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英语三元谓词工具论元的工具性层次差异及其句法影响

2019-12-24双文庭潘曼妮

外国语文 2019年6期
关键词:论元谓词句法

双文庭 潘曼妮

(1.武汉科技大学 国际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81;2.武汉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1)

1 关于工具论元

本文所探讨的工具论元,是从语义的角度看待谓词所支配的具有工具性质的论元。英语三元谓词(three-place predicate)所支配的论元并非总是含有工具论元,但本文所探讨的范围仅限定在含有工具论元的情况。

从单纯的语法视角看,当代英语中已没有和主格、宾格平行的工具格(instrumental case)了,但从语义和句法的综合视角看,处于宾语位置(包括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的工具义论元是存在的。不过,处于该位置两个内部论元(internal argument),由哪一个担任直接论元(1)直接论元是指处于宾语位置的论元,是内部论元(相对于主语位置的外部论元而言)的一种。根据Marantz(1984 :13),内部论元又可进一步分为直接论元和间接论元,直接论元一般紧接在动词之后,而间接论元则由介词引出。,哪一个担任间接论元,经常是我国英语学习者使用时的难点所在,也是基于英语的自然语言处理要攻克的重要课题,对机器翻译的精准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Dowty (1991)在他的论元选择理论中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但笔者认为,英语的实际情况比Dowty的论述要复杂许多,英语三元谓词支配的工具论元句法位置的确定及其相应的语义解释更是如此,很有必要进行深入挖掘探讨。

有的学者将这种情况下动词之后的工具义宾语称为工具宾语。比如,Jespersen(1924:159)认为,以下例证中的名词性成分为工具宾语(2)从理论上讲,宾语可以是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本文所说的工具宾语指的是动词宾语。Jespersen所举出的例证虽为二元谓词,但可从中看出工具宾语的内涵。本文后面的例证所涉及的全部为三元谓词。(object of instrument)。

(1)she nods her head.

(2)claps her hands.

(3)shrugs her shoulders.

(4)pointed her forefinger at me.

王寅(1993:226)认为,工具宾语指宾语为实施动作的工具,例如:

(5)He drummed his fingers on the desk.

从以上各例可看出,英语工具宾语的存在,与动词词义本身有着重要关系。换句话说,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本身蕴含着某种类型实体(entity)的存在,这种动作或行为与相应实体结合后,便投射为语言世界中的动宾结构。进一步观察后可发现,该类结构中谓词所激活的论元的数量是不一样的,有的只有一个,有的则有两个(暂且不考虑处于主语位置的外部论元,下同),如句(1)中就只有head一个论元,而句(5)中则有fingers和desk两个论元。

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前一种情况比较好掌握,原因有二:其一是动作蕴含的实体比较具体,而且还具有较好的唯一性,不容易产生歧义;其二是这种用法结构上比较简单,通常没有其他句法成分的干扰。但第二种情况则相对较为复杂,学习和运用均可能存在较大的困难。从理论上讲,一个谓词若能支配包含工具论元在内的两个内部论元,则到底哪一个紧跟动词,哪一个跟随介词,二者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对非英语本族人而言,可能存在着特殊的困难(3)这种困难可以通过实际语料得到验证,如He hide in bush, jump out, cut the knife on that girl’s throat.(选自“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以下简称COCA,网址:corpus.byu.edu。)从该句基本的语法错误看,可判定语料来源为非英语本族人。该句的错误除了时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错误,即the knife是不能紧跟动词cut做直接论元的。,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将重点探讨第二种情况。

2 三元谓词工具论元的句法表现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将英语中带工具义论元的三元谓词所激活的句法论元结构表述如下(忽略外部论元):

V + O1+ prep + O2

上述结构中的O1和O2实际上就是V的两个内部论元,分别为直接论元和间接论元。仅从句法结构能否成立的角度看,O1和O2有时是可以位置互换的(介词会有相应的变化),但有时候则不能。如在例(5)中,his fingers和the desk的位置是可以互换的,只要相应地变化一下介词,便可产生如下新句子:

(6)He drummed the desk with his fingers.

