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研究述评
2019-12-23叶玲翠
叶玲翠
随着大休闲时代的到来、旅游与文化深入融合、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旅游业出现更多新兴业态和转型变化,旅游业需要客源地的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双方高满意度和良性互动。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感知与态度长久以来都是国内外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更新研究理论、拓宽研究对象、加强影响因素分析、丰富研究方法、加深感知与态度关系研究等5个方面的建议。
一、国外目的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研究
针对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的相关研究国外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内容成果围绕相关理论、感知内容、影响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
(一)相关理论的研究
Doxey提出“愤怒指数”理论,居民旅游态度演化过程为欣喜—冷漠—愤怒—抗议,Milligan对“愤怒指数”加以修正,居民的态度经历着好奇—接受—恼怒—抗议4个阶段。Smith的旅游依存度理论,将旅游地居民分为3种不同类型,不同类型下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和态度不同。John AP的社会交换理论、Freeman的利益相关者理论、Pearce的社会表征理论,表示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和态度与每个受到的文化背景、社会经验、教育思维方式等有密切关系。21世纪后,开始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等。
(二)感知内容的研究
关于感知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对经济、社会与文化和环境3个方面的旅游影响感知展开的研究。Archer、Mark、Curto J等关注居民对经济影响的态度,Mathieson A、G Wall、Amoamo M和Paul Brunt & Courtney研究居民对文化影响的感知,Ross S Wall G、Liu J C &Sheldon P J、Canoves G分析居民对环境影响的感知。同时,学者们研究感知内容的维度,例如John AP认为经济、税收、社会文化、服务、环境和拥挤6个方面影响旅游地居民的感知,Gursoy认为应该从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社会成本、文化利益和文化成本等5个维度分析。
(三)影响因素的研究
学者主要从居民的人口统计特征、接受教育的水平、地方感和社区依附程度、参与旅游的程度、参与社区旅游决策的程度、旅游地生命周期、居民距离旅游地的距离、主客互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人口统计特征角度展开的研究相对十分丰富,依托不同实证地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展开研究,结果也完全不同。
(四)研究方法的使用
学者们先后建立大量的评价模型对此方面的内容展开量化研究。Kim在1992年开创量化的先河,通过建立正负两面评价维度研究旅游影响。Ap和Crompton于1998年构建旅游效应评估尺度。Lee构筑了博彩旅游的基础理论模式,用于比较社区博彩事业进行前后居民的感知态度变化情况。Davis等对佛罗里达州居民的旅游感知展开分析,根据居民对旅游的支持或反对的程度将当地居民聚类分成5种类型,此后,聚类法成为了用于对居民感知与态度分类研究的主要方法。例如Weaver、Brida J G等对不同案例地的居民展开分类研究。学者们针对不同旅游案例地进行实证分析,量表的指标、评价的维度等不完全相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完全一致。
二、国内目的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研究
国内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此方面的研究,以陆林、章锦河为代表学者。从中国知网文献发表情况分布看,对这方面的研究从2005年开始逐年增加,2011年新增论文数量89篇,2017年最多达到94篇。关于国内外研究综述有11篇,分别根据不同时期、国内国外的差别展开论述,最近的一篇是2018年。结合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与国内学术发展情况,国内学者从以下5个方面展开旅游地居民感知研究。
(一)相关理论研究
一方面,引用国外理论,王莉、陆林较早地将国外相关理论介绍入国内,后续学者更好地将这些理论用于实证分析之中。随后李志飞运用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对处于发展初期的国家公园的居民旅游感知态度展开分析。另一方面,利用其他理论展开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研究,杨二俊运用距离衰减规律分析甘南藏族自治州居民感知差异。涂玮用自组织神经网络理论研究灵璧县社区居民的分类、王剑用相对剥夺理论研究民族旅游业与社区居民关系、许振晓用地方感和期望理论分析九寨沟社区居民影响感知、姚会用Rough集理论分析居民的感知态度。
(二)感知内容研究
朱晓霞等以西藏林芝八一镇为例,李宜聪、张捷等以三清山为例、吴丽敏等以同里为例研究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开发影响的感知;戴美琪、梁旺兵等分析居民对经济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罗朝霞、薛玉梅等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居民的感知影响;刘晓冰、罗艳菊等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分析居民的感知。不仅如此,宋振春、陈方英、戴林琳也分析居民对节事旅游的感知与态度。学者们研究成果不局限于感知内容的某一方面,更多的是结合感知内容的多方面展开综合分析。
(三)影響因素研究
研究的内容相对比较广泛。黄震芳对2008年以前这方面内容进行了详细总结。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受教育水平等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居民参与旅游业程度,居民与旅游地距离远近,包括文化距离、居民地方依恋感、主客交互关系等影响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韩国圣以安徽天堂寨景区为例,影响居民感知态度的因素包括年龄与居住时间、居住村、现在工作。李东和发现古镇型目的地居民的感知根据居住地距离旅游核心区的远近呈现不同。
