿”——《法国中尉的女人》与英国的“两种文化”之争

刘亚(No.4)

伏尔泰悲剧《中国孤儿》中的矛盾哲学

唐果(No.4)

现代风中的伦敦文学景观:重构钱锺书牛津英文笔记中的英国现代文学场

陶家俊(No.5)

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与“二战”时期的美国

任虎军(No.5)

从观念形态到社会结构——《郊区佛陀》中的阶级表征及其文化意涵

李亚飞(No.5)

波德莱尔对中国当代诗人的影响——以柏桦为例

文雅(No.5)

隐微传统与写作技艺——柏拉图《法义》读解导引

方旭(No.5)

韦勒克与英美现代诗歌批评

邓鸥翔(No.5)

诗人与皇帝的对峙——奥维德《哀歌集》第四部第10首解读

李永毅(No.6)

“非洲之心”的崛起——肯尼亚英语文学的斗争之路

朱振武 陆纯艺(No.6)

科马克·麦卡锡《路》中的垃圾书写

张健然(No.6)

信仰的追寻——评托马斯·沃尔夫的《没有门》

王兰明(No.6)

述行与文学:从伊瑟尔和费舍尔-李希特谈起

李明明(No.6)

论谷崎润一郎文学中触觉的审美意义——以《柳汤事件》和《美食俱乐部》为中心

杨爽(No.6)

弥尔顿《失乐园》中的诱惑书写

晏清皓 晏奎(No.6)

●外国语言研究

汉、英、俄存在句时空表征对比研究

王冬雪 王文斌(No.1)

隐/明喻的恰当性-规约度-熟悉度多维择选实证研究

王鑫 孙毅(No.1)

多模态视阈下的国家安全话语分析——以中美警察形象宣传片的对比分析为例

潘艳艳 (No.1)

论中国跨文化传播学“交往话语权”范畴的构建

侯旭 刘明(No.1)

英语模糊标签语功能研究

张高远(No.2)

共鸣:三个维度上的概念整合

刘兴兵(No.2)

语块在语言系统中的位置:从“边缘”到“核心”

段士平(No.2)

分裂义多义动词客体题元层级化分析

卢晓晨(No.2)

跨语言视角下双宾语结构的格理论分析

全峰 韩景泉(No.2)

汉英词典儒学词译义结构的拓扑转换研究

胡文飞 杨蓉(No.3)

立法文本中禁止类言语行为的力动态研究

吴淑琼(No.3)

容器表量构式的建构机制:体验认知视角

仇伟(No.3)

关联视域下的“被XX”结构

杨小龙 王天翼(No.3)

新媒体语言文化生态下儿童外语习得效度实证研究

汤红娟(No.4)

论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式

王宏军(No.4)

从纷争走向多元——一项关于比利时“语言之争”的质性研究

余春红 傅荣(No.4)

“S比N1还N2”的语言哲学解读(下)

王天翼(No.4)

界面研究:内涵、范式与意义

刘丽芬(No.5)

自然诗歌的生态话语分析——以Thomas Nashe的《春》为例

刘玉梅 王术芬(No.5)

强势最简论下语段加标与辖域效应及语类特征解释

张连文(No.5)

俄语动词义位的形式句法描写

田欣欣(No.5)

动词隐喻义位的组合形式性能

彭玉海(No.6)

论英语三元谓词工具论元的工具性层次差异及其句法影响

双文庭 潘曼妮(No.6)

论复杂系统理论在隐喻研究中的运用——以隐喻的话语动态分析法为例

单理扬(No.6)

●翻译研究

葛浩文译《生死疲劳》中谚语的文化建构与解构

石春让 石岩(No.1)

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中的概括翻译法描写研究

刘锦晖 马士奎(No.1)

机器翻译研究进展对翻译职业化的影响

赵应吉 刘寅齐 陈思莹(No.1)

国内翻译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贾洪伟(No.1)