我们在COCA(4)详见本页脚注①。本文网中来自此处的少数例句,因原文句子过长做了适当删减。中,可以找到同类的例证,来验证句(6)的正确性,如:

(7)When he hangs up, Lyle drums the desk with his fingers.

以上语言事实说明,若一个英语动词能激活两个内部论元,在其句法结构的投射中,二者的位置是有可能互换的,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均可互换。它们的互换要受到很多限制,既有语义的,也有句法的,甚至还有语用的(5)Du Bois(2003:11)认为:名词短语是如何与动词相关联的,实质上需要从多维度,甚至多学科的途径来解决。;即便能换,也会有相应的介词变化。

笔者认为,英语三元谓词所支配的工具论元,从语义上讲存在着工具性的强弱或者说层次的问题(详见下文关于元工具、常规工具和弱化工具的分类及论述),而这些差异又会导致句法上的差异,如间接论元之前的介词(6)Pinder(2013:88)认为,论元结构中介词的选择是介词和动词语义表现的相容性决定的。的变化等。本研究将英语带工具论元的三元谓词的句法论元结构,细化为以下三种情况(下标i表示工具论元,n表示非工具论元):

1)元工具(7)即人类天生就具有的工具,或者说是制造工具的工具,以人类的“手”为典型代表,详见后文论述。

V +Oi+ on/against + On(hit his fist on the desk),或

V + On+ with + Oi(hit the desk with his fist)

2)常规工具(8)即凭借元工具而制造出来的工具,或者自然界本身就存在且被人类用来进一步改造世界的实体,详见后文论述。

V +Oi+ at /on/over + On(poke a stick at him),或

V + On+ with + Oi(poke him with a stick)

3)弱化工具(9)指元工具和常规工具之外的工具,详见后文论述。

V + On+ on/against + Oi(cut her leg on a jagged rock)

3 工具论元的工具性层次差异

工具论元是具有工具义的实体在句法上的投射。工具论元的语义特点(10)这里所说的语义特点除了工具自身的特性外,还包括谓词作用于工具而产生的特性,详见后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句法位置。只有弄清这种特点,才有可能从根本上破解工具论元到底应置于动词之后,还是介词之后,还是两可。要寻求上述答案,我们可将工具自身的特点作为起点来展开探索。笔者认为,工具按其工具性的强弱,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元工具、常规工具和弱化工具,以下分别进行论述。

3.1元工具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原始、最直接、最常用的工具就是人类身体的四肢等各种器官,如手、拳、指、臂、肘、腿、脚等。这些是人可以随时掌控的天然工具,使用时人的便利性和自由度是最高的。这些工具可以认为是人类用来制造和使用其他工具的工具,故我们称之为元工具。

表元工具的名词,在三元谓词所激活的论元结构中,投射为句法上的动词宾语(即直接论元)的情况极为普遍。现以英语打击类动词(hitverbs(11)hit类动词可以认为是含有工具宾语的最为典型的一类动词,这些动词均可用作三元谓词。)为例来证明这一观点。根据Levin(1993:148),英语hit类动词总共24个,具体如下:

bang、bash、batter、beat、bump、butt、dash、drum,hammer,hit、kick、knock、lash、pound、rap、slap、smack、smash、strike、tamp、tap、thump、thwack、whack

笔者以自编的正则式A(12)[bang].[v*] my|his|her|their|its hand|hands|foot|feet|fist|fists|palm|palms|arm|arms|head|heads|forehead|foreheads|elbow|eblows|finger|fingers|forefinger|forefingers|thumb|thumbs|toe|toes|knee|knees|heel|heelson|upon|against,检索时方括号中单词轮流替换;后文将涉及到与此正则式配套使用的另一正则式B,故称此式为A,以示区分。在COCA中进行了查询,除动词lash和tamp(13)lash和tamp这两个动词所表示的意义,单凭人类拥有的元工具而不借助其他工具是无法完成的,故从句法上讲,它们无法直接带上元工具义的名词作宾语。之外,其余所有的动词均可找到其后紧接工具宾语的实例,现每个动词仅举一例来说明(取短语形式,其后括号内的数字表明该结构检索结果的数量):

bang: banged his fist on (15)

