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看口译现场的应急技巧

2019-12-24杨俊

外国语文 2019年6期
关键词:原语译员口译

杨俊

(四川外国语大学 俄语系,重庆 400031)

0 引言

翻译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由德国著名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Vermeer)首次提出。这一理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Vermeer,2001:221)。在他看来,“任何人类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而翻译是人类行为之一,所以翻译具有目的性,其译文则是在目的语境中为某种目的及受众而产生的语篇”(张沉香,2008:14),“决定翻译过程的首要原则是翻译行为的目的”(Nord,2001:27)。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译文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的需求。翻译目的论的核心观点是“译文在目标与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过程和手段”(Nord,2001:124)。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Vermeer,2001:20),翻译的目的成为翻译目的论的最高原则。

生产这种语篇的译员在口译现场即使作了精心的译前准备,但口译活动的现场性特点决定口译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译员始料不及的情况或问题。它们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语言类,二是非语言类。语言类的紧急情况或问题主要指译员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没有听清或没有听懂话语的内容以及发现翻译有误等;非语言类紧急情况或问题主要指口译过程中出现的语言之外的种种紧急情况,如冷场、交际双方情绪变化,等等。口译中非语言类紧急情况或问题繁多,比语言类紧急情况要复杂得多。

口译过程中一旦出现始料不及的紧急情况或问题,如果应对不当,很可能影响口译效果,甚至造成口译失败。根据弗米尔的目的论,评判翻译的标准不是与原文是否“对等”,而是译语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目的则使译者决定如何完成翻译任务”(仲伟合 等,1999:48)。“译文要与翻译刚要相适当” (Nord,2001:35),这里说的翻译刚要指的是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对源语信息的取舍上要视目的而定,尽量考虑目的语接受者的需求与期望,具体而言,就是要尽量考虑接受者的审美情趣、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以及文化语境等”(杨司桂,2017:75)。换言之,译员有权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而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有权针对译文接受者的文化背景等因素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内容需要变通处理。

在实际的口译过程中,为了搭起沟通的桥梁,使双方交流顺利进行,以应对口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或问题,译员必须具备应对紧急情况或问题的基本技巧,灵活采用以下翻译策略,以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而不必拘泥于与原文是否完全对等。

1 询问

询问指译员在交替传译现场对说话人或听话人或在场的其他人采取的一种应对紧急情况的基本技巧,旨在请求重复或解释译员自己没有听清或没有听懂的内容。询问的对象可能是说话人,也可能是现场的听话人,询问的内容可能是一个词,特别是专业术语,也可能是一句话,甚至一个语段,询问的目的是请求对方重复译员没有听清或没有听懂的内容,或者要求进行解释,甚至换一种说法。

例如:Борьба с терроризмом, с учётом последних событий во Франции - одна из центральных тем на саммите “Большой двадцатки”.

如果译员对背景知识不够了解,对国际论坛及其表达方式不够熟悉,在翻译“Большой двадцатки”时,译员会感到突然甚至茫然,甚至连随意乱译都不知道从何入手。此时译员应该请原语话语者解释,通过解释,知道这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通常称“20国集团”,“саммит ”Большой двадцатки即为“G20峰会”。因此,该句应译为:“最近在法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得打击恐怖主义成为G20峰会的中心议题之一。”汉语中常常使用数字来简化所要表达的概念,如:五讲四美、三包、五通、五路、五利。可能译者会对某些具体内容不清楚,如知道“五通”,但不知道“五路”“五利”,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询问发言的人。

值得强调的是,译员在运用询问这一技巧时,必须注意:一是把握使用频率。这种技巧不能频繁使用,否则会让交际双方对译员的才能素质等产生怀疑,甚至不信任,这种技巧在特别正式的场合应尽量不使用。二是态度礼貌诚恳。译员应非常客气礼貌地提出请求,对方重复或解释后,应真诚感谢。三是选择使用时机,只是在关键时候,即不弄清这个没有听清或没有听懂的词或者句子就影响交际双方沟通的时候才能使用询问这一技巧。另外,在翻译时间、地点、数量、价格等重要信息时,为了做到准确无误,即使听清了,也可以询问以便确认。

