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顺应视角下英语形容词的汉译分析
2019-12-23杨梦雪史耕山
杨梦雪 史耕山
【摘要】翻译中词义与词性的转换是实现文章整体协调和顺应的关键之一。英汉形容词的用法存在着诸多的不同,因而形容词的翻译也相对困难。本文以《骑士时代的英格兰》的翻译为例,基于语言顺应分析的形容词翻译,探索如何通过形容词词性和词义的转换实现顺应译入语以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关键词】词义;词性;形容词
【作者简介】杨梦雪,史耕山,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最小意义单位,不论在英文还是在中文,形容词都是重要的语言组成部分,且英语中形容词相比汉语使用频率更高,用法也更多,因此在翻译中也必然少不了词汇的转换运用(李丹 盛明波,2016)。本文从语言顺应的角度出发,以《骑士时代的英格兰》一书的汉译为例,分析英语形容词在汉译过程中的词汇顺应。
二、词汇顺应依据
“语言结构顺应论”是语用学上的概念,其提出者维索尔伦认为,所谓顺应,就是要求译者在运用译入语阐释源语时,通过形式上的变化做出顺应性选择。词汇是最小的能够独立的语言单位,词汇上的顺应可以提高文句的可读性从而影响文章整体的协调和顺应。
优秀的译文能够让译语读者像源语读者一样,既能够顺着文章理解复杂的史实,又能够进一步分析构建事件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基于自我理解的关系图和格局图,这就超越了简单的文字阅读而实现了真正地理解。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对历史事件有准确的认识、对词汇有准确的理解。
三、形容词翻译的对称性顺应
英汉语言在词汇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些词词义不一一对应,词性也不一一对应,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语是对称性结构,而英语是非对称性结构(张志祥,2018)。此种差异导致译者在翻译形容词时要进行一些非对称性的顺应,不过,最基本且相对来说比较常见的顺应是对称性顺应,即词义和词性的顺应。
1.词义之顺应。
(1) 形容词常见词义顺应。词汇翻译中最基本的词义的直译,即源文本中词汇的含义是最常见的意义,词义相符,一一对应,十分好理解。如:
英:The number of people in holy orders at Rievaulx, a Cistercian abbey in York- shire, went from four hundred to just eighteen by 1381.
译:到1381年,位于约克郡的里瓦尔克西多会修道院在任神职人员的数量从400名锐减到了18名。
“general”作形容词时,最基本的词义为“普遍的”,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句只是在简单陈述教士人数的增减,是对整体数量变化的概括。
(2)形容词非常见词义顺应。每个形容词都有其最基本的意思,而有些还有其他的一些比较复杂的意思,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被修饰词,注意语境对词义的影响(杜传舜,2006)。
英:There were also a lot of bad translations by enthusiastic amateurs—the early English Bibles stated that Jesus had turned water into cider, which doesnt have quite the same magic to it.
译:狂热的业余《圣经》爱好者也有很多糟糕的翻译,比如:早期的英文《圣经》说耶稣把水变成了苹果酒,然而这种“魔法”并不存在。
“enthusiastic” 的基本词义为“热情的”,大多数情况下是褒义词。但在此句中,用基本词义翻译显然不合适。业余的《圣经》爱好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圣经》翻译成了他们想象中的文本,这种做法是不利于《圣经》传播的。查过字典后可以发现“enthusiastic”有“狂热”之意,“狂热”即过度的“热情”,偏贬义,符合该句要传达的意思。
2.词性顺应。为了能够顺应译入语形容词的特点,译者在翻译时常常会用到词性转换的翻译策略,即在保持原文原意的前提下,对词性或词义做出适当改变,改变句子成分的语法功能或句型,使其摆脱原语法的束缚(伍燕杰,2018)。
(1)形容词转副词。
英:After the Black Death, people were so desperate for priests that almost anyone could get the job.
译:黑死病结束后,人们迫切地需要神职人员,所以几乎任何人都能得到这份工作。
在不改变“desperate”(绝望的)词性的情况下,整句译为:“黑死病结束后,人们十分迫切,他们需要神职人员,所以几乎任何人都能得到这份工作。”“so…that”这一句式本身就是“十分……以至于”的意思,感情表达强烈,为了能够顺应情感表达,将“desperate”转换成副词“迫切地”修饰“需要”以体现紧迫程度。
(2)形容词转动词。
英:Inevitably, as in any area where people found they could do things for themselves, it made them unwilling to pay a professional to do it.
译:因而,在一些地区,难免会有人自己给自己施临终仪式,他们不愿付钱聘用专业人士。
在此句中,“unwilling”形容人的態度是“不愿意的”,若将此部分译为“这让他们变成不愿意的”则读起来十分奇怪。既然“unwilling”表示的是人的态度,那么将其译成“不愿”这样的动词既简洁又通顺。
四、形容词翻译的非对称性顺应
中英语言的显著差异之一为“对称性”,汉语追求和谐对称之美,常用四字格、小短句,而英语为非对称性结构。英语形容词的非对称性汉译需要译者对译文进行的深度思考与打磨。有时即使对英语形容词的词性进行了转换,仍有可能出现词句冗杂的现象。为了增进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使读者能够真正读懂而不是“读过”,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尽量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使用表达简介且准确的对称结构来顺应读者的交际语境。
英:Soon, some cardinals (mostly French) declared Urbans election invalid on the grounds it had been done while they were in ‘fear of their lives to the sound of ‘tumultuous and horrible voices in Rome.
譯:不久后,一些主教(大多数是法国人)宣布乌尔班的当选无效,因为这是在罗马“人心惶惶风雨飘摇”而他们又“提心吊胆”时所做的决定。
在上述例子中,“tumultuous and horrible voices”直译过来为“骚乱的和恐怖的声音”,这种机械对译不仅让汉译失去了阅读的流畅性,还会让读者觉得不知所云。此话表现了混乱的罗马局势。将两个形容词“tumultuous”和“horrible”译成汉语的四字格——“人心惶惶风雨飘摇”体现混乱的状况,且句式通顺。而且原文用“voice”(声音)表混乱,相应的中文用“风雨”表动荡,在修辞上也有对应。
五、结语
历史类文本中事件的关联程度高,需要通过语境分析考虑词汇的具体含义和翻译方法。本文从语言顺应的角度分析了两种情况下汉译形容词的顺应:对称性顺应以及非对称性顺应。其中对称性顺应又涉及词义顺应和词汇顺应两方面。在形容词的词义上,顺应论要求根据不同的情况搭配选择合适的词义来准确传达原文之意;词性上,译者可以通过转换词性来提高文本的可读性,发挥中文形容词使用的灵活性。非对称性翻译则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译者需要关注汉语在表达上简洁的特点,实现文本更加有效的交际沟通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志祥.语言结构顺应视域下的涉外导游词翻译[J].语言与翻译,2018(12):51-55.
[2]杜传舜.英语形容词与汉译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103-106.
[3]伍燕杰.基于顺应论的科技英语词汇层面汉译研究[J].智库时代,2018(40):179-180.
[4]李丹盛明波.英汉形容词转换为动词的对比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0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