英文版《中国文学》翻译叙事对沈从文“作者功能”的话语建构

唐绪华(No.1)

基于实证研究的科技新词的认知与翻译

陈香美(No.1)

外来词音译汉化研究

刘祥清(No.2)

人际功能视角下语气副词“本来”英译的语料库考察

翁义明 张立玉(No.2)

国书与表文背后的话语权力——马戛尔尼使团国书翻译的批评话语分析

廖迅乔(No.2)

基于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本源概念翻译模式认知研究——以莫言小说《变》及其英译本为例

袁艳玲 戈玲玲(No.2)

“林译”百年评说与我国现当代翻译批评场域的自主化历程

陈水平(No.2)

傅雷翻译的影响与启示

宋学智 宫妍(No.3)

舍得之道:论郝玉青《射雕英雄传》英译中删减的“合规性”

戴若愚 陈林(No.3)

国内美国汉学家韩南研究二十年(1997—2017)——基于CiteSpace的科学计量分析

曾景婷 伍少堃(No.3)

胡适译诗《关不住了》的版本考辨

陈历明(No.4)

非人称构式在科技英语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

杨志亭(No.4)

关联理论视域下诗歌翻译的模糊关联研究

曹晓安(No.4)

译者行为批评的理论问题

周领顺(No.5)

同一译介传播模式下的译作传播影响力差异社会学分析——以《红高粱家族》《酒国》为例

汪宝荣 李伟荣(No.5)

计划化和组织化与翻译秩序建构(1949—1966)

林红 李金树(No.5)

《尘埃落定》英译本象似性研究

邵璐 高晓鹏(No.6)

当代汉语新词英译中的误译现象及对策研究

黄蔷(No.6)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看口译现场的应急技巧

杨俊(No.6)

“乡土语言”的异语写作与文化回译

高晓仙 赵国月(No.6)

●外语教育与教学论坛

国内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评述

苏晓俐 刘姗姗 马武林(No.1)

“新瓶装新酒”:语用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杨昆(No.1)

基于SPOC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及影响因素研究

杨雪飞(No.2)

课堂语码转换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及其方法

程晓丽(No.2)

近十年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我国二语习得研究:现状与展望

王勃然 赵雯(No.3)

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

董曼霞(No.3)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写作测评量表效度研究

邹绍艳 范劲松(No.3)

师范类英语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山东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为例

王卓 胡艳玲 王金娥(No.4)

中国慕课学分认定和转换技术路线研究——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

蒋艳 马武林 轩雅莉(No.4)

商务词义限制性搭配产出性学习研究 ——以动名搭配WPI数据驱动学习为例

林竞 李传芳(No.4)

微观语境下的英语课堂教师提问:基于SETT模型的会话分析

董明(No.4)

现代教育范式视域下的公共英语:从1.0到2.0转型

蔡基刚(No.5)

顺序象似性畛域中二语写作修改区段的补缀顺序与抑制分布

柯于国(No.5)

二语习得和二语写作领域反馈研究的对比与融合

王璐璐(No.5)

二语写作中虚化动词“HAVE”组构型式发展特征研究

朱慧敏 王俊菊(No.6)

需求分析视阈下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学习环境建构

马之成 马武林(No.6)

虚拟现实技术辅助下情境化交传与演讲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翟佳羽(No.6)

●书评与动态

认知历史主义的新方向——《认知、文学与历史》评介

蒋勇军 (No.1)

《生态翻译:人类纪时代的翻译与生态》述评

龙吉星 王忠义(No.3)

多维度的外国文学批评范式——评《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现代阐释》

苏畅(No.4)

重新定义翻译——评彼得·布朗钦斯基新著《无处不在的翻译》

李文婷(No.4)

认知文学研究的进化范式:文学达尔文主义

——《图解简·奥斯汀——文学意义的进化基础》评介

符文欣 刘霞敏(No.6)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