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运动训练与本体感觉研究

2019-12-24徐铖万艳江西省南昌市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南昌330000江西省公路路政管理总队鹰潭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支队江西南昌3350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13期
关键词:本体机体体育运动

□ 徐铖 万艳(.江西省南昌市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0;.江西省公路路政管理总队鹰潭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支队 江西 南昌 335000)

人们在进行体育项目运动活动,特别是移动活动中,主要目的在于保持姿势的平衡。也就是说,虽然动作目标可能完全不同,但维持姿势的平衡都很重要。平衡力涉及运动的诸多因素,且是影响运动效果的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影响平衡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显性影响的,也可以是隐蔽影响的,既可能是有意识影响的,也可能是无意识影响的,但这些因素都是通过肌肉内部感受机制来完成对平衡机制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本体感觉。本体感觉是人对方向和空间位置等内容激活肌肉和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信息。在做动作或承受压力的过程中,肌肉和韧带等接受到了这些信息后,就会自发的作出判断,进而对行为产生控制。现如今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对康复医疗领域中的本体感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结合了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等诸多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理论研究成果仍然停留于验证性阶段,缺乏具体的实践,因此,本文尝试将本体感觉的相关问题应用到运动训练领域中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1、本体感觉机制

从解剖学角度来说,肌梭与键器官是骨骼肌的本体感受器。前者是一种能够对肌肉长度变化进行感受的装置,而后者主要分布于腱胶原纤维之间。上述两者形成在一起,则能够对肌肉张力的变化进行感应,这就是本体感应机制。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本体感应系统主要是通过对具体运动进行干预的方式来完成感应,具体来说包括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运动前期的预兴奋发射性来实现肌肉力量的提升,并为承受外部负荷或调整姿势做好前期的准备性工作;二是在运动者运动过程中通过肌梭和腱器官反馈式来协调肌肉的力量,并对肌肉之间的用力进行调整,从而确保躯体在运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通过人体感应可以帮助运动者提升躯体的稳定程度,避免躯体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稳定与不稳定交替转换现象。与体育运动实施过程中的肌肉训练方式不同,本体感觉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解剖结构上。对于运动者的肌肉训练,是通过增大肌纤维体积和线粒体数目的形式来完成的,毛细血管的增加可以潜移默化的改变机体的运动能力,并使机体从外观上能够有所改变。而与之不同的是本体感觉器官则潜藏在肌肉的内部或内耳当中,并通过神经传导的方式来完成本体感觉的控制,进而可以使神经传导速度变得更快,变得更加敏锐,但从外观来看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2)在生理功能上。与肌肉训练,不同本体感觉更加强调的是肢体的平衡性和稳定性,更加重视神经对肌肉支配能力的提升,这也是本体感觉与肌肉训练较为不同的点之一。

(3)在作用上。肌肉训练会直接参与到诸多的运动项目,使每一个项目都必须完成的活动,而本体感觉则并不直接参与到运动项目中,它主要是通过控制关节和肌肉的方式来实现运动者机体的协调与控制,确保运动者各部位姿势保持平衡状态,并未完整的做好动作提供准备。

2、本体感觉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在具体的运动活动中的本体感受,主要强调的是运动者身体的稳定与不稳定之间的动态切换。隐藏在身体的感受器往往会通过来自于体外的负荷变化来及时的调整身体的状态。而在这种调整过程中多个肌肉会交替的参加,而神经则会在此过程中加快肌肉的动员,并对肌肉进行支配。

动作由闭环控制(有反馈)的过程中,运动者还能够通过视觉或者是身体的反应,来了解身体的信息,从而及时的精准的调整自己的动作状态;但动作由开环控制(无反馈)的过程中,集体的视觉作用就会变得微乎其微。因此,作为协调和稳定身体功能的本体感觉能力,在运动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一些技术性较强和难度较高的运动项目,我们更应当对机体的本体感觉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例如,在进行跳码或单杠翻腾动作的进行活动中,主体感觉能力是对各个动作的协调,将人与器械和时间以及空间等诸多要素融为一体。主体感觉能力是一种综合感觉。无论是技巧类项目,还是力量或耐力型项目,都需要本体感觉的应用,否则,运动项目则难以进行有效的开展。常见的应用本体感觉的项目可以包括游泳和自行车以及赛艇等等。通过本体感觉可以建立身体的稳定性,并为肢体运动创造最为有利的条件,进而感觉运动的方向和位置,实现整个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平衡。除此之外,本体感觉还可以应用到摔跤和柔道等格斗项目当中,能够提高肌肉力量,并在与对手进行对抗时保持身体的平衡,迅速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并对对手的弱点有所察觉,更好的战胜对手,可见,本体感觉在体育运动项目开展中应用的重要性。

