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体育兴趣化背景下青年教师的培养路径研究

2019-12-24孙翔上外黄浦外国语小学上海200011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模式体育

□ 孙翔(上外·黄浦外国语小学 上海 200011)

1、前言

教师教育贯穿于一个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上海市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头羊,对教师教育工作尤为关注。特别是近年来,上海学校体育领域改革进行中,提出的“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大学体育多样化”的改革思路。这种改革思路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对教师教育的范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培养符合改革思路的青年教师,为改革培养储备人才是体育教育界人士面临的问题。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等对“小学体育兴趣化”背景下青年教师的培养路径进行分析,为上海市教师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利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工具对小学体育兴趣化相关的议题进行检索,并下载进行阅读。对上海市宝山区、杨浦区、静安区以及崇明县等地的11所小学进行实地考察,并于体育教研组负责人和主要任课教师进行一对一的面谈。进一步了解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的开展情况,并以问题为导向,了解在体育兴趣化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3、小学兴趣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兴趣化”的认识不到位

在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的过程中发现,部分专任教师特别是新教师、青年教师对“兴趣化”的概念和理论基础认识不充分。“小学体育兴趣化”是指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体育教学内容融入所创设的游戏中,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趣味性、多样性和活动性,达到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最终使学生身心得以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思想。小学体育兴趣化是中学体育多样化和高中体育专项化的基础。其特点在于教学手段和方法策略的创新,这需要教师对教材和学生情况有更为充分的了解认识。但常规的教学模式很难提升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这种情况。因此,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成为必要。这就要求在新教师的培训当中,对“小学体育兴趣化”的内涵和外延有充分的认识。

3.2、课程模式陈旧

回溯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从西汉到清朝末年,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一般学校的教育内容,以儒家的“五经”、“四书”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是重文轻武。直到清朝末年,学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开办近代新式学校,才开始有了体操的教育内容。因此在整个封建社会中,由于受重文轻武思潮的影响,学校体育始终未能取得在学校教育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学科地位低,教师的地位自然不会受到重视。辛亥革命前后,唐突学习日本国的体育学制造成体育教师形象在公众的印象极差。当时的日本国体育学制受到日本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课的内容是千篇一律的兵式体操,呆板枯燥且不符合儿童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当时体育教员缺乏,许多教员是退役士兵充当,专业业务能力极其低下,教风极差。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27年《壬戌学制》颁布。这段时期体育教师的教态教风极差,给公众留下了很差的映像。现阶段“分数导向”、“高考导向”致使中小学体育学科成为“鸡肋学科”、“柔性学科”。现阶段“唯高考论”导致其他与高考无关的学科纷纷需要为高考“让路”,从学生本身,到学生家长,在到学校领导,在“升学率”、“上好大学”的引导下,体育成为可有可无,体育课都可有可无了,体育老师就更不用说了。

长期以来,这种以前苏联兵式体操为模式的教学常规一直延续至今,如何打破这种常规,创新新的教学模式成为现阶段的课题。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的专业培训。在深入一线的调查中发现,多数学校现有的体育课程依然是常规的苏式常规,只是将所谓兴趣化的一些教学手段进行强硬的嫁接,没有突破这种常规的教学模式,出现了与之前体育课相比“换汤不换药”的体育课。

3.3、评价体系单一、教材陈旧

调研中发现,在小学体育的教材中依然是以跑、跳、投等项目为主的运动项目。主要目的还是以增强体质为主。但从目前国际上的前沿观点来看,这种教材的选取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可能存在诸多的疑问点。早在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就强调需要加强全民体力活动,增加身体活动量。但如今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学生群体缺乏身体活动依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家长和学校过度的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学业成绩而忽视身体活动,进而造成了“小胖墩”和“小豆芽”的现象的存在。从社会生态学的观点看出,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受到各方面的共同影响。而在儿童青少年的早期,则应该通过提升其基本运动技能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FMS)水平来提升其身体活动量。基本运动技能被定义为人体非自然发生的基础运动学习模式 (Basic Learnt Movement Patterns),它是复杂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和竞技运动(Sport Activity)的基础。包括三个下位范畴;(1)位移(Locomo tion)技能:具体动作形式如身体运动走、跑、跳、滑步等;(2)物体控制(Object Control)技能,如抓、抛、踢、接、击打等;(3)稳定性(Stability)技能,如旋转、转身、弯腰等。当前在一线教学中的专任教师还没有意识到FMS的重要性,因此在教材的选取和评价体系的构建上还是以常规的课程体系为主,这也是当前兴趣化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问题。

4、兴趣化背景下青年教师培养路径分析

4.1、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注重教师培养,新聘教师培训结束要准备公开课,通过教学督导组的审核后方可上课;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实行一对一的辅导、开展“体育学院名师讲坛”,将骨干教师在兴趣化实施中的心得体会交流分享。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以老带新,组织教学观摩、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达标课堂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业务水平提升。成立校级层面的教学督导组,督导组成员要每学期完成规定数量的青年教师听评课任务,确保每学期每位青年教师被听评课两次以上;开展老、中、青教师教学座谈会,针对青年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改进,督促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4.2、注重学科定位,以学科定位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业务能力

正如王登峰司长在《体育科学》杂志刊文所讲“在绝大多数的人心目中,一讲到体育,那就是运动员的事,一讲到老百姓就是玩。知识和技能是学校体育必须要教的。只有把这个明确下来,才不会再出现这个学校里本来两个语文老师就够了,学校要请四个,本来要请两个体育老师,学校只请了一个,甚至一个都不请,让那个语文老师带着孩子跑跑步也是上体育课了。用不到那么多体育老师,体育老师干嘛要专职的?谁不会喊个一二一啊。”这种极为片面的认知严重影响了学科地位,进而影响到教师地位。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和体育学科建设都是体育教育的重中之重。面对体育教学的改革形势,学校和教师群体应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探索与研究,多角度地领会现代体育教学的内涵。从学校层面而言,需要结合学校个体的实际情况,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两项以上的运动技术”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抓好两个“为主”即以技能与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五个“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兴趣与课程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成了“重在课堂教学、辅以群体竞赛、渗以体育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从教师层面而言,青年教师要时刻不忘继续学习兴趣化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学习国外相关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4.3、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策略与方法

当前,国际上有很多出名的教学课程模式,如美国的SPEM课程,即“科学、体育教育与我课程”(Science,PE&Me),唐炎等人将SPEM课程进行了本土化,并在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进行了相关的教学实验,其结果证明该课程的实施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的促进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该团队还呼吁,改革现有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势在必行。从当前我国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可以看出,相关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应接不暇,对学校体育顶层设计的文件较多,但这些文件多是提要求,把方向。对于落实的具体层面的课程设置、课时计划等课程常规缺一直没有给出具体的改革方案,这也是当前需要迫切改革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重要原因。因此,创新教学模式一方面在于教师个人对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的追求,一方面则在于课程的制定者需要以身作则,将教学改革彻底、有序、完整的进行。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教学模式体育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用人文关怀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的“体育梦”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从课堂中来 到课堂中去——青年教师听(看)课技能锤炼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