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兴起 一梦千年
2019-12-24赵铭思
|文·赵铭思
伴随着复兴传统文化的热潮,汉服热愈发升温,穿汉服逐渐在年轻人中形成一股风潮,汉服这个小众爱好开始衍生出了一个大产业。
《左传》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服饰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积淀千年的美学内涵。
汉服飘逸华美,自然圆润,灵动大度,符合东方人与生俱来的体形和审美观。在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汉服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是民族归属感和文明标志的符号。
近年来,伴随着复兴传统文化的热潮,汉服热也愈发升温。而在《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古装影视剧占据热播榜,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的热播后,又经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 站等互联网平台的助推,加上服装展览、文化展会、社团活动为汉服传承提供舞台,现在穿汉服逐渐在年轻人中形成一股风潮,汉服这个小众爱好开始衍生出了一个大产业。
汉服兴起新热潮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这是唐代诗人李贺在《秦宫诗》里为我们描述的汉服身影。
近年来,随着汉服文化的复兴,汉服经济也开始了快速增长。年轻人敢想敢买,对特色化、个性化商品需求强烈,成为汉服消费的主力军。汉服的包容性很强,可以与书法、茶道、古琴等结合,加上微博、微信、抖音的“裂变式”传播,汉服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喜爱。
汉服资讯的《2018 汉服产业报告》显示:2015年汉服消费人群接近 50 万;2017年近120 万;截至2018年12月30日,已超过200 万;2018年,整个汉服产业规模达到了10.87亿元。数据显示,购买汉服消费者的平均年龄 20 岁出头,但 18 岁以下各年龄段的比例在增加,特别是 16 ~18 岁年龄段的比例增加最大。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汉服爱好者也有了新的聚集地和传播阵地。截至目前,抖音上汉服话题视频数量达到67 万个,累计播放量突破180 亿次。
在汉服大热的浪潮下,汉服也从文化符号变成了商业红利,汉服商家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汉服文化委员会会长汪家文表示,2017年全球汉服文化社团为1300 多家,到2019年已经增长到超2000 家。另外2018年汉服资讯的问卷调查显示,2018年汉服商家超过800 家,同比增长24%。
随着汉服文化兴起,一些提供私人定制的高端汉服品牌更是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根据央视财经新闻报道,高端汉服的单价已经达到了五六千元一件,某品牌的预约单工期甚至排到了2021年年中。
嗅觉敏锐的资本也快速嗅到了汉服产业的前景。2017年,旗下拥有汉服元素品牌织羽集的武汉载艺星辉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获得2000 万元天使轮融资;2019年,北京与杭州两家新晋汉服品牌也相继获得数百万元的融资;同年9月,传统服饰品牌森马也宣布开辟汉服品类,推出4 款童装汉服。
汉服资讯发布的2018 汉服同袍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汉服爱好者的汉服拥有率和拥有度在不断提高。汉服爱好者中,汉服拥有率为零的爱好者为10.11%;拥有5 至10 套的为21.71%;2 至4 套汉服者为42.81%。汉服爱好者大多秉承复兴华夏文化的初衷,具有极强的文化认同感,从而产生高于其他圈层的用户黏性,因此即使是按平均每人每年拥有4 套汉服来计算,整个汉服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被释放。
天猫发布的《2018 汉服消费人群报告》也指出, 2018年购买汉服的人数同比增长 92%。尽管汉服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据阿里巴巴电商平台数据统计,2018年度汉服销售额在全年服饰总营业额中仅占比1%。在如此庞大的国风爱好人群面前,我国的古风汉服市场才刚刚开始兴起,背后的可挖掘空间还非常巨大,蕴藏了千亿级市场体量。
诠释文化自信
汉服不仅是衣服,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民族文化,是文化复兴的一部分。
除了经济效益,汉服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背后更多的是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体现了中国青年一代文化自信的增强。
北京智信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曹保印表示,汉服热升温和近些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的提倡、宣传,逐步深入人心有着极大的关系。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大的文化背景,大家才真切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骄傲,进而感受到了汉服之美。服装是穿在人身上的文化外在表现,所以当我们的文化兴起时,人们自然会对自己的文化充满骄傲,并且会通过服饰这样外在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应该是近年来汉服文化兴起的重要背景。