bash: bashing his fists on (1)

batter: battering his head against the elm trunk (1)

beat: beating her fists against (5)

bump: bumps his hand against a post (1)

butt: butting their heads against (3)

dash: dashing his forehead against (1)

drum: drummed his fingers on (56)

hammer: hammered his fist on (3)

hit: hit his fist on (1)

kick: kicking my feet on (1)

knock: knocking my fist on (1)

pound: pounded his fist on (15)

rap: raps his fingers against (1)

slap: slapped his hand on (10)

smack: smacked her hand on (2)

smash: smashed his fist against (2)

strike: struck his fist on (2)

tap: tapped his fingers on (19)

thump: thumped her fist on (2)

thwack: thwacking my hand on (1)

whack: whacks his fist on (1)

上述诸例说明,具有元工具义的名词用作工具论元时,占据动词宾语位置的情况十分普遍。此外,通过语料库观察,笔者还发现,在同一谓词的论元结构中,工具论元之外的另一内部论元,直接用作动词宾语也十分正常,但从宏观上讲,使用频次却远不及工具论元紧跟动词的情况,现仅以bang和slap两词为例作数据说明。就bang而言,通过正则式B(14)[bang].[v*] * * with my|his|her|their|its hand|hands|foot|feet|fist|fists|palm|palms|arm|arms|head|heads|forehead|foreheads|elbow|eblows|finger|fingers|forefinger|forefingers|thumb|thumbs|toe|toes|knee|knees|heel|heels(动词宾语仅限两个单词),在COCA中可以找到13个元工具义名词作介词宾语的用例,而通过正则式A,则可以找到298个元工具义名词作动词宾语的用例。以同样的方式来观察slap,所得到的数据分别为13和107。上述情况说明,元工具义名词在句法投射中,不仅可作直接论元,而且其频次要远远高于间接论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语言事实背后的这样一条规则:英语民族在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时,更倾向于从人类认知中最基本的已知条件(如人体的手、脚等各种身体部位等)向未知(手、脚等所作用的对象)推进。这正是认知规律作用于语言的结果。

3.2常规工具

在上述多次的语料库检索结果中,还发现有这样的例证:

(8)Jordan drums his pencil on the open pages of his math book. (COCA)

观察该例不难发现,his pencil在此句中起的是工具宾语的作用。但此时的工具宾语显然已经不是手、拳、指、臂、肘、腿、脚之类的人可随时拥有且自由掌控的工具,而是属于身外之物,此类工具我们称之为常规工具。它是元工具的延伸,是人类发明与创造的结果,可以弥补元工具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不足。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工具(尤其是常规工具)是指实施某种动作或行为所凭借的人体之外的实体,而且这种实体在视为工具时,不一定是其物性结构(qualia structure)(15)实体的物性结构所显现的特点是指如下情况:pencil是用来写的,bread是用来吃的,wine是用来喝的等。所显现出来的特征。

观察实例不难发现,在一定的语境下,表元工具之外的任何名词,都有可能充当常规工具,但却并非任何获得工具论元身份的名词,都能顺利地充当直接论元。换言之,常规工具和谓词直接结合为动宾结构的能力,不及(甚至远不及)元工具,这一点是常规工具和元工具的重要差别之一。这正是我们要对常规工具进行深入探讨的原因。我们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常规工具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和谓词直接构成动宾结构(16)这种动宾结构的搭配,并不排斥句式转换中常规工具论元也有充当介词宾语的可能(一般要借助另一介词)。?

笔者认为,常规工具若要直接充当谓词宾语,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特点:其一,施事对其具有积极主动的掌控性;其二,这种掌控具有持续性——施事对工具的掌控是自始至终的;其三,工具的运动性——工具在施事的掌控下具有较为明显的运动。上述三个特点对于谓词和工具名词的紧密结合是至关重要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特点,相应的实体名词很难成为动词宾语。请看以下例证:

(9)She wiped a hand over her mouth. (COCA)

(10)wipe a cloth over the table(陆谷孙,1993:2185)

(11)Jack poked a stick at the fire. (COCA)