2 现场的操控沟通

口译现场的操控和沟通,主要是指对口译现场非语言因素的紧急情况和问题的应对和灵活处理的一种技巧,实际上体现的是译员分析决策和应变的能力。

现场操控和沟通主要针对的是口译现场出现的非语言因素造成的沟通障碍和交际冲突。口译面对的工作对象五花八门,形形色色。他们由于利益、立场、思想观点、交际背景甚至性格脾气的差异完全不同,在交际现场出现这样那样的沟通障碍,冲突在所难免,比如口译现场交际双方都没人说话,保持沉默,出现长时间的冷场,又比如,交际双方显露情绪激动,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激烈的争吵,又比如,交际一方要求译员就某事提出看法或建议等,不一而足。对这些非语言的紧急情况,译员必须及时协调掌控,灵活处理,目的在于推动口译现场交际双方的理解和合作。

口译现场的操控和沟通的基本做法是察言观色,灵活处理。察言观色就是仔细观察交际双方讲话时的表情、手势、动作,特别留心他们的情绪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的苗头,早作准备。可以说察言观色既能在口译现场帮助译员借助说话人的表情、动作理解话语含义,更能帮助译员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非语言紧急情况。灵活处理是指译员及时反应,以恰当的方式协调掌控。面对口译现场长时间的冷场,译员要审时度势或主动提出新的话题,活跃气氛,或冷眼旁观,任由双方的沉默持续下去。当然,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口译现场进行操控和沟通,目的都是在于推动口译现场交际双方的理解和合作。

口译现场的操控和沟通主要有以下四点基本要求:

(1)反应迅速。这指的是及时发现情况或问题,迅速做出反应,灵活处理。比如一旦发现口译现场交际双方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激烈争吵,译员应迅速决定究竟是置身事外还是以某种方式介入调停。

(2)立场中立。译员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协调掌控口译现场,都应该立场中立,不损害不牺牲任何一方的利益,这样才有利于推动交际双方的理解和合作。

(3)方式恰当。面对口译现场出现的紧急情况,译员应审时度势,恰当处理,切忌随心所欲,任意介入。比如,如果当事一方要求你就某事表态或提出建议,一般来说,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译员应沉默是金,或顾左右而言他,不盲目发表看法或提出建议,但如果译员确信自己的看法或建议能推动交际双方的理解和合作,又何乐而不为呢?

(4)对过激语言采用缓和手段,回避直译。在谈判现场,由于利益冲突,有时会出现一些过激言论,甚至出现辱骂对方的情况,这时需要译员尽量使用一些委婉的语言,以缓和现场气氛。比如,担任赫鲁晓夫中文翻译的顾达寿先生就谈到过这样一个例子:赫鲁晓夫在与毛泽东的会谈中,赫鲁晓夫提出苏联将与中国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联合舰队”,但毛泽东认为,苏联实施的这个计划,实际上是对中国主权的蓄意侵犯。所以毛泽东拒绝了,并说了一句不太好听的话。“赫鲁晓夫问我:‘毛泽东刚才是不是在骂我?’我不便直译,只好说:‘毛泽东说的是生气的话,但他不是骂您’。他半信半疑地看着我,又看着毛泽东,也对我低声说出一句难听的俄语。”(1)http:∥club.xilu.com/ary

又如,普京在克里姆林宫的一个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一个关于俄罗斯亿万富翁的问题时,说了一句话“Нужно соблюдать закон всегда, а не только тогда, когда тебя взяли за яйца”,翻译突然尴尬地沉默了,全场哗然。其实这句话完全可以翻译成“任何时候都应该奉公守法,而不仅仅只是在逼着你的时候”,即翻译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以回避那个不雅的词яйца(蛋)。

