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大课间活动模式实践思考

2019-12-24李艺倩常州市新北区国英小学江苏常州213022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7期
关键词:课间游戏体育

□ 李艺倩(常州市新北区国英小学 江苏 常州 213022)

1、大课间活动概述

大课间活动是在原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它以基本体操或器械操、集体舞、民间体育、素质练习及体育游戏等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自编自练自创中得到全面发展。大课间活动与课间操相比其活动规模大时间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便于统一管理。大课间活动不仅对学生紧张学习起调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有明显的作用是学校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需要是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保证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全国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学生在大课间活动中放松精神,学生也能暂时远离教室中的学习氛围调节疲惫的身心;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加运动项目加深呼吸,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代谢。

2、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模式

2.1、集体活动模式

大课间给学校整体大规模的运动健身操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大集体活动模式虽然在大课间活动中较为少见,但作为大课间活动的重要模式之一简单介绍。大集体活动模式是以班级和年级为小单位,以整个学校为大单位的整体课间活动。以健身操、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为主要形式,主张通过大幅度的增加学生的运动量,使身体器官得到充分休息或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舒展。

2.2、小群体活动模式

以学生团体或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学生组合性体育锻炼。学生能通过这些课间活动促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并且在互相帮助和互相监督的基础上,增加锻炼的积极性,提高锻炼效果。由于小团体或小群体模式充分考虑了体育健身的人数,因此活动项目中可以以集体形式展现团体锻炼成果,也可以分开以小组的形式,各自锻炼,可以在活动期间定时举办团体内小组间比赛,也可以其他小团体之间展开竞赛。

2.3、分散活动模式

由于分散的课间活动模式较为常见,通常是学生自主式,自发完成的。在课间休息时学生自主的参加体育锻炼,自发的选择,学生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放松身心。例如,跳绳、踢毽子、羽毛球、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都适合分散活动模式。

3、小学大课间活动实践策略

3.1、以人为本,主题鲜明

大课间活动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发了以一二年级活动主题为七彩童年、三四年级活动主题为展我风采、五六年级活动主题为我行我秀的百余种游戏活动内容深受学生的喜欢。例如:一二年级的活动内容注重娱乐性和趣味性,以童话游戏、情境游戏为主,并配上童诗童谣、可爱的头饰及场地的布置等,体现生动活泼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在情境游戏蚂蚁运粮、快乐小司机、袋鼠学本领等活动中尽情参与,越玩积极性越高、活动兴趣越浓。三四年级的活动内容以运动技能和自创游戏相结合,体现活动的趣味性和技能性。通过攀爬、趣味实心球、前滚翻、小足球、支撑跳跃等游戏,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跑、跳、投、滚翻及攀爬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感受活动的乐趣。五年级为校区特色项目和自主选项相结合,六年级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展示,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

3.2、大课间活动设置因时制宜,丰富多彩

大课间活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可充分的空间以保障活动效果。在活动设置方面要考虑到天气因素,如果天气晴好,适合户外运动,大课间活动就可在操场上开展广播体操活动,如果受天气影响,无法到户外参加活动就可以选择室内的眼保健操或其他室内活动。因时制宜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设置需要考虑季节因素,各个地区的客观因素按照季节变化,安排符合各个季节的游戏活动,或是偏重于趣味性或偏重于运动体能训练,抑或是综合类游戏活动。此外还要注意大课间活动内容的设置要考虑学校的场地、器材等设施,在充分利用学校的每一块场地、每一个活动器材的情况下,认真规划、巧妙布局,使学校的场地器材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应。

3.3、创建特色,彰显智慧

大课间活动是师生们之间同运动、同快乐、同享受的一种活动,全校师生在个大舞台的活动上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遵循体育特点进行创建有特色的大课间活动,使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的活动既有自主学练又有特长展现,既有激烈竞争又有密切合作,目的是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强活动能力,提高身体素质。

4、大课间活动有待开发的价值

4.1、大课间活动对于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价值

景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们开展的大课间活动,对于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发展能力、记忆力等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特别是随着学生接触的食物逐渐增多,学生的自主性你是逐渐完善,在大课间活动中展现出来的兴趣也提现了学生对于大课间活动的个性化倾向。因此,学校教育要把握好大课间锻炼方式和策略,实现学生运动需求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积极参与大廓间活动,并且在大课间活动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教师要是在大课间活动中作为重要引导,学生转变大课间运动观念,提升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通过最直观的最有效的运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并且通过集体的课间活动,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对学生在运动中实现成长在价值和意义也不容忽视。

4.2、大课间活动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从人的社会性本质角度分析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和课间活动进入角色承担社会化的活动的行为,发现学生在大课间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和集体团队共同锻炼的方式,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一些学生是通过现在班级的职位,被动的承担着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而一些学生是你学生的参与者的身份参加体育运动实践大课间活动中锻炼自己的主动性行为。在这大课间活动中的各种角色,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是作为社会角色,承担着这一角色应有的职责和义务同时也享有相应的权利和地位。在这样的大课间活动中学生能够通过经验的积累提高自己的社会认知,在承担角色的过程中功夫自己的社会意识,并且通过这样的锻炼提升自己的适应性。

4.3、开发大课间活动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学校教育中大课间活动是为了增加学生的体育锻炼,内容丰富学生的课间活动,是学生在学校这一团体中能够相互融合,不仅完成书本知识的学习,而且为身体的锻炼和精神力量的培养。因为大课间活动为学生创造了更好到环境,进一步不提升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课间环境中下教师们积极努力不断开拓创新,寻找更好的锻炼项目,而同时教师也将这种创编大课间活动的权限直接收女学生。在创新活动内容和游戏方法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思想谁先主动的创新创造学习。学生通过自编自练的大课间活动,提升创新意识,增加锻炼的自主性也是大课间活动更有教育和教学价值。

4.4、开发大课间活动对提高社交技能的培养

大量的实验证明,小学生在儿童阶段建立的社会关系是相对稳定和牢固的。因为在学校中学生们人际交往的压力较小,不容易家那边人更容易承认社会,而大课间活动为学生们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是学生个体能够相互了解,并且通过体育游戏或体育活动建立起的个人关系能够更加容易。学生在参加大课间活动过程中满足了运动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心理社交需求。从单纯的个人运动能力的提升到个人身心全面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在大课间活动中,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外科活动中,力求完善,相互协作形成了交往的关系,这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有好的人就交往的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4.5、开发大课间活动对竞争意识的培养

大课间活动大多是以集体协同与对抗的形式,并按一定的规则和要求进行的。在同等条件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呈现两种性质的关系:一是竞争,二是协作。这两种关系在体育活动中都表现得十分突出,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动员自己的整个身心投入到竞争和自我表现中去,确保了竞争的连续性。由于竞争是在与同伴的协作及团结、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这就保证了竞争的真实性,使学生对集体和同伴具有较大的安全感和信赖感。竞争性是大课间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因此,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的过程,既是一个增强体质、发展体育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竞争意识的过程。当然,人的竞争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大课间活动以其自身的特点,在人的竞争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课间游戏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我们的“体育梦”
爆笑游戏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