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阶梯 研究的平台 辐射的中心
2019-12-23张韦刚
张韦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培养是学校永恒的课题。国家领导人提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标准,如何培养成为新时代的新课题,“学科教师培养工作室”是途径之一。
学科教师培养工作室人员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学科教师培养工作室总室,由校长和书记亲自担任总室督导,主管教务教研的副校长担任总室负责人,教务教研的主任及副主任组成业务管理机构,共同负责各学科工作室的科研引领、业务指导、工作协调、管理考核等工作。二是总室下辖各学科教师培养工作室,根据学校大小、教师人数多少,语数外可以设置各2个,形成竞争机制,其他学科设置各1个。各学科教师培养工作室设主持人1名,指导教师2~3名,形成导师团,另选拔培养对象3名左右。(数量的多少完全根据学校规模而定)
一、狠抓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工作室是教师成长的阶梯。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课堂是学校的心脏,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除学校教研室安排的推门课和工作室安排的研讨课外,学校每年安排导师上示范课并进行专题讲座,为工作室学员们的教材解读能力及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升打下了基础,另外,安排学科教师培养工作室学员汇报课及验收课。
学员们每次上课,导师都能一起讨论研究教学设计,从目标的设置到环节的落实以及习题的设计,直到课后的评价都步步到位。正如《诗经》所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工作室成员在磨课中重塑教育理念,在磨课中提炼教育规律,在磨课中锻造教师品质。
正如第一批学员老师所说:“如果你在寻求成长,在成长的途径中,你一定在寻求成长的方法,那么学科教师培养工作室就是你最好的领航员了!工作室自成立之日起就启动了旋风培养节奏,每半月的固定汇报活动迫使自己把苦痛转化为营养,为完成任务备受煎熬的过程很痛苦,但这样的苦痛让我收获了毅力、勇敢和成长的喜悦……当老师的上一堂课,你不怕,我不怕,他不怕。一到学科工作室里,学校频繁组织老师听你的课,我认为那就是上升到教研层面了。一次上不好,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说得过去;两次上不好,解决不了问题,你自己就寝食难安,觉得对不起这一帮再听你课的老师了;三次上不好,你会体会到另一种成长,往往一个尖锐的建议就能给自己指明未来努力的方向。别人都帮你磨课了,自己更得好好研究自身问题了。这一秒不失望,下一秒就有希望!于是乎,你的潜能被激发了,失败让你顿悟什么叫全神贯注,什么叫全力以赴,什么叫我也能做好,一个微笑的称赞就让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尊重和认可。”
政治学科教师培养工作室主持人说:“团结协作,携手共进,共同提高。要想给徒弟一杯水,师傅就必须至少有一桶水,而现在的提法是师傅要长流水。因为现在教育方法、教育观念日新月异,如果不及时吸收新的思想方法,就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所以要想指导青年教师,老教师就必须加强自己的学习,这样才能用最新的教学思想来指导年轻教师,这样对老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是一种促进。”
笔者学校学科工作室成立两年来,可以看到他们踏实成长的足迹:工作室有31人次老师在全国、自治区等各级各类论文比赛中获奖;3位老师获市级首届教学能手称号;有18人次在省及地市级讲课比赛中获奖;1人在第十届全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优秀课展评中成绩优异,荣获一等奖;在年度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工作室选送的课有5节被评为部优、18节课被评为省优、10节课被评为市优、1节课被评为县优。成绩斐然。
學科教师培养工作室是教师成长的孵化器,是教师成长的阶梯。朝气蓬勃的团队成员们,携手共进,一大批主持人与导师又荣获了哈密地区名师、哈密市名师及学科带头人的光荣称号,年轻教师大踏步地前进,在岗位上快速成长起来,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社会的认可。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凸显学科特色
工作室又是研究的平台。为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构建教学新活力,学校学科教师培养工作室首届课堂教学创新大赛顺利闭幕。
与以往的赛课活动不同,创新课要求各工作室主持人、导师和学员以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团结协作,潜心研究,总结课堂教学的新经验,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构筑各科与时俱进的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教学模式。体现课堂教学新的理念、新的思想。要求体现“以生为本”教学理念。
语文工作室1实行的“雁阵·四探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合作、交流的空间;语文工作室2倡导小说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工作室1倡导在知识生成中体会并运用数学思想;数学工作室2倡导通过概念教学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英语工作室1实施了“问题式教学法”,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和教师的主导性引领,使师生在课堂上形成一个有效的学习共同体;英语工作室2打造“单主题、多角度的英语课堂”,情境创设贯穿始终,思维导图层层推进课堂进程,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走知识的整合、关联与发展之路;物理工作室构建了“质疑·启发·探究·认知”教学模式;化学工作室就初三复习课实施了“化学复习课的行为创新”;政治工作室实施了“以境育情五环教学模式”,同时我校的政治课堂教学贴近生活,关注时政;历史工作室实施的“154”模式、生物工作室实施的“情知对称”四步教学法、地理工作室的“地理课堂自主、解惑、提升三步学习法”、音乐工作室的体验式教学、美术工作室的“信息技术使美术课堂更精彩”以及体育组追求的“一节真正的体育课的标准”都获得了在场评委和听课教师们的好评。
