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培育的影响因素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9-12-24唐娟莉倪永良郑丽娟张云燕

科学与管理 2019年6期
关键词:科教城市化动态

唐娟莉,倪永良,郑丽娟,张云燕

(1.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5;2.聊城大学商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0 引言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竞争已成为各国综合实力角逐的主流[1],是国家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也是企业在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中制胜的关键[2]。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在经历了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现已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时期,有专家指出,中国已离“拉美陷阱”(也称“中等收入陷阱”)不远,加之,我国在国际上的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为了推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防止我国经济发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寻找新动能和转型传统动能[3-4],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战略,以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推动经济模式的转变,即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发展壮大新动能”列为供给侧改革的第一要务,培育经济新动能,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核心作用,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那么,如何培育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就成为了关键问题,影响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培育的因素成为了另一个核心问题。

纵观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培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学者研究认为创新系统的主体有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和中介机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主要由这些创新主体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5],其中企业的创新活动主要通过创新合作、R&D活动、专利、人力资本、企业规模等途径实现[6]。动态能力是为了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创新新产品和新流程能力的集合[7],创新动态能力可以被分解为感知能力、攫取能力和转化能力三个维度[8],而徐宁等[9]研究认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由投入、产出和转化能力三个维度构成。在技术跨越的不同阶段,技术创新能力与其战略间呈多段动态平衡演化关系[10]。另一方面,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11-13],即地理区位是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此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FDI水平、科教支出水平等都可能对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培育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鲜有研究从实证角度来分析城市化、FDI、科教支出等因素对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培育的影响。

鉴于此,为了更好地培育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并准确识别其影响因素,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如何测度?

(2)影响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3)这些因素对不同地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主要从区域技术创新产出角度来衡量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并从经济发展水平、R&D经费投入、对外开放水平、城市化水平、科教事业政策等方面综合考察其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影响程度及其区域差异。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关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界定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对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界定尚未取得一致性结论。徐宁等[9]依据动态能力理论,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进行了界定,是“企业以价值创造为目的,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以一定持续性的创新投入为基础,带来相应的技术创新产出,并实现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本文根据研究的目的,主要从技术创新产出角度出发,构建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相关研究表明,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创新能力水平[14]。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不仅与其研发投入直接相关,也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政府政策、城市化水平等密切相关。

1.1 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需要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支撑[15]。经济发达地区相较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其财政实力相对比较雄厚,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可以为企业提供较好的技术创新条件和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有利于企业进行独立的研发活动,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水平的提升[16]。于是,我国企业创新活动呈现出了逐渐向发达地区集聚的趋势,一方面,可能会由于其他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而形成的辐射带动作用而获益;另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在创新知识、信息方面具有优势,这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所必须的。此外,经济发达地区可以为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培育提供重要的基础性创新资源,如技术溢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等[15]。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1: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产生正效应。

1.2 R&D经费投入和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

对于创新型国家而言,国际上公认的标准是,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达到70%,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2%。研发投入作为技术创新活动的输入,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技术创新活动重视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大量研究表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渗透并贯穿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新资源投入力度的加大,R&D经费支出由2000年的896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175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9.1%;R&D人员投入由92.2万人年增加到404万人年,年均增长率为9.1%;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0.89%上升到2017年的2.12%。可见,我国R&D经费支出的持续性增长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促进了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朱平芳和徐伟民[17]研究认为,R&D活动是企业形成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R&D经费投入显著地提升了企业的TICs水平[18]。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2:R&D经费投入和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1.3 对外开放水平和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

已有研究表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有赖于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14]。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有利于使科学管理方法和人才有机会作用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改善;另一方面,促使我国企业与跨国企业之间展开激烈竞争,凸显价值链水平方向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跨国企业之间加强合作,也可以实现技术创新投入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推动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是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培育的重要手段。然而,HU&Jefferson[19]的研究结论却与此相反,研究得出,FDI对东道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挤出效应”,会抑制东道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3a:对外开放水平与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H3b:对外开放水平与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