(四)使用的研究方法
卢小丽等运用EFA与CFA方法,分别构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的三大维度11项题设量表,对大连市三大景区居民旅游感知进行分析。国内最早由黄洁等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浙江乡村居民感知进行实证分析,并将居民细分出3种类型。此后,学者们陆续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旅游感知情况将居民划分为2类、3类、4类和5类,其中以划分为3类的较多。黄玉理、程绍文等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卢松、徐彤等采用历时性分析方法分析居民的感知与态度。卢小丽最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旅游地居民感知和参与行为的关系;随后大量学者运用DEM研究居民的旅游感知态度,例如李宜聪、唐晓云等。
(五)感知与态度关系研究
学者们多是单独测度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感知或居民的态度,针对两者如何产生影响、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卢小丽最早展开关系研究,表明生态旅游社区的居民旅游感知与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和参与行为呈正相关。王素洁运用影响量表实证分析山东省旅游地居民的感知与态度两者之间不相干。李如友以常州恐龙园为例,在控制人口统计变量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回归方法得出居民的旅游感知与旅游态度呈正相关。王纯阳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福建土楼展开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居民旅游感知与旅游态度之间影响极小,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三、研究述评与研究展望
在旅游与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伴随共享经济、旅游供给侧改革、“互联网+”“旅游+”、创新创业发展,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感知与态度也会出现新变化,本主题也有新的研究方向。
(一)理论借鉴为主,更新研究理论
国外对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研究起步早,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丰富,国内基本是借鉴国外的理论内容以及相关学科理论,集中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随着新时代的变化,加强在经济、管理、人类、地理、消费者行为学等学科上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借鉴更多学科理论开展居民感知和态度研究。二者目前的研究,尤其是国内的成果中,注重的是定量分析,对感知态度的定义、来源、特点、影响因素、影响结果等定性分析不足,未来注重深入、系统、全面阐述感知与态度这一心理活动过程的变化,构建相关理论。
(二)感知内容集中,拓宽研究对象
其一,研究实证地的选择较为单一。国内外研究大多局限于旅游发达地区与知名的景区景点,国外集中在澳大利亚、美国、欧洲等地区和景区,国内偏向东南沿海地区和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古村落和古镇、主题景区、具体的城市等,而如加勒比海、中东、非洲及我国中西部地区关注不足,加强对旅游边缘区的研究。其二,伴随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旅游供给侧的优化,对主题公园、文化创意旅游业态、夜间旅游产品、节事节庆旅游活动、医药健康、博物馆、演艺、宗教、亲子等各类旅游展开研究,以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探讨差异化居民对不同类型旅游的感知与态度,更好地研究新兴旅游业态对居民的影响及目的地的发展。
(三)影响因素复杂,加强具体分析
大量的学者探究居民感知與态度差异化的影响原因,影响因素条目过多更是特别复杂,不同实证地分析出的结果也完全不同。从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等基础差别上展开的研究最为丰富,而对深层次的社会化差异,如民族和国籍等方面进行的研究较为薄弱,需要加强。旅游目的地居民休闲与游客深入体验的融合发展,游客与居民间的交流互动更加深入的基础上,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的影响因素也发生新的变化,具体的影响因素内容迫切需要研究发现。
(四)方法使用单一,丰富研究方法
多数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制定量表进行定量研究、对居民感知态度聚类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少数采用比较研究、历时研究,从空间分析角度展开的研究极度缺乏。随着研究深入,方法也需要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时代到来,采用现代技术收集数据、实证分析,如网络文本分析方法;积极探索动态研究,不仅加深对旅游目的地跨时、长时的观察研究,而且分析居民旅游感知的动态变化,并积极探索跨区域、跨文化、跨类型、跨时间的比较研究;从旅游地理学的视角广泛分析旅游地居民感知的空间差异,弥补这一视角研究不足。
(五)加深感知与态度的关系研究
至今在居民感知和态度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居民感知与态度间是如何变化与相互作用,居民感知、态度、满意度与行为(支持还是反对)间又是如何影响与发展变化的,未来需要丰富深入此方面的研究,从而加深对旅游地居民的了解,加强居民和游客之间的良好互动,促进目的地旅游消费市场协调发展。
四、结语
综合国内外近40年来的研究成果,笔者从相关理论、研究内容、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感知与态度的关系等5个方面展开论述,并从这5个方面做出述评及研究展望,希望紧跟旅游业新的发展浪潮,为旅游目的地营销与管理提供借鉴,促进旅游业转型与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无锡太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