究竟什么是学科特色呢?就是要回归学科学习的本源,也就是按照学科的教学规律。在课改过程中,学科特色应该是指在初步掌握基本模式之后,不同学科的教师结合本学科的学科规律,基于基本模式,把学科的学习任务、学生能力的培养任务融入模式运用之中,体现学科特色。我校各工作室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做出尝试,迈出可喜的一步。
随着课改的深入,在课改中呈现三大特色,即校本特色、学科特色、教师个人的教学特色,任重而道远。
三、问诊课堂教学,促进教师成长
工作室更是辐射的中心。为促进学员教师的成长发展,提高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研修能力,通过深化教学问题研究,定向标靶教学教育中细节问题,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深入教研,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工作室开展“问诊”活动,通过“问诊”等一系列活动,为学校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骨干教师。
“问诊”,原本是指各科专家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提出诊疗方案,是与传统的“全科门诊”不同的。我们将专家分科“问诊”运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问诊式课堂诊断”,“问诊”的对象是学员的某堂课以及年轻教师提出的相关教育教学的问题。“坐诊”的“医生”是各学科的领军人物,通过教师的“问诊”,对学员教师的教学各方面进行诊断,分析“病情”原因,提出“治疗”方案,进行“调理治疗”。
那么,“问诊”活动中都问什么?一问在备课时遇到课本中难解的知识点;二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艺术性地传递知识;三问教师如何有效地、全方位地管理教育学生。特别指出学科问诊既要让学员教师发现问题,并由工作室教师协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要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团队专业化成长。学员教师要敢于晒出问题,虚心接受意见。主持人、导师一定要一针见血地提出意见和建议,这必将更加鼓励有思想、有作为的学员教师快速成长。
学科问诊,又应该“诊”什么?一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二诊在传播知识过程中教师出现的问题;三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教育学生的问题。
学科教师培养工作室“问诊”活动的实施过程具体为:
步骤1:根据课型,确定内容,进行执教——寻找“病情”。学期初,根据本学期研讨的课型确定活动时间与人员安排,每个工作室安排主持人和导师,形成“会诊小组”。要求学员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诊断,先自行设计课例,确定问诊日期,工作室问诊专家和其他成员进行现场听课。工作室的每次活动都有教研室老师做活动记录。本学科的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工作室活动,向问诊教师请教自己在教学以及管理学生中遇到的问题,工作室其他老师针对问题给予相应的解决措施。
步骤2:主持人诊察,组内交流,分科会诊——分析“病情”。针对学员教师上课后,被“会诊”的老师根据“问诊单”(导学案),首先逐项进行反思和自我诊断,“会诊小组”成员围绕“诊疗目标”,根据课堂观察听课,细数上课教师的“健康状况”,组内达成一致意见后,由主持人进行局部分析,提出初步的治疗方案。
步骤3:组内研讨,改进方法,提出建议——寻找良方。学员老师和学科工作室成员集中展开教学研讨活动。先由学员老师反馈自我诊断情况,然后由学科工作室成员汇报各自年级段“诊察状况”,提出局部“治疗建议”。接下来,大家一起集体会诊交流,从整堂课的角度进行“病因分析”。学员老师更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他可以对“会诊专家”提出的“病状”和“治疗建议”进行解释或反驳,经过集体讨论还可以消除一些“误诊”。最后,会诊小组和学员老师达成一致意见,开出“良方”,提出详细完整的“治疗方案”。
步骤4:共同反思,集体研讨,提高效率——健康成长。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磨炼后,反思是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学员老师要反思:在以前上课中“毛病”是否“痊愈”了?会诊小组的治疗方案有没有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药效”如何?其次,会诊小组成员也要反思:会诊小组开出的“药方”对这个教师适用吗?会不会产生“副作用”?如果有,为什么会产生?怎样安全有效地“治疗疾病”呢?我们的“治疗方案”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对这位学员教师的成长有没有帮助?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讨,执教的学员教师和会诊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评价能力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取得了双赢,获得了共同的成长。
总之,两年来,工作室成员扎实地学习、反思、践行,沿着“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的方向前行,发扬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执着追求的精神,努力将学科教师培养工作室建成成长的阶梯、研究的平台、辐射的中心。
在这里——我们思维碰撞,答疑解惑,分享经验,互助提高;
在这里——我们教学相长,集思广益,汇聚精粹,提炼升华;
在这里——我们且思且行,协作奋进,锤打磨炼,成长前行;
在这里——我们分享每一个教师个体的变化、拔节的生命旅程!
教师培养是学校永恒的课题。我校学科教师培养工作室虽是一个“草根团队”,但一个与学校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师成长的新范式已初步建構,学科教师培养工作室已成为教师成长的新支点。
让我们在这个有思想、有凝聚力、有生命活力的团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分享智慧与快乐,在进取奋斗中执子之手,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