从体育运动角度来说,人体感觉应用到体育运动中来具有以下几方面积极意义:

(1)人的感觉应用在运动项目当中,可以进一步提高运动技术的水平。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是由运动肌肉之间的协调性来完成的,在速度较快的运动活动中,如果身体的重心能够平稳,且能够保持肢体协调,那么,运动项目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例如在体操和健美操等技巧类项目运行活动中,运动员一方面要具备较高水平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还应当对身体具有较强的驾驭能力,能够灵活的控制身体的平衡和肢体位置的方向,而这项技能则取决于运动者的本体感觉状态。由此可见,本体感受是实现运动的前提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本体感觉是运动员参与运动的力量源泉,而是强调本体感觉在维持机体稳定性协调动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2)科学合理的协调和控制全身不同的部位和环节。在网球的挥拍和田径的铅球等一些肌肉近端固定末端发力的运动过程中,我们都需要将本体感觉应用到运动活动中,使身体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下,为实现稳定发力奠定基础。在一些格斗类项目活动进行中,运动员也必须快速的建立好自身的平衡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做到及时的进攻,进而战胜对手。总之,无论在何种运动项目中,都必须加强本体感觉,以提高机体的灵敏度;

(3)本体功能能够更好的预防运动损伤的出现。众所周知,运动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具有诸多优势,但大致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可以帮助运动者增强肌肉训练,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对神经的控制协调水平的提高,使机体能够在神经系统的协调支配下,有序的完成相关项目动作,并在完成过程中确保肢体的稳定性和动作的协调性。与此同时,本体感应还可以帮助运动者及时感知肢体的情况,有效减小肢体和关节所承担的巨大负荷,避免运动损伤的出现,使机体在健康的状态下完成运动活动。

3、本体感觉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发现,近几年来,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度已经逐步转向了机体对神经控制肌肉方面。一直以来,对运动员的训练方式都是以大运动量和高强度的模式来完成这种训练模式进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给机体带来了巨大的损害,现如今这种运动模式已经受到了广大民众的质疑。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关注神经训练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作为康复和医学领域的新兴内容之一,本体感觉训练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还处于尝试阶段,甚至部分人对于此项研究还在处于观望状态。将本体感觉训练内容应用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对体育运动本体感觉研究不足。现阶段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用的本体感觉训练,还蕴含着较为浓厚的康复医疗气息,广大民众对于本体感觉的识别还处于被动阶段,没有积极主动的运用本体感觉训练活动。来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受这种错误理念的影响,将本体感觉训练应用到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顺利,但笔者认为随着人们对于本体感觉训练运动的深入研究,本体感觉势必能够在运动训练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本体感觉训练活动的宣传力度,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探究将本体感觉训练应用到运动训练领域当中的路径,深入的研究本体感觉训练的作用和功能以及训练方法等,并搭建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

(2)要加强体育运动的本体感觉训练方法的研究。在本体感觉训练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于,很多学校对本体感觉的训练方法一知半解。上文已经提到本体感觉属于神经控制肌肉方面的内容,因此,对训练者进行本体感觉训练离不开肌肉训练,应当做到肌肉训练与本体感觉训练的有机结合。通过大量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运动都是通过人体感觉中神经对肌肉的控制来实现的,因此想要达到最佳的运动模式,就必须建立专项的肌肉训练方法,使神经能够对肌肉的用力方法和用力方向以及用力位置等内容进行协调;

(3)要明确本体感觉与传统肌肉训练的关系。尽管本体感觉对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需要加强对它的练习,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本体感觉毕竟仍然属于运动能力的一个部分,其发展同样需要考虑与其他能力之间的和谐关系,在练习上必须注意与肌肉训练方法的结合。在加强对本体感觉训练的同时,还需要认真权衡本体感觉与肌肉训练的关系,应该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进步。运动中的每一种能力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肌肉能力在拥有良好的本体感觉与神经支配下,对专项成绩的提高将会有重要的影响。敏锐而有效的本体感觉为运动的机体建立了稳定的平台,同时还提高了肢体动作能力与效率,在整体上提升了运动能力平台。因此,本体感觉与传统的肌肉训练是一种互补关系,本体感觉在目标和方法上更强调肢体平衡、协调和控制,而肌肉训练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同样可以有针对应用于本体感觉的练习。

猜你喜欢

本体机体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奶牛瘤胃健康、机体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关系
眼睛是“本体”
邓俊峰作品选
一种基于社会选择的本体聚类与合并机制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专题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