例(9)中的a hand属元工具,元工具显然也是具备常规工具的三个特点的,而且掌控性更好,故句(9)中的a hand做wiped的宾语很正常。句(10)中的cloth属于常规工具,它与下文中的句(15)最大的不同在于,主语对cloth的掌控是自始至终的,而且还有明显的运动特点,而cover事件中的a blanket则不是由主语持续掌控的,而且也不凸显运动。例(11)中的poked a stick的情况与wipe a cloth属类似情况。

以上论述了可以充当谓词直接宾语的常规工具的三个特点,这里还可补充第四个特点,即语义的饱和度(17)这里所说的语义饱和度,是指动宾搭配向读者所提供的关于客观世界的信息量的大小,信息量大则饱和度高,反之亦然,详见后文论述。。前三个特点是基于语义的,而这个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语用的,但该特点的确对制约工具宾语的句法位置起着重要作用。这里需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语义饱和度如何确定?实际上,这种饱和度的确定有很直观的标准:如果谓词对理论上的工具宾语名词的蕴含度高,则二者搭配的饱和度就低,反之亦然。如paddle an oar这种搭配的语义饱和度极低,因为paddle的词义中本身就蕴含oar这种概念,故该搭配一般不能使用。但若将an oar换成a boat、a canoe或a kayak等,则语义饱和度大大增加,因为此时的宾语是从同类客体中采取多选一的方式确定的,所传递的信息可满足交际的需要,故符合英语民族语感,可以正常搭配使用。这一标准还可以定得更直观一些,即受谓词支配的名词处于聚合关系的成员越多,则二者搭配的饱和度越高,否则越低。再如,stab和row都有明显使工具运动的含义,但紧接stab之后的宾语可以是工具(当然也可以是受事),而紧接row之后的宾语则一般不能是工具。原因很简单,谓词row对工具(一般为oar)的蕴含过分单一,没有多少让工具得到凸显的空间,因而难以提供新的信息,而stab对工具的蕴含则相对复杂,可以是knife、fork、chopstick、finger、sword、bayonet、spear等等,因此,stab后面可紧接工具宾语,从而起到凸显特定工具的作用,故该用法便顺理成章了。

有一点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元工具虽然受谓词的蕴含比较直接,但也是可以紧跟谓词充当宾语的,这也是元工具不同于其他类型工具的重要特点之一。比如:

(12)She kicked her foot over the edge of the dam.(COCA)

3.3弱化工具

如前所述,常规工具一般具备受人掌控、持续受人掌控、有明显的运动这三个重要特征(对某些动词而言还有语义饱和度的问题)。弱化工具是在常规工具的基础上因特征衰减而来的。常规工具三个特征中的任何一个特征的缺失,都会造成工具由强到弱的改变。实体的工具义一旦弱化,就无法充任直接论元,而只能充任间接论元,即置于介词之后。请看下例:

(13)…she cut her leg on a jagged rock below the surface.(COCA)

a jagged rock显然不具备受人掌控的特点,极有可能是意外碰到的对象,因此,只能视为弱化工具。再看以下例证:

(14)June covered the baby with a blanket.

(15)*June covered the blanket over the baby.

Levin (1991:51)认为,句(14)可以接受,句(15)则不行,但她没有具体说明原因。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讲,the blanket无疑可以视为谓词COVER的工具,而且在该动作实施的过程中,主语June对它的掌控也是很明显的,但却不能对它进行持续掌控,因为毯子一旦盖在某处,就算脱离了施事,施事不再对其具有掌控能力了,故the blanket也只能算弱化工具了,只能跟在介词之后。相对而言,例(10)中的a cloth则是一直处于掌控之中的。

此外,工具在使用中运动义的淡出,也可能将论元由理论上的常规工具降格为弱化工具。请看下例:

(16)Her nephew had accidentallyprickedhis finger on a needle…(COCA)

该例中的prick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前文中的poke,其所激活的两个内部论元的位置是可以互换的(介词须有相应变化),例如:

(17)Jackpokeda stick at the fire. (COCA)

(18)Chucklepokedthe fire with a stick. (COCA)

但是,句(16)显然不能转换成:

(19)* Her nephew had accidentally pricked a needle on his finger.

