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蹦床动作中“跑位”技术错误的方法
2019-12-24王丽君长沙市体操学校湖南长沙410200
□ 王丽君(长沙市体操学校 湖南 长沙 410200)
前言:综合分析现阶段体操院校的蹦床教学,可以发现普遍存在“跑位”技术错误。在蹦床教学过程中,“跑位”技术错误一直是教练急需应对的重要课题之一。此外,蹦床动作中的“跑位”技术错误的出现,直接关系到运动员后续高难度动作的完成情况。为了有效控制蹦床动作中的“跑位”技术错误,笔者认为从基本功与基础技术抓起尤为重要,对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详细阐述。
1、强化蹦床基本动作训练
蹦床基本技术是运动员完成整套动作的基础,所谓基本技术,也可以理解相关动作完成的方法。蹦床基本技术不仅可以体现出运动员自身具备的竞技能力,同时在保证蹦床动作呈现效果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青少年而言,这种基本技术尤为重要。出于对蹦床这项项目竞技本质的考虑,其核心应该是运动体能、心理素质以及技术动作等。其中运动体能与心理素质往往需要通过技术动作进行展现。正确的技术动作能够支撑运动员更好地展现蹦床运动的整体素质,同时能全面发挥出运动员的心理能力,这样在日常训练以及以后的竞技过程中,才能获得最佳的成绩。通常蹦床基本技术是由运动项目本身具有代表性的基本动作所构成,也可以理解为该项目运动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动作。只有切实掌握这些基础性的动作,才可以促进运动员专业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综合分析来看,针对蹦床动作中容易出现的“跑位”技术错误问题,也应该从强化学生的基本动作训练这一角度入手。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将蹦床动作训练中的基本动作技术细分为以下四点:(1)横轴翻转类的单周空翻。在蹦床动作中横轴翻转类的单周空翻一般可以分成身前、屈体前和直体前和团身后等几组空翻动作;(2)以纵轴为核心的各类单周的转体动作;(3)前、后1/4周,或者以此为基础的3倍腹或者背弹技术;(4)充分了解并掌握蹦床下的网性,同时根据动作要求和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可以让相关动作更加漂亮的展现出来等。以一周类空翻技术教学为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练需要对学生的能力与教学要求进行综合评估,在确定学生充分掌握正确动作要领的基础上,按照以下训练要求展开。首先,学生在做起跳动作时,需要保证两臂要伸直,而且要夹紧双耳,和最高点相距2/3处时,就可以使用下肢,通过快速的兜、体动作,完成翻腾。其次,学生在完成屈体空翻动作时,应该将自身的身体抱紧,不能有空隙,让头、胸和膝等位置形成一条直线,而且翻转速度要块,到了最高点时,需要将身体展开,然后开始进行转体,此时,双手要夹紧体侧。最后,在下落过程中,学生应该尽量与头部、胸部以及膝等位置形成一条直线,进而触发蹦床。
2、保证起跳技术应用的正确性
在蹦床动作中,起跳动作是基础部分,同时保证起跳技术应用的正确性,也是有效控制蹦床动作中“跑位”技术错误出现的关键性措施。蹦床项目中往往会涉及到多个动作,并且运动员对于蹦床动作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于相关动作技巧的应用情况,均会直接对整套蹦床动作的完整性、连贯性产生影响,直接关系到最终蹦床动作的呈现效果。对于现阶段的青年学生而言,想要更好地掌握蹦床项目中的高难度动作,有效避免诸如“跑位”技术等错误的出现,应该在加深对蹦床项目认识与相关技术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身体特征,在严格遵循相关规范标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正确的起跳是完成蹦床高难度动作的基本前提,并且直接关系到蹦床整套动作的连接效果。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手臂的动作。手臂在蹦床动作中的运动员保持身体平衡的关键,在提高整个起跳高度以及掌控身体方向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在做起跳动作之前,应该将手臂在空中保持伸直状态,同时将两臂紧贴双耳位置,手指尖应该有向上伸的感觉。做动作时,需要将肘关节夹紧,并在身体打开的瞬间,将两臂靠紧大腿两侧,以此来为下一个动作做好起跳准备。教学期间,对于手臂动作的把握中容易出现以下错误,如两臂在空中间距过大,肘关节未夹紧,尤其是在做团身、空翻或者屈体动作时,由于肘关节未夹紧而影响动作效果。对其,其控制方法可以从直臂跳、夹棍跳以及举重物跳三个方面来实现。其中直臂跳的教学,其重点在于正确手臂概念的建立;而夹棍跳教学的重点在于木棍长度的选择(一般与肩部同宽),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用手指夹紧,然后做反复起跳练习;举重物跳教学的核心在于,找到适合重量的杠铃片,指导学生完成举重物跳,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学生肘关节力量。
以垂直跳技术的练习教学为例,蹦床运动员想要完成一些高难度动作,保证起跳动作的正确性尤为重要,而强化对青年学生的垂直跳技术练习,可以在夯实学生蹦床基础技术知识的同时,为后续一些高难度动作的展现奠定基础,在提升蹦床整套动作美感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在具体的训练教学过程中,教练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制定训练计划,一般是从叉腰跳开始练习。这一过程中,针对青少年儿童的练习强度,可以以5-6组/d,100个/组为标准。指导学生练习时,教练需要观察学生的完成情况,保证身体呈直立状态,并且视线方向应该是前下网的边沿,膝盖变直,双手叉腰,同时借助脚腕的力量完成对应的沉网和弹网的训练,而且要求每次落点要控制在网的中心点,而且持续训练的时间要达到1个月。等到学生适应这一阶段训练并且达到对应的训练目标后,教练可以适当加大训练难度,并开始下一阶段的立臂跳训练。立臂跳训练的强度与叉腰跳强度相同,也是以5-6组/d,100个/组为标准。期间需要保证学生在动作中肩部呈拉开状态,同时手臂呈向上直立状态,并紧贴双耳位置,使整个人可以呈现出一条直线的状态。
