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2019-12-23苟红霞
苟红霞
【关键词】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2—0080—01
《数学课程标准》对“解决问题”这一部分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解决问题”以应用为立足点,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成为新课程教材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一反传统教材应用题的呈现模式,变呆板、枯燥、沉闷为生动、充满活力,真实的情景、生活化的语言描述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解决问题”教学内容复杂,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这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一、抓住关键词,仔细审题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之一。大部分教师一开始就讲解决问题的方法,讲解题思路,而忽视了强调如何审题。审题就是要看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和数量关系。知道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是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如果在审题时,没搞清题目讲的什么内容,或看错数字等,再好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都是枉然。特别是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眼高手低,“小马虎”特别多,看错写错的现象屡见不鲜,强调审题的重要性,是教师们必须要做的事情。首先,在审题的时候,要告诉学生逐字逐句地读。不可因为见过类似的题目就掉以轻心,对于数学题,一个数字,或一个字的不同,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所以,抛开思维定势,每一个题目都要认真仔细地阅读。其次,要抓住关键词,像“比……多……”“比……少……”“原来的”“一共”“还剩”等,这些都是表述数量关系的关键词,它们是列出正确算式的重要条件。其次,要加强审题练习。学生在审题环节经常出错,是因为不认真,或不会分析数量关系造成的,要克服这一困难,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环节中的重中之重,是“解答问题”的关键,学生解决问题是要通过对文字的理解和对数量关系的掌握来确定算法。教师把相似的题目,或对比强的题目放到一起,让学生观察其异同,体会关键字词对数量关系的影响,了解仔细审题的必要性。
二、培养问题意识,启发探究欲望
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思想上的全面发展,就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质疑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樣才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数学能力。首先要设计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深入问题之中。新颖有趣的引入问题,可使学生由好奇心产生求知欲望,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交流、思考和探索,体验、感悟和内化知识过程。如果直接告诉他们结果,或直接讲述知识,那么,学生就只会去记一些结果,背一些公式定律,机械模仿,而不会问为什么,更谈不上思维训练。相反,如果我们能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教科书的内容设计成具体的问题情境,让所有学生的小脑袋都转起来、动起来,让他们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自主探究,学做解决问题的人,我们的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设计开放作业,激发求异思维
数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处处用数学,数学作业也可以是千变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如何设计开放的作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有所收获呢?首先要开放作业的形式与内容,其次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形式。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师的教学中,通过表达方式的变异,理解角度的变更,思考方法的变迁,题型设计的变化等提供多形态的知识信息,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接通多方位的解题思路,从而促进知识的深化,理解的深入,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习惯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定势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思维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花,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解决问题的内容丰富,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轻松地进行这一部分的教学,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探索的问题。只要教师能做一个有心人,通过一定的策略,让学生明白其价值,这样学生才能喜欢上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