在COCA中,用[prick].[v*] a|the * on作正则式查询,找不到介词on之后为受事的例证。这表明,该结构中的受事只能紧接在prick之后,而介词on之后的只能是工具。prick和poke看起来是十分相似的,为何后者的两个内部论元可以互换位置,而前者的却不能呢?

仔细观察二者的事件结构不难找出答案。若用E表示事件结构,则二者的事件结构可以表述如下:

Epoke= MOTION + CONTACT

Eprick= CONTACT + RESULT

也就是说,poke蕴含有[运动]和[接触]两个子事件,而prick也蕴含两个子事件,但却是[接触]与[结果]。换句话说,在prick事件中,[运动]义已经衰减殆尽了,而[结果]义则得到了凸显,即“刺痛”。从一定意义上讲,在施事掌控工具的前提下,[运动][接触]和[结果],构成一个事件链。但这个事件链是分阶段由不同的词位来表述的,前两个阶段的组合表述为poke,后两个阶段的组合表述为prick。由于poke蕴含有[运动]义,而该义一般对工具和受事都会造成影响,对工具的影响至少是移动,对受事的影响至少是某种接触或打击。正因为如此,poke之后可以紧跟工具义和受事义两个论元中的任何一个,而将另一论元置于介词之后。比较而言,prick由于有结果义,且这种结果显然不能施加在工具上(18)因为工具一般具有稳定性和不可破坏性,这可以认为是工具和受事最重要的区别。,故其后只能紧接非工具宾语,而将工具论元置于介词之后。简而言之,受动性越高的论元,越适合做直接论元。

以上从常规工具特征衰减的视角论证了弱化工具的特点。事实上,句法结构中能激活弱化工具作为间接论元的英语动词还是不少的,其中,Levin(1993:116)动词分类中的盘绕类动词(coilverbs)就是最典型的一种,主要包括coil、curl、loop、roll、spin、twirl、twist、whirl、wind。这类动词的语义结构一般为:

施事将A 盘绕在B上

其中的B一般为弱化工具。之所以称B为工具,是因为没有它,这类盘绕行为无法正常实施;之所以称其为弱化工具,是因为我们对它的掌控性较差,更谈不上持续掌控,而且这类工具一般也不会表现出运动。比如(Levin 1993:116):

(20)Cora coiled the rope around the post.

(21)*Cora coiled the post with the rope.

例(20)属正常的结构,而例(21)则不然。上述结构中的rope和post这两个论元比较而言,rope显然受到的影响更大,因为COIL这一行为会造成rope外形的变化,而post则是我们相对缺少掌控而且静态的。故可将post认定为弱化工具,随介词(19)请注意,这里的介词不是with,而是around(当然,针对不同的动词,相应的介词还可能是其他介词,但一定不是with)。一般而言,with所引出的是常规工具,而around等所引出的则为弱化工具。因而,同一动词的两个内部论元中的工具义论元若能受不同介词的支配,则有可能表现出工具性强弱的差异。如bind X with Y中的Y为常规工具,而bind X around Y中的Y则为弱化工具。之后出现,而rope为受事,以直接论元形式出现。

弱化工具之所以一般只能紧跟在介词之后做介词宾语,而无法升格为动词宾语,除了其受动性弱之外,还有信息传递的规律在起作用。从句子信息传递的规律来看,弱化工具所代表的实体往往是没有首先受到关注的或者是缺乏掌控的,这样的信息往往以新信息的方式出现比较合适,而与之对应的另一论元所代表的实体则往往是首先受到关注的或被充分掌控的,因而以旧信息(即已知信息)的身份出现比较合适。而信息结构的一般规律则是旧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这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结构布局。

4 工具论元的句法位置

4.1内部论元紧跟动词的优先原则

Dowty(1991)曾提出过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理论,认为原型受事具备变化性、渐增性、受动性、静止性等特点。同时,Dowty(1991)还从语义向句法投射的角度,提出了题元选择原则,其中包含这样一个重要推论:对于三元谓词(20)三元谓词即句法结构中能激活三个论元的谓词,一般包含一个处于主语位置的外部论元和宾语位置的两个内部论元(可以是动词或介词宾语)。本文所论述的有关英语工具宾语的第二类情况中的动词,属三元谓词的一种。而言,处于非主语位置的两个论元到底谁紧跟动词之后做直接宾语,谁跟在介词之后做间接宾语或介词宾语,取决于这两个论元所蕴含的原型受事特征的多少,越多则越紧跟动词之后,越少则越紧跟介词之后。