刘千湜是中国矿业大学的一名学生,同时也是该校浮笙汉服社的前任社长。到现在为止,她已经购买了20多套汉服。“我是在大一入学不久的社团招新中了解到汉服文化的,路过汉服社的摊位,看到几位学姐穿着精美的汉服,瞬间就被她们穿的各种华丽汉服俘获了,于是便加入了汉服社。我希望未来某一天,每个人都可以轻松自在地穿着汉服走上街头,不会因为身上的衣服觉得羞涩,更不会有人对汉服报以奇怪的眼光,希望大家都来弘扬传统文化。”刘千湜说。
“我去韩国景福宫和日本京都旅游的时候,看到他们都有非常专业的传统服饰租赁店铺,当时就想我们中国的汉服很美,为什么不能在北京也开一家租赁汉服的店铺呢?其实,让大家都能正确认识汉服是所有汉文化爱好者共同的心愿,毕竟汉服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汉服文化能被更多人关注和认可,每个人都不仅能拥有一套自己喜欢的汉服,更能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北京市丰台区一家汉服体验馆的老板李纳说。
“我出国旅行一般会穿着汉服,也会受到当地人的喜爱,不少外国人会说‘好漂亮’,也遇到过不少外国人向我询问怎样来购买汉服,我觉得未来除了国内的汉服市场还有很大空间,甚至在国际上也会有一定的吸引力。”汉服爱好者青青说。
26 岁的杨可轩,是位于成都的一家汉服体验店的店长,穿着汉服的她颇有些金庸笔下女侠的风范。“开店的初衷就是推广自己热爱的汉服,传承中华文化,彰显文化自信。”从开店前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到现在每天早晨都能从衣柜中挑一件喜欢的汉服出门工作,杨可轩觉得汉服已经融入了她的生活。“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因为喜欢汉服,而愿意去了解、去传承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随着中国国力日趋强盛,更多的传统文化优秀资源被发掘与重现,增添了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汉服文化的兴起实际上是中华传统文化兴起的一个侧面,年轻人通过对汉服的兴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进而产生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自信。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仅着迷于汉服的古典之美,更热衷于其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从这个角度来说,汉服热是民众朴素心愿的反映,是文化自信的回归。
行业隐患浮现
“汉服热”由小众逐渐走向大众,蕴藏着巨大商机,而且汉服的产业链条很长,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尤其近两年体现出了多元开花的趋势,从汉服周边配饰,到汉服妆造,再到汉服租赁、旅拍,汉服相关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但值得注意的是,汉服要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向大众消费转变,还面临着诸多难题。
首先对于什么是汉服、怎样穿戴才符合规范等问题,一直缺少统一的行业规范,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认知。一直以来,汉服都有改良派与传统派别之分,前者认为,为符合现代审美和穿衣习惯可进行适当改良,后者则认为,汉服代表一种正统文化,不能进行改动。在网络语境下,这一分歧被无限放大,逐步演变成网络辩论,而这些毫无意义的辩论只会让大众对汉服敬而远之,加大大众的认知壁垒而已。
另外汉服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一大问题,一些原创者辛辛苦苦设计出的爆款,短期内被其他店铺抄袭,以低价销售,导致原创吃力不讨好,抄袭却赚得盆满钵满的情况,对汉服市场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有一个有名的抄袭事件就是某汉服原创设计店出了一款爆款,网上20多家店全在抄袭这家店的这款爆款,而且价钱便宜了一半,最后这家店也被逼到全部半价,同时出清所有现货,关门整整一个月专门研究产权保护。
不仅如此,刚踏入汉服圈的消费者很难辨别山寨与正版的区别,往往也会受到商家的诱导吃亏上当。
汉服爱好者赵琼就因为这个问题闹过笑话。为了拍照,她在淘宝上找了一间销量高、价格还不贵的店铺,拍下一件汉服。衣服穿出门拍了照片,发在社交网站上,才发现自己这件汉服是件“山货”。
此后,赵琼更加留意汉服和文化的匹配度。她发现,百度汉服贴吧经常有人满心欢喜地穿着自己喜欢的汉服上传照片,却因为是“山货”被网友批判得体无完肤。
除此之外,有的商家为了迎合市场,将服装设计得过于花哨,商业化和功利目的太过于明显,与传统意义上的汉服背道而驰。
汉服热起来了,但目前的汉服产业还难以匹配消费者的旺盛需求。而汉服市场健康发展,才能满足广大汉服爱好者的消费需求,让传统文化通过“汉服热”的契机得到更好传承。所以,不能让汉服产业拖了“汉服热”的后腿。
专家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对汉服市场的规范引导,保护好原创者的知识产权,也需要原创者增强维权意识,对原创设计的汉服尽早申请专利。
同时,汉服产业还存在上下游产业链不成熟、形制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政府引导,规范行业标准,更需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促进行业优胜劣汰,让行业更加成熟、步入正轨,更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只有政府、学术领域、设计力量形成合力,充分挖掘文化内涵的基础,形成优秀的、示范性的产品创意,才能推动汉服市场健康发展,才能让汉服真正“活起来”,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