3、保证梗头和头部向上顶的感觉
在蹦床动作指导教学过程中,保证梗头和头部向上顶的感觉,是有效控制“跑位”技术错误的重要措施。运动过程中,学生头部在空中的位置是决定蹦床整套动作基本方向的核心。比如:如果学生的头部在空中位置移动幅度过大,则容易导致整个身体出现前后跑位问题,并且学生在整个蹦床动作过程中,保证梗头和头部向上顶的感觉,有利于加强对身体的控制。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做动作时急于翻转,在增加翻转速度的情况下,受到低头、抬头或者甩头的影响,进而对空翻高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出现技术错误问题。此外,低头、抬头或者甩头也会造成重心的前后变动,进而造成“跑位”技术错误。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垂直起跳练习这一方面来实现控制,期间教练应该知道学生正确掌握头部的位置。
4、保证屈髋动作的标准性
蹦床动作完成过程中,屈髋动作是否符合标准,也是导致“跑位”技术错误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切实保证屈髋动作本身的标准性,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跑位”技术错误问题的发生率。通常情况下,网上跑位过大和屈髋动作的标准性有着直接的联系,并且对于蹦床整套动作的连贯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以此,正确屈髋动作,应该保证在每个动作打开之后,需要在空中进行下一个动作时,保持充分蹬直髋,并将发力点控制在膝关节、髋关节、头部以及手臂的同一垂直线上。
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屈髋过早导致的身体体位前倾,或者受到中心前稳影响而出现的“跑位”技术错误。具体的控制策略可以从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基础技术训练内容这一方面入手,同时叮嘱学生注意不同动作之间的连贯性,在教学期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陆地开髋时间的辅助练习方式进行。除此之外,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应该注意几下几点问题: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生理特点完成对应的训练任务。由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正处于生长的关键期,其脏、骨骼发育还不够完善,体能也相对较差,所以训练中切忌强度过大,但是可以适当的提升一些训练量。比如:这一时期的训练属于基础阶段,因此需要提升对基础技术训练的重视,让他们可以熟练应用,并构成良好的条件反射效应。
5、正确的膝关节着网姿势
正确掌握膝关节着网姿势,也是蹦床动作“跑位”技术错误控制的关键。在蹦床动作过程中,膝关节着网时应该保证内腿分开与肩同宽。同时双脚着网后,应该保证双膝顺势弯曲,并且借助双膝充分完成蹬伸,摆臂获取膝并紧,脚尖绷直。
这一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包括膝关节弯曲过早,从而造成压网“空”的感觉。此外,还容易出现膝关节乏力过松或者发力不充分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的教学策略,可以从多种形式起跳练习联合的方式来进行,同时可以配合适当的负重起跳练习,以此来强化学生的膝关节力量。体能训练想要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应该保证体能训练计划本身的系统性与计划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身体的训练负荷是一个需要不断适应的过程,身体的各种系统与部分肌肉需要保持循环的逐渐变化,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使其身体能承受高负荷训练,在此基础上想要切实做好基础训练,在不断提高运动员体能的过程中切口突击是不可以的,也避免一蹴而就,必须系统全面的根据计划进行。比如:以科学的理念作为核心指导,并且应该随着蹦床运动的不断发展而进行持续的更新。在训练过程中要采用多样的形式以及科学的手段进行训练,改变单一和枯燥的训练方法。除此之外,综合分析来看,由于蹦床动作中“跑位”技术错误的出现,与诸多因素有关,如心理因素、整套动作节奏把握或者外部的影响等。所以在蹦床动作“跑位”技术错误控制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在强化基础练习的基础上,在学习中不断去进步、去提升。
6、总结
综上所述,结合笔者多年的蹦床运动教学经验,本文针对蹦床动作中出现的“跑位”技术错误问题,从保证起跳技术应用的正确性、保证梗头和头部向上顶的感觉、保证屈髋动作的标准性以及正确的膝关节着网姿势几个方面,对其提出了具体的控制建议。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影响运动学出现技术失误的因素有很多种,只有在充分掌握扎实基本功的同时,强化心理建设,才能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