1.4 城市化水平和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

城市化通过其外部性,能够吸引创新投入,集聚各类人才和信息,为一个区域的技术创新供给能力提供必要条件,也会通过消费多样化偏好为区域技术创新提供需求导向。同时,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会形成产业集聚和工业集聚,而产业集聚和工业集聚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知识溢出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的产生,进而促进创新的产生。城市化不仅有利于创新的产生,还有利于创新的扩散,其主要是通过空间经济结构的集聚实现的[20]。主要是因为城市化可以为创新提供更加细致的专业化分工、多样化优势及信息优势[21],也可以为创新带来人力资本的集聚,使教育资源及政府的科教支出不断向城市集中。因此,城市化能够促进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鲁元平等[20]研究认为,促进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是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人力资本的集聚、科教支出的增加和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4:城市化水平有利于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提升。

1.5 科教事业政策和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

为了促进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的提升,地方政府应给企业提供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平台,同时,企业也应利用好从政府所获取的稀缺资源和便利条件[22]。研究表明,高校和研究机构集聚的地区可以将研发和企业资源进行很好的整合[23]。高校是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要素,而企业是将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的重要渠道,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将知识从外部转移到内部并进行价值创造[24]。企业获取先进知识与技术的质量、速度和机会主要是受到科教事业发展水平的影响,而科教事业的发展又受到地方政府财政支持的影响,因此,科教事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拨款来推动,进而通过科教事业的发展来培育区域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5:科教事业政策间接促进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提升。

2 研究设计

2.1 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

(1)因变量。已有研究成果中,较多选用专利申请数量作为技术创新衡量指标[18,20,25]。为了衡量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主要从技术创新产出角度出发,选择国外三大主要检索工具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专利申请量、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市场成交额四个指标(主要用于反映区域技术创新活动的直接创新成果及其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将这四个指标进行综合,获得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衡量指标。

(2)自变量。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及其本文前述的假设,选择经济发展水平、R&D经费投入、对外开放水平、城市化水平、科教事业政策五个变量。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选择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R&D经费投入采用R&D经费内部支出表示;对外开放水平采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城市化水平采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科教事业政策采用地方财政科学技术和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表示。同时,在建立模型时,为了消除异方差等问题,对于人均GDP和R&D经费内部支出两个变量取自然对数。

(3)控制变量。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引入人力资本、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互联网接入数等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其中,人力资本变量是通过采用因子分析法,将R&D人员全时当量和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两个指标进行综合得到;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采用第一产业增加值占产业增加值比重表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采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产业增加值比重表示;互联网接入数采用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表示。同时,在建立模型时,为了消除异方差等问题,对互联网接入数取自然对数计算。各变量定义的具体情况见表1。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2016),由于2016年和2017年国外三大主要检索工具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和外商直接投资额等重要指标数据的缺失,所以将研究时间跨度设为2011—2015年。本文选择了2011—2015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并将31个省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地区①。其中,2011—2015年西藏的技术市场成交额(亿元)由全国量扣除其余30个省份的量之后的剩余来表示。

表1 变量定义及测算方式

2.2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1)采用因子分析法,将用于衡量技术创新的国外三大主要检索工具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专利申请量、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市场成交额四个指标中的信息进行浓缩,运用主成分分析、方差最大化旋转等方法,综合成一个综合因子,用于衡量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同时,运用此方法将R&D人员全时当量和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两个指标进行综合得到人力资本变量。

(2)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培育的影响因素。相较于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面板数据可以克服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较易产生的序列自相关性和异方差问题,也可以减少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提升估计的有效性[9]。本文构建的面板数据分析模型如下:

模型中,α0为截距项,αi(i=1,2,…,9)为待估参数,i代表横截面个体即31个省份,t代表年份,εit代表随机误差项,假设εit服从正态分布,且与自变量不相关,如果COV(εit,Agdp)≠ 0、COV(εit,FDI)≠ 0、COV(εit,Urban)≠0等,则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内生性问题,反之亦然[18]。

