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体医结合”理念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19-12-24易木寿林日弟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925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23期
关键词:体医结合体医俱乐部

□易木寿 林日弟(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925)

1、研究目的

本论文通过调研民众的健康意识和市场“体医结合”人才供需情况,深入分析“体医结合”的内涵和必要性,为修订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优化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形成以“体医结合”为导向的培养理念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知网等渠道,查阅国内外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相关的研究文献,了解专业定位、课程结构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比市场人才需求,分析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现状,并提出构建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意见和建议。

2.2、访谈法

当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主要集中在健身健美教练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方向。本论文通过针对广东省的健身俱乐部和专业体育学校的教授进行访谈,着重调查了解健身俱乐部的人才需求市场趋向,认真听取专业教授们的分析,在充分访谈调研的基础上,思考优化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措施。

2.3、实地调研法

通过到健身俱乐部、体育专业院校、写字楼等地开展实地调研活动,了解俱乐部健身和康复项目的开展情况、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和写字楼白领的运动健身情况,进行资料收集并整理,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真实有效的材料。

3、结果与分析

3.1、“体医结合”的内涵

“体医结合”是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理念,就是体育与医学的有效结合,主要包括运动健身、养生保健和医疗康复医学等方面的集合,体育和医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国家大力推动全民健身和医疗技术的深度融合,在运动健身的基础上,结合人群疾病防治的医疗康复,既强调提高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进行体育锻炼意识,又引入医疗手段进行运动康复。但是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中,针对“体医结合”理念的人才培养研究仍然不够深入,专业课程主要集中于体育运动的指导,对医疗康复方面的课程很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社会对具有医学素养的体育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3.2、社会群体急需“体医结合”改善健康

“体医结合”是改善大众健康状况的迫切需求,根据调查得知,现在我国成年人肥胖率达12.3%,城市白领人群亚健康达 52%以上。由于缺乏锻炼,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使一些胃口较好的人群,容易出现营养过剩而导致肥胖;而社会竞争的加剧,导致大部分的白领每天沉迷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中,亚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这类社会群体迫切需要专业的运动指导,借助体育运动手段,提高个体的身体机能、心理适应。通过结合医疗康复恢复人体功能,减少亚健康,提高抵抗力,特别是老年人或是慢性病人需要医学康复为支撑,综合体育锻炼更好地减轻病情,更好地实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功能。

3.3、健身俱乐部需要增设运动医疗康复项目

在俱乐部的项目中,运动健身的减肥和塑形的需求是最受欢迎的,已经成为健身俱乐部行业的主要服务项目。出于对美的追求,很多学员对自己的体形态势要求越来越高,希望通过运动健身来塑造体形。大多数出现运动损伤的学员,在损伤时会选择去医院进行治疗并休养,对健身指导的医疗康复完全不知道或者不信任。在俱乐部医疗康复项目中,主要是增强肾脏功能和肌肉骨骼康复,涉及的学员人群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年龄越高的学员,对医疗康复的需求越多。通过对俱乐部的访谈中了解到,俱乐部主推的都是健身健美的项目,对运动医疗康复的项目很少或者基本没有,虽然很多俱乐部对运动医疗康复项目非常认可,发展前景也非常好,但是依然很少或者不开设这些项目。主要原因是市场上健身健美的专业人才比较多,而真正具备专业医疗康复能力的人才很少,而且很多的医疗康复技术只是停留在基础层面,不能满足学员的需求,没有医院的治疗效果好。

3.4、市场上的健身教练缺乏医疗保健和康复知识

目前,市场上运动健身教练主要来源于体育专业学生、退役运动员、健身学员等几个渠道。在这几种教练来源对比中发现,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课程结构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实践经验,在健身健美指导过程中优势并不突出。而且很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考取的证书多是二级或者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缺乏医疗保健和康复的知识。现在大部分学校都强调“安全第一”,老师在体育训练和康复训练指导过程中,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安全性,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对于一些有危险性的教学项目,在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了理论指导的课时而减少了实验实验的课时,学生的实践经验更加缺乏。在提供体育健身服务的过程中,特别是指导老年人或者慢性病人,他们的专业水平、技能和服务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3.5、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体育健身理论的补充

我国基层卫生的重要支撑点是以全科医生为骨干,打造预防、健康教育、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运动健身作为预防、保健和康复的重要手段,在医疗卫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卫生服务系统,医护人员对于体育运动不重视,对体育课程和理论不了解,在进行医疗服务的时候,只能提供一个进行适量运动的建议,却没办法提出具体的科学适量运动的途径和方法。对病人的恢复缺乏科学的体育锻炼理论指导,在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和慢性病治疗等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方面缺少体育锻炼的结合。在现代社会,“体医结合”的理念成为医疗卫生服务内涵发展的重要方向。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市场“体医结合”的人才供不应求。

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发现,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社会民众的健康意识逐渐苏醒,对运动健身、养生保健和医疗康复的需求越来越大,催生了很多健身俱乐部的建立,但是由于运动健身教练主要来源于体育专业学生、退役运动员、健身学员等几个渠道,总体上缺乏专业的医疗保障和康复知识与技能,市场“体医结合”的人才供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需求。

(2)运动健身市场以减肥和塑形为主,运动医疗康复项目少。

现有的健康指导人员受专业知识和康复需求多样化的限制,欠缺专业保健、推拿和康复技术,市场人才供给主要以减肥和塑性为主。在市场上现有的运动健身项目中,减肥和塑形的需求是最多的,是健身俱乐部行业的主要服务项目。虽然很多俱乐部对运动医疗康复项目非常认可,发展前景也非常好,但是依然很少或者不开设这些项目,个别开设了医疗康复项目的健身俱乐部,却主要是以增强肾脏功能和肌肉骨骼康复为主的简单运动康复指导。因此,大众对运动康复训练的了解和接触并不多,大多数出现运动损伤都会选择去医院进行治疗并休养,对健身指导的医疗康复完全不知道或者不信任。

(3)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缺少医疗康复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主要分理论课和技术实践课。理论课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和掌握体育的的相关理论,把握体育锻炼的原理和方法,掌握体医结合、医体渗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实践课主要是通过体育课及课外活动,开展健身运动项目、运动处方、按摩、推拿、运动损伤防治等项目的练习。很多高校该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人体科学、运动项目、体育理论等运动健身类课程为主,医疗康复方面的课程偏少,学生对医疗康复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不够,不能充分体现“体医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高校要结合现代市场需求,深入市场调研,把握时代潮流趋势,优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深入贯彻“体医结合”理念。

4.2、建议

(1)各高校在充分进行市场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高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重视,加大财力和师资力量的投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体医结合”的高水平高技能人才;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传统培养运动健身指导人才的基础上,要主动适应健康产业发展趋势,以”体医结合”理念为指导,改革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医疗康复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3)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紧密结合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遵循“体医结合”理念方针,合理调整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优化专业课程体系,适当增加医疗康复课程。

猜你喜欢

体医结合体医俱乐部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体医结合”背景下健身气功在普通高校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体医结合”导向下对体育专业教学的影响
辽宁省“体医结合”模式下运动对肥胖人群身体形态的影响
“体医结合”与大学生运动风险控制分析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