同样,在翻译“你方报价高得离谱”(Ваша цена немыслимо высока)时,因说法非常尖锐,可以翻译成“你方报价太高了”(ваша цена очень высокая)。

3 修正

修正主要是指对口译过程中译员的口误和翻译失误进行修正的一种行为和技巧。口译作为一种特殊而重要的跨语言交际活动,其现场性、即席性和即时性决定了在口译工作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口误和失误,因此在口译过程中修正非常正常,甚至是非常普遍的。

修正可分为自我修正和修正他人。自我修正行为是指译员在译语产出过程中监测到言语错误后自我纠正的行为,它反映出译员的水平及其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

自我修正一般适用于以下四种情况:

(1)翻译到后面的内容时发现与前面的翻译有出入;

(2)翻译过程中发现遗漏了重要内容,有必要加以补充;

(3)发现口误;

(4)发现译语欠妥或错译。

修正他人主要指译员在口译现场发现交际双方出现的口误或表达失误并加以纠正的行为和技巧。

不论是自我修正还是修正他人,目的都在于提高口译质量,推动双方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

修正的基本要求是及时、巧妙。及时是指译员及时发现自己和交际双方出现的失误,并及时地修正失误。自我修正应巧妙而不露痕迹,最好是融入后续的翻译之中。比如,在一次与外商谈判中,口译人员将俄语的июнь和июль听混了,最初译为6月30日前交货,后发现译错,应该是7月30日,后面再谈到交货时间时,口译人员强调,交货时间是在7月30日,而不是在6月30日,就这样巧妙地进行自我修正。

又比如:Мы осмотрели наиболее известную станцию-станцию Абая, которая носит имя великого казахского поэта Абая Кунанбаева…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没有注意到Абая后面的定语从句,翻译成了“我们参观了最著名的阿巴亚地铁站”,但是后面出现了Абай Кунанбаев был известен как великий поэт, мыслитель и филолог, его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 пользовались широкой известностью.于是译者发现Абая是第二格,第一格是Абай。这时译者就需要纠错,可以再重复一下,“该站是以哈萨克斯坦著名的诗人,思想家和哲学家阿拜·库南巴耶夫的名字命名的,所以这个站就叫作阿拜站。阿拜的著作家喻户晓”,就这样巧妙地进行自我修正。

4 解释

解释主要指用译语的一个或多个词汇来解释原语话语中的某个概念的处理方法和技巧。解释法主要用于两方面:一是对原语概念的语言意义的解释,包括专有名词、专业术语、新词、表现特有事物的词汇等;二是和对原语概念的背景意义的解释,如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事实上,解释性翻译在翻译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甚至有人认为,翻译中遇到无计可施的情况时,解释是最后的办法。宽泛地讲,口译的解释性重复和同义词释译也包括在解释性技巧范畴内。值得指出的是,解释技巧的运用,可以借助口译现场的副语言、现场图解、反复提问等方式,以达到沟通双方的目的。

例如:-Решили вы все проблемы?

-Ехал в Казань, а заехал в Рязань.

这个句子如果按字面翻译成“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吗?”“本来是去喀山,结果到了梁赞”,听众肯定是一头雾水,感觉答非所问,风马牛不相及。这儿就需要解释。答句表示的是否定意义,表示“不成功;事与愿违”。

解释应该遵循三个基本要求:

(1)有的放矢。即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解释的重点,如:

-Ну-ка, кваску моего! А, хорошо?

我的克瓦斯怎么样,嗯,好喝吗?

这里的克瓦斯仅仅是俄罗斯特有的一种饮料名称,中国人不熟悉这种饮料,所以在翻译时,译员可以简单地解释为“俄罗斯特有的一种饮料”。

-В нашем хоре только у одной Моти богатый содержатель, а все мы перебиваемся с хлеба на квас.