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在我国31个省份中,2011—2015年,不管是专利申请量,还是国外三大主要检索工具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市场成交额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2015年的专利申请量、国外三大主要检索工具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市场成交额分别是2011年的1.77倍、1.67倍、1.5倍、2.06倍,这表明,我国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且提升速度较快。2011—2015年,31个省份中北京市的技术创新能力均居于首位(3.66936、3.71983、2.03417、2.05206、2.00694),处于全国之尾的分别是宁夏(-0.86244)、青海(-0.88051)、青海(-0.59248)、青海(-0.60813)、海南(-0.613)。这说明,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差异显著。此外,31个省份中,平均人均GDP约为46810.19元,R&D经费内部支出约为353.731亿元,外商直接投资额约为2.114亿元,城市化水平约为54.45%,地方财政科学技术和教育支出约为18.585亿元,R&D人员当量约为13.215万人,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约为2474.31人,第一产业增加值约为1769.89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约为8851.716亿元,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约为628.415万户。表2是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2 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因子分析

对从创新产出角度出发的衡量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国外三大主要检索工具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专利申请量、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市场成交额四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由表3可知,KMO值为0.547,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值为460.996,且相应概率p=0.000,这说明所选取的四个指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按照主成分法提取了两个主因子(F1、F2),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1.994%(见表4)。

表3 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

表4 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

表5提供了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由表5可知,主因子F1主要由国外三大主要检索工具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和专利申请量两个指标构成,主要反映了区域技术创新活动的直接创新成果,因此,将主因子F1概括为技术创新成果综合因子(TIA);主因子F2主要由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技术市场成交额两个指标构成,主要反映了区域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体现了市场对创新成果的接受能力,因此,将主因子F2概括为技术创新转化能力综合因子(TITA)。每个因子的计算方式如下:

表5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由技术创新成果和技术创新转化能力共同构成,采用计算因子线性加权的方法(以两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综合评价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计算方式如下: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从创新产出角度出发的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由技术创新成果和技术创新转化能力两个维度构成。

3.3 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本文运用stata软件对所构建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首先,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发现全国和中部地区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东部地区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西部地区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从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四个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看,F值或Wald值均较高,相对应的P值均小于0.0004,说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为理想。

由表6可知,从全国的情况来看,R&D经费投入、城市化水平在1%的水平上对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外开放水平在10%的水平上与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呈正相关关系,表明R&D经费投入、对外开放水平、城市化水平对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培育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城市化水平的作用最为突出,假设H2、H3a、H4得到验证。城市化水平的系数为0.0864,表明城市化水平显著地促进了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提高。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城市会集中更多的教育资源与政府的科教支出,同时,通过其外部性,为区域技术创新提供所需的资金、人才、信息等,形成产业集聚和工业集聚,进而产生人力资本的集聚及其促使科教资源与支出水平的提高,最终促进了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R&D经费投入的系数为0.0642,表明R&D经费投入对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培育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R&D经费投入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前提基础和持续动力,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该结论与李苗苗等[18]的研究结论一致,通过探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16个上市企业的R&D经费和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表明R&D经费投入显著地提升了企业的TICS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的系数为0.0618,表明对外开放水平越高的地区其技术创新能力水平更高。这一研究结论与冼国明和严兵[26]的研究结论一致,研究认为,FDI对专利申请数量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而与HU&Jefferson[19]的研究结论却是相反的,他们认为,FDI会抑制东道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的提升,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我国企业与跨国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调整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凸显价值链水平方向的效果;另一方面,对外开放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广聚资本,集结信息,对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培育具有“挤入效应”。此外,要注意在吸引外资时,要因地制宜,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和技术状态选择性地吸引外资;同时注重区域自主研发能力与外资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的有效运行。经济发展水平的系数为0.0579,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并没有显著地促进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培育,故检验结果不支持假设H1。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虽然经济实力相对比较雄厚,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可以提供较好的技术创新条件和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但是在我国特定历史经济条件下,技术水平受到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环境制度等制约,加之我国区域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较大,导致经济发达地区的技术与知识溢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等不明显,致使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培育的影响并不显著。科教事业政策的系数为负,且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表明科教事业政策抑制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故假设H5未得到验证。区域科教事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拨款来推动的,进而通过科教事业的发展来培育与推进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及提升。然而我国科教事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且科教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也就是说,科教事业发展的溢出效应具有滞后性,即政府的“政策红利效应”并不显著。

