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实现“文”“言”合一
2019-12-23张国贤
张国贤
【关键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文”“言”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2—0161—01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科,在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要么止于翻译,要么止于清议,从而形成了“文”和“言”分离的情况。但是“文”和“言”并不是分开的两个部分,对于某一个部分的偏向都是对另一个部分的轻视。本文就对文、言合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此来提高文言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以“文”“言”合一为指引,找准“文”“言”合一教学的突破口
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本质上的“文”和“言”合一,需要准确找到“文”和“言”合一的突破口,做到对症下药。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从“言”入手,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的内在。初中有一篇文言文《口技》,在这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的教学尝试。
教师可以将艺术引入,让学生可以浅入深出。口技通过声音与文字间的转化,实现了艺术之间的碰撞。《口技》中的核心就是“语言对声音的记录”,这是核心,也是突破口。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文字开始着手,通过各种文字语言形式来进行声音类型的转变,声音的繁复感、层次感、节奏感、镜头感都可以让学生仔细体会,从而体会口技表演者表演过程的精彩以及表演水平的高超。
第一,作者运用文字语言对口技表演者的表演过程进行了记录,使之具有镜头感。这和普通的模仿口技表演不同,作者文章中的口技表演者是对场景进行了口技表演,也就是“夢中惊醒”,“渐入梦想”以及“火起群乱”。
第二,在这三个场景的描述过程中,口技表演者表演了二十多种声音,作者进行了相关的描述。但是这些声音并不是毫无章法,成堆成堆出现的,而是通过事情发展的次序,通过多重形容词、动词以及相关时间词语的描述,让声音变得有层次感,达到了极好的演出效果。
第三,作者并没有单一描述口技表演者的状态,而是通过:“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宾客意稍舒”;“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三个部分观众的反应,从侧面描写观众的投入,从深入其景,到逐渐放松,再到最后的紧张得想救火、想逃跑,进而描写出了表演者表演技艺的高超。观众一前一后的反应,渐渐身临其境,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表演者掌握全场观众情绪的表演的节奏感。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某些重点词汇进行深入探究,体会语言记录的声音,也可以从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利用正面、侧面描写来表现文章。对于文言文的教学部分来说这就是“言”,学生通过教学进而感觉到紧张的效果,通过朗诵的方式来表现心理,使得口技人善口技这句话表达明确,这就是“文”。
二、用“文”“言”合一的思想来引导学生,体验文言文的语言乐趣
在“文”“言”合一教学当中,教师对于学生“言”的要求并不能都照顾到,只要倡导抓住和“文”之间密切关系的那些“言”。例如,在《橘逾淮为枳》这篇短文当中就有两处“言”和文章所要塑造的“晏子”的形象密切相关。
第一处就是出现在楚王实施计谋的过程当中。晏子要代表齐国来出使楚国,楚王和他的一些大臣想要设计羞辱晏子。而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两处的不同体现在“酒酣”上,“酒酣”的意思就是在喝酒喝高兴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问题发生,但是细想并研究一下,楚王为何要在“酒酣”的时候突然提出疑问?所以这就和文章当中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关系了。因为在这个时候,晏子也正喝酒喝得尽兴,楚王就是想在晏子没防备的时候羞辱他,充分表明了楚王的处心积虑,而晏子在“酒酣”的时候,仍然可以不急不躁,不慌不忙,这也展示出了晏子的足智多谋。
第二处是在抓了一个齐国小偷之后,楚王当着晏子的面问他“齐人固善盗乎?”这其中的固字就是本来的意思,这个本来就是指齐国人在齐国的时候,楚王将楚国撇得很干净,而其中的善是指擅长的意思,按照常理来说它是个褒义词,但是楚王将它和盗搭配在一块,足以表达出讽刺齐人,为难晏子的目的。
所以,“文”要有“言”支撑,“言”要有理有据,并不是要随意贴人物标签喊口号。只有这样,“言”“文”合一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落实。
在课堂上采用“文”“言”合一的教学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而且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文章中来,避免了给学生造成与文言文的疏离感,真正地让学生主动“亲近”文言文,拉近与“文言文”关系。这样才会使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独特的表达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发扬和传承古代文学。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