我们班只有莫佳才有一个阔绰的情人,我们大伙儿都只能吃面包,喝克瓦斯,勉强过日子。

这里的克瓦斯不仅仅是俄罗斯的饮料名称了,还有“便宜”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必须指出这一意义。

(2)画龙点睛。这主要是说解释要用在关键处,不能过多,过滥。

(3)简洁。简洁指在解释时尽可能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切忌喧宾夺主。

5 回译

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讲话者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尤其喜欢使用与译语文化有关的名言警句来拉近与对方的关系。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回译了。

回译,又名翻译还原,是通过翻译进入译语的词语再译回原语,回译的内容其原语本质上为译文,译语本质上为原文。例如原来是中文,被译成了俄语,现在需要把俄语还原回中文。回译是翻译中的难点,可以说比真正的翻译更难。因为,译者可能翻译出意义,但却恢复不了原文的形式。当然,如果译员知道了原文,就很简单了。

例如: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ая концепция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пояса шёлкового путисостоит из пяти пунктов: политические связи, соединение дорог, свободная торговля, денежное обращение и общие стремления народов.

“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由五个要点构成: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如果不清楚这一点,译员有可能将соединение дорог译为:“道路连通”等。

可见,回译对口译译员的知识面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笔译可以翻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把涉及的时政、历史、文学、军事、经济以及典故传说等,都尽量找到原始出处。但是口译的现场性使译员没有可能这样做,只能靠平常积累,广泛涉猎。同时,译员应掌握回译的基本理论、回译策略与技巧。起初可以从专有名词的回译、概念术语的回译、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回译开始训练。当然,作为对单向翻译训练的补充,可适当增加词、句子和篇章的回译训练。

比如:我国一位国家领导在莫斯科大学讲演中引用了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几句诗:

在迷人的田野里,

五月的轻风吹来了阵阵凉爽;

在摆动着的树枝的阴影里,

中国的夜莺在尽情歌唱。

如果译者不知道普希金的这首诗,无论如何都翻译不出普希金的原诗,那就只能意译其大概含义了。

同样,俄罗斯人很喜欢援引我们的《论语》《道德经》等经典,我们要还原也非易事。如:

如果译员没有原语出处储备,口译时译语也应尽可能保持与原语内容上的忠实,在修辞色彩上尽可能与原语靠近。如:Еще Конфузий заметил:Умершее станет прахом, прах уйдет в землю.孔子的话,当然可以翻译成:死掉的东西会成为灰烬,灰烬会进入大地。但是考虑到孔子的说话特点,译成:“死化灰,灰入土”也许会好些,在修辞色彩上与原语更接近一些。

6 译者的自我保护

在双方谈判的过程中,有时候双方在沟通时,会出现一些无法继续谈下去的紧急情况,这时译员往往会成为替罪羔羊,双方会把气撒在译员身上。因此译者首先应该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其次在必要的时候,应该为自己辩护,甚至保护自己。

笔者陪同一个高校代表团去访问阿塞拜疆。中方只考虑高校的交流,而阿方还希望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进行交流,因此,阿方非常失望,在临别之际阿方教育部长接见时明确表示出遗憾。事后中方代表团团长就此事对翻译表示了不满:“他们明明希望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进行合作,你为什么没有翻译?”译者感到非常委屈,因为第一次会谈时,译者就将阿方的这一意愿翻译过了,当时中方代表团团长的回答是:“我们是高校代表团,只考虑高校之间的交流。”好在代表团的另一位成员,也是一名高校校长马上就给译者打抱不平说:是你自己在第一次会谈的时候说的,只考虑高校之间的交流。

如果说这只是译者受点委屈,并没有影响到交际的进程,那么有些时候,译者的自我保护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看到这样一个例子:

一次外国客户就中国艺术家策划展览举行的私人会谈,当天的会谈结束后,双方决定择日再谈,但没有当场定下时间,而是决定到时由外方通知翻译后再转告中方。到了约定当天,外方擅自做主更换了谈判地点而没有及时通知翻译,又借口路况不熟,让翻译和中方冒雨赶过去找他们。待翻译和中方到达后,外方又借口时间耽搁太长,误了他们接下来的日程,只谈了不到20分钟就要结束。中方代表非常愤怒,指责外方没礼貌且不讲信用,但更令人惊讶的是,外方装作一脸无辜,把矛头指向了翻译。翻译当时愤怒至极:明明之前多次沟通确认过,可外方就是死不认账,还让翻译拿出证据。最后三方不欢而散。(2)参见http:∥www.whpx.net/news/2013541735559112817.html)

因此,译者在翻译准备阶段就要注意以下三点:

(1)留存证据。译前,在与主办方沟通时尽量不打电话而使用微信、QQ或者电子邮件等,白纸黑字胜于过耳即忘的语音。如果需要使用电话沟通,最好录音,以防对方事后不认。在翻译过程中,最好带着录音设备,一方面便于会后总结提高,一方面留下证据避免有关方找碴。

(2)准备充分。这里不仅指语言和知识储备,更指随机应变的能力。比如,有些演讲者出言不慎,被人抓住把柄后不愿承担责任反而指责翻译。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保护自己,绝不轻易替人背黑锅(有的译员可能怕得罪客户默不作声,但是这背后的责任有多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会造成多大打击就很难说了。万一遇到吹毛求疵、小题大做的客户,有可能严重到译员在口译界待不下去。因此,平时在家就需要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思考应急措施和回答方法,一旦真出现问题,才能做到应对自如。

(3)需要时做必要的声明。大家都知道,1973年美国总统卡特访问波兰,并举行了美国在波兰的首次新闻发布会。可是他请的是俄语翻译,所以翻译中屡屡出错。所有人都谴责该翻译。可是这个翻译也挺委屈的。首先,他不是英语翻译,是被人强拉来救场的;其次当时是在室外,天气不好,站得又远,听不清楚卡特说的话也很自然。

因此,笔者认为,必要的时候译员应该声明一下,比如音频传输设备不好或听不清楚原语等等,以保护自己。

7 其他手段

口译现场千变万化,随时可能出现译者卡壳的情况,尤其是在科技翻译中,新的术语层出不穷,这时候可以借助其他手段,如借助英语或自己造词来解决。

借助英语术语让双方自己沟通,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译者不知道的术语,翻译的现场性不允许查词典(有些新的术语甚至词典上也没有),因此可以请俄方或中方的科技人员直接说出英语术语,让他们直接沟通,因为双方的科技人员对英语术语一般都比较熟悉,尤其是俄方的科技人员更是如此,要知道俄语和英语同属于印欧语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自己组词是指译员碰到不知道的术语时,自己根据现有的知识组合术语,以达到沟通的目的。如译者在20多年前的翻译中第一次听说“超导物理学”,当时脑子里闪出“свехр-”(超)“проводник”(导线)“физика”(物理)三个部分,虽然译员明明知道这三个词组在一起不对,但是还是翻译成сверхпроводник физика。但是译员这个词组还没有说完,对方专家立刻就明白了,并纠正为 сверхпроводящая физика。虽然译员的词用得不准确,但是达到了沟通的目的,而且专家纠正之后,译员就记住了(或者事后整理笔记并记住),这样下次译员就知道该怎么翻译了。又如:“滞后非线性”,译员首先想到的是“запоздалый”(迟到的)“линия”(线条)“-ость”(性),于是自己组词запоздалая нелинейность,同样,译者还在结结巴巴地组词时,俄方已经明白,主动纠正为нелинейность с гистерезисом。

总之,口译工作的现场性使得口译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问题,有的与语言有关,有的与语言无关。如何根据翻译的目的应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这是非常重要的。应对得当,会使口译工作顺利完成,应对不当,可能使双方的交际无法继续进行。除了掌握必要的应急措施和基本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靠译员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及长期工作积累的相关经验。

猜你喜欢

原语译员口译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医疗口译中口译人员角色的动态转换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基于ZigBee协议栈的PHY服务研究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