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
2019-12-23朱海云
朱海云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学习兴趣;任务驱动;思考;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3—0103—0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如今评判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则包括这个国家的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因此,用教育的力量,让学生从小就学好信息技术课势在必行。很多学校已经把信息技术课列为必修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小就熟悉、掌握计算机的使用,以便为将来信息技术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就成为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必须高度重视。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联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上好信息技术课,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讲一节课的内容之前,先要理论联系实际,给学生提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某个问题时该怎么办,有没有能力解决。因为一般课本上所讲到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得到大量应用。比如,在讲到用Excel统计数据时,就可列举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例子,即如何用公式和函数的功能来统计每个学生考试成绩的总分和平均分以及每门课程的总分和平均分。通过联系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都会产生学习兴趣,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任务驱动,让学生学会学习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一味地跟在学生后面要他们学什么,而不调动他们的主动性,那么其学习效果也不太好。要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只有思想上清楚了,态度也就端正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就产生了,学习也就变成了一件很轻松、很愉快的事情了。与其他学科学习相比,信息技术学习的典型特点之一是认知活动与技术活动的相互支持和内在统一。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不仅要求学生通过各种认知活动理解与多样信息技术门类相关的思想、方法和信息科学原理,还要通过各类技术活动学习有关工具、软件的操作,基于项目活动的任务驱动教学对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掌握是有积极作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要通过对相关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旧技能,哪些是新知识、新技能,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但需要注意的是,任务驱动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完成任务就了事,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学习。
三、让学生思考和创造
除了老师要动脑子、想办法教好信息技术这门课外,学校领导对上好这一门课也要高度重视,应给予大力的支持,要解決计算机设备方面的问题。因为计算机设备属于消耗产品,有时会因为客观原因造成损坏。为此,学校要根据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积极支持,配置一些备用设备,当有些部件出问题、不能再用的时候,可以把新的换上,这样就保证了该课程的顺利进行。学生们学习了多种多样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可能仍然会对如何将这些技能整合在一起来解决问题和完成实际任务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如果能够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探究的环境或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就会有利于学生建构自身的知识库。同时,教师要具有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的能力,这就是“融合”。要能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自由开放、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课堂,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创造。
四、评价要因人而异
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喜欢玩电脑,不喜欢上计算机课”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常会出现有一部分学生对聊天或游戏很感兴趣,但对上课或完成作业不感兴趣。出现这种现象,除了与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和学生缺乏学习压力有关外,还与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法不当有关。信息技术本身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可自学性”,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往往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如在信息技术课上,有人用几分钟就完成了作业,有人却用一节课也完成不了。因此,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而是要想方设法增强后进生的学习自信心。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