按照Dowty的上述论断,句(14)和句(15)的成立与不成立是容易解释的。就句(14)而言,当我们用毯子将某人或某物盖起来时,受到影响的应该是被覆盖的人或物,而不是毯子,所以该句中将the baby紧跟动词covered之后是正常的,而句(15)则违背了上述思维。但有一点值得质疑的是,句(15)和句(22)看起来十分类似,为何句(15)不能接受,而句(22)却属正常的句子呢?

(22)He wrapped the handkerchief over his cut and glanced back at Pinkerton. (COCA)

其实,句(22)也是符合Dowty所提的题元选择原则的。该例看似与句(15)十分类似,但却有着重要的差别。当我们将手帕包缠在伤口上时,伤口自然受到了影响(即得到了保护,因被覆盖而看不见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相对而言,手帕也受到了影响,甚至是更大的影响,因为手帕通过缠绕的动作而改变了常规的外形。因而,将handkerchief紧跟动词wrap之后是完全合理的。当然,将cut紧跟动词wrap之后也是可行的。

4.2优先原则引起的语义变化

如前所述,在谓词所支配的两个内部论元中,若有元工具或常规工具出现,则该工具义论元通常有可能和另一非工具义论元通过介词的变化而换位。这里需要明确的是,能换位只表明句法结构上存在着两种可以接受的形式,并不代表两种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完全一样。事实上,这两种不同的形式在意义上多少会存在着一些差异,可以是行为本身的完整性(completeness),或者是行为所影响到的实体的数量多寡问题。比如,以下两结构均可接受。

(23)…stabbed him with a knife.(COCA)

(24)…stabbed a knife into him.

比较而言,句(23)就更加暗示STAB这一行为已经成功实施,或者说已经生效,即已经刺中了他;但句(24)则仅仅暗示将刀刺向他,至于是否刺中则是不太明确的,至少是不如前一句明确。再如:

(25)He wiped the table with a damp rag. (COCA)

(26)…the cleaning woman had wiped a cloth over it for the last time. (COCA)

句(25)暗示着整个餐桌均已被擦过,而句(26)则仅仅表明清洁女工曾用一块抹布擦过某物,至于是擦了一部分还是全擦了是不明确的。

5 结语

本文在借助语料库充分观察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对英语三元谓词工具义论元进行了语义和句法投射规则的描写。研究表明,英语此类结构中的工具义论元在工具性的强弱上存在着层次差异,具体可以区分出元工具、常规工具和弱化工具。元工具在句法投射中作直接论元的倾向十分显著(尽管也可以作间接论元)。常规工具通常可作间接论元(21)此时其前最典型的介词为with。,但要作直接论元则须满足三个条件:受人掌控、持续受人掌控、有明显的运动(对某些动词而言还有语义饱和度的问题);而且,直接论元和间接论元位置的改变,也会引起句子意义的变化。上述三条件中任意一个条件的缺失,都有可能让常规工具(22)此时可以理解为纯理论上的常规工具。降格为弱化工具,并失去充当直接论元的资格,而只能投射为句法上的间接论元,即介词(23)最典型的介词一般不是with,而是on、against等。宾语。本研究对基于英语的自然语言处理,尤其是对基于规则的汉英机器翻译(24)比如汉语中的兼类词“用”的机器自动英译。,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此外,该研究对我国的英语词汇及语法教学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武汉大学萧国政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在百忙中审阅了本文,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谨此致谢!

猜你喜欢

论元谓词句法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被遮蔽的逻辑谓词
——论胡好对逻辑谓词的误读
党项语谓词前缀的分裂式
康德哲学中实在谓词难题的解决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探究“动词+哭”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征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基于依存树距离识别论元的语义角色标注系统
基于北京大学中文网库的语义角色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