从东、中、西部三大地区来看,各因素对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培育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系数分别为-3.3721、0.7032、0.5640,说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其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培育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是多数外资企业的集聚地,具有信息来源广泛、资本实力雄厚、高端人才齐聚、稀缺资源涌入等优势,但这会导致内资型企业市场份额的下降,技术溢出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不明显,最终造成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整体水平的下降,即存在“挤出效应”;西部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也不具有东部地区在信息、资本、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但西部地区充分利用了区域内既有的资源,加之西部地区外资企业相对较少,内资型企业市场份额相对较高,技术溢出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较为明显,促进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即具有“挤入效应”。R&D经费投入对东部地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培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对西部地区起到了阻碍作用,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财政实力雄厚,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持续的经费投入;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实力较弱,不能为技术创新提供持续足够的经费投入。对外开放水平对东、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培育的影响均不显著,说明FDI在我国区域内发挥的效果不明显,FDI在区域内对技术、知识的溢出效应不显著。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系数分别为0.2197、0.0154、-0.0305,说明城市化发展对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培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的资金、人才等,形成了人力资本的集聚和创新资金的集聚,进而促进了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西部地区受地理位置、资源、政府财政等限制,教育资源比较短缺,教育资源流失较为严重,政府的科教支出不足,不能为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培育提供必要的创新基础和动力,抑制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教事业政策在东部地区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并且符号为正,在西部地区也通过5%显著性水平的检验,但符号为负,说明科教事业政策对东部地区产生了正效应,而对西部地区产生了负效应。东部地区财政实力雄厚,地方政府对科教事业发展的财政拨款较多,科教事业发展的溢出效应较为明显,即政府的“政策红利效应”显著;而西部地区财政实力薄弱,也就限制了地方政府对科教事业发展的财政拨款,加之科教资源的短缺,西部地区科教事业的发展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发挥其效应。

表6 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影响因素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

对于控制变量而言,人力资本在全国及东、中部地区产生了负向影响,其中全国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而在西部地区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西部地区R&D人员和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数量较少,对本地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培育产生了“挤入效应”,而东、中部地区由于其优势,吸引了大量的R&D人员和本科以上学历人员,造成机构冗余,对本地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培育产生了“挤出效应”,因此,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引进技术创新人才。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在全国的系数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而对东、西部地区具有统计上的负向影响,对中部地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农业在我国的基础性地位,并不能有效地培育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在全国的系数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说明第三产业在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培育上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互联网接入数在全国的系数具有统计显著性,说明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培育。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全国31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培育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R&D经费投入、对外开放水平、城市化水平对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培育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城市化水平的作用最为突出。(2)经济发展水平并没有显著地促进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提升。(3)科教事业政策抑制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即政府的“政策红利效应”并不显著。(4)各因素对东、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培育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具体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在东部地区存在“挤出效应”,而在西部地区具有“挤入效应”;R&D经费投入、城市化水平和科教事业政策对东部地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培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对西部地区起到了抑制作用;对外开放水平对东、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培育的影响均不显著。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有以下几点启示:

(1)城市化水平与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培育之间关系的协调,事关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实施。研究表明,城市化通过其外部性,为区域技术创新提供所需的资金、人才、信息等,形成产业集聚和工业集聚,产生人力资本的集聚及其促使科教资源与支出水平的提高,于是城市化水平对区域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培育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开发,同时要注意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协同创新,以实现我国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2)R&D经费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基础和动力,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需合理安排各地区的R&D经费投入,但不能完全依赖于政府,要不断提升本地区的创新能力。

(3)各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和技术状态选择性地吸引外资,充分发挥FDI的技术和知识溢出效应,形成区域自主研发能力与外资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4)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的差异,因此,各地区在产业发展、吸引外资等方面,需因地制宜,合理选择,促进我国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注释:

①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份.

猜你喜欢

科教城市化动态
国内动态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动态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