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技能竞赛培训中“三微教学”的运用探析
2019-12-24周秀红
周秀红
(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学校,上海 201399)
2008年,教育部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上海市也自2009年以来每年下发关于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通知,这充分说明了技能大赛的重要性,职业学校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已成为常规工作之一[1]。
根据以上精神,我校开始了新一轮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积极进行护理技能培训,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护理技能大赛。“三微教学”即微信群、微视频、微日记,在我校护理技能竞赛培训中起到了提升参赛学生护理技能水平的作用。
1 微信群
1.1 选拔方式
每学期举行护理技能操作考核,在9个操作(备用床、麻醉床、更换床单、口腔护理、测量血压、测量体温脉搏呼吸、青霉素皮试、肌内注射、静脉输液)中随机抽取3个,各班取总分排名前十的学生进入期末操作竞赛。这10名学生建立一个微信群,群主为指导教师。因为指导教师不一定是任课教师,所以建立微信群能让教师与学生交换信息,互相了解,迅速熟悉起来。
1.2 情感支持
1.2.1 朋辈互助 技能竞赛对参赛学生在技能、体能、心理、礼仪等方面都提出很高的要求,而且越临近大赛,学生的心理压力越大,会出现紧张、焦虑、烦躁、失眠等现象。微信群是一个以相同的目的聚集在一起的群体,所以个人在群里的倾诉容易引起共鸣,获得大家的理解与安慰。参赛学生一句“我好疲惫”,会换来“加油,我们一起练”的鼓励。微信群中的交流、沟通,可以舒缓情绪,减轻压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学生之间是竞争对手,相互交流能起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1.2.2 师生互助 微信群有助于指导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便于及时处理学生遇到的难题。比如一位参加市级技能竞赛的学生在群里说“早上想早点起床去练习,可是吵醒了室友,挺不好意思的”。事情虽小,却引起了教师的注意,经过教师的协调,将参赛的几位学生安排在同一寝室,既方便这些学生一起学习理论知识、讨论操作技术,又不影响其他人,可谓一举两得。教师虽以指导学生护理技能为主,但在长期的师生相处中帮助学生,使学生信任教师,可增加对参赛学生的管理经验,有助于今后的指导工作。
1.3 技术支持
比赛给出的流程是框架性、原则性的,只要符合原则,学生可以在比赛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也是大赛的初衷,促进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思考、讨论,形成做中学的良好风气。因此许多动作需要思考、设计,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初步形成到最终确定[2]。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学生平时有上课任务,只能在课余时间进行培训,所以当天无法讨论出结果的问题就有待在培训结束后回去思考,微信群就是一个很好的课后沟通工具。不同班级的学生,在课后休息时利用微信群讨论,教师也介入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之后再练习,再讨论,能在全校范围内掀起技能训练热潮。
微信群还有个好处,就是将操作用物的摆放位置拍照固定下来。用物摆放合理,能有效节约操作时间,避免用物污染。而竞赛需同时准备多项操作的用物,学生容易顾此失彼,所以将操作用物按使用顺序及原则摆放好之后,拍照固定,便于学生模仿练习,一旦有更好的方法就及时拍照上传讨论,学习效率较高。而被采纳意见和建议的学生往往会提高自信,增强成就感,更愿开动脑筋进一步思考。
2 微视频
2.1 往年做法
以往我们将每次校内外竞赛的过程录制下来,组织学生观摩,找出差距,分析对错,吸取经验,指引今后练习的方向[3]。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便于厘清整个操作的思绪,比较操作前后不一致、矛盾的地方;缺点是视频的时间较长,一般为20~30分钟,光注重整体连贯性而忽视细节等。
2.2 改良做法
长视频与微视频结合,长视频于训练外观看,微视频于训练时观看。微视频每次只录制约1~5分钟,当场回放并指出问题。比如教师将排气作为静脉输液的难点精心讲解、示教—参赛学生练习—录制学生操作微视频并观看—参赛学生再练习—再次录制微视频并观看—分析、指导、评价,学生能通过观看微视频不断改进。同时将所有参赛学生排气的微视频做比较,在时间上,从半分钟到一分钟不等,超时的学生是因为排除小气泡占用了时间;在仪容仪表上,有的学生学出现皱眉、摇头等不自信的动作;在动作上,有的学生将头皮针贴近弯盘,导致针头污染。微视频能发现许多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后才精心练习后一个动作。如果录制一段20分钟的长视频,这些小问题可能得不到及时纠正。
通过微视频,还能发现学生在不断进步。比如刚开始鼻饲时,学生看一眼患者就说“鼻中隔无偏曲,无鼻息肉”,说明在模型上训练,学生有不真实感,并没有真正去关心患者。通过微视频镜头的播放,学生发现这个问题,把模型当成有血有肉的真人去核对、解释、评估,一举一动体现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
通过微视频对每个操作环节进行研究,将动作要领、沟通技巧、人文关怀细细揣摩,使选手不断提高,同时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优点提出表扬[4]。将微视频保存起来,将来还可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料。
3 微日记
大赛的操作程序及评分标准一般是表格式,每一行从左至右一般为项目、操作流程、技术要求、分值。将表格进行改进,增加“微日记”一栏。此栏学生可以记录操作中遇到的问题,随练随记,经常整理,教师检查学生记录的情况,进行批改,将共性的问题集中讲评,个别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微日记里记录的内容,一般有技术类问题和情感类问题。
3.1 技术类问题
学生对评分标准的理解有差异,对有疑问的步骤可以在微日记中做标记,第二天集中讨论,统一规范动作与流程。
例如静脉输液时,未旋紧头皮针与输液皮条的连接处会造成头皮针脱落污染,所以学生在准备用物时要多备一至两副头皮针,在用物准备的微日记一栏里记下“另备1副头皮针”,能有效提高准备用物的效率。
微日记使学生对操作流程的思考变得深刻。例如输液结束后拔除头皮针时,叮嘱患者按压到不出血为止,没有交代清楚按压的手法、力度,患者自己也很难判断针眼是否已经止血。于是提出“按压5分钟”—“沿着血管方向按压5分钟”—“沿着血管方向竖着按压5分钟,不要揉”,“竖着”发重音,对患者进行精确指导。学生把这些记录在微日记上并一次次修正,体现出他们充分站在患者的角度上保护静脉,减轻痛苦。微日记除了记录自己的感悟,还可以记录教师、领导和专家指导时的点评[5]。
3.2 情感类问题
练习心肺复苏时,有的学生无法将按压频率控制在100~120次/分,他在微日记里写下大大的“控制好节奏”。指导教师回复“你一定能行!”积极鼓励学生,提高战胜困难的信心。对一些参赛的目的性比较单一的学生,比如为了获奖、为完成积极报名的指标而参赛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枯燥和高强度的练习后,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6],这些想法流露在微日记上,教师第一时间关心、回复、鼓励,协助学生解决困难,使学生有信心继续练习。微日记以自愿为原则,主动记录、写下收获、适时整理,可以促进学生思考、提问、反思、感悟和自学。
4 结语
“三微教学”促使学校将比赛训练与创新教育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使教师的辅导更加规范。经过“三微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操作能力,学生个人频频在各级各类赛事中获奖,2017年学校更获得了“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护理项目团体第一”的成绩。但“三微教学”也存在不足,比如微信群的使用,如果不加以管控,可能会变成聊天工具;微视频在班级中广泛推行存在难度;微日记采取自愿原则,没有练习欲望的学生,不会真正运用好这项工具。教师应研究如何将“三微教学”的应用扩大化,不仅在赛事训练中使用,也要应用于日常教学中,使每位学生受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更多的实用型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