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巴纳德组织理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对策研究

2019-12-23胡祖辉朱俐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实践基地专业学位研究生

胡祖辉 朱俐

[摘 要]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实践基地建设对于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基于巴纳德组织理论对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确立校企双方的共同合作目标、构建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體制、建立相互融通的信息交互机制、设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促进专业实践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巴纳德组织理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1-0053-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11.010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尤其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我国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今规模持续扩大。经过几年的发展,在2017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占比达到了56%,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1]。而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所占比重最大。与美国专业学位以招收在职人员为主不同,我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生源主体。由于应届本科毕业生缺乏相应的职业经历及体验,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特别增设了专业实践培养环节,为培养切合职业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供条件[2]。2009年,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专业实践做出了明确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要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3]。2013年,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中再次明确指出,“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积极联合相关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共同建立健全实践基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明晰各方责任权利。明确研究生实践内容和要求,健全实践管理办法,加强实践考核评价,保证实践质量。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4]。由此可见,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培养环节,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至关重要。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对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5]。那么,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基地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问题,国内外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Basit等认为,在进行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时,要注意协调高校、企业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实践项目的设计和执行时要同时满足高校、企业和学生三个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才能促进专业实践的成功开展[6]。Mumford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后得出结论:实践基地建设要注重企业与学生的协同发展,使得通过开展学生项目实践,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有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7]。陈友良等提出了基于PDCA循环理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即以保障实践质量为目标,通过进行循环实践教学模式的计划、组织、实施、反馈、改进和完善,对专业实践基地进行滚动淘汰[8]。杨玉提出从功能、结构、硬件条件及保障因素等多个维度构建实践基地的实效评价指标,对实践基地建设情况进行有效的反馈[9]。马永红等对工程硕士示范实践基地进行了研究,总结了示范实践基地共性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经验[10]。本研究基于巴纳德组织理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以促进专业实践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巴纳德组织理论概述

巴纳德组织理论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巴纳德创立的现代组织管理理论。巴纳德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巴纳德的代表著作为《经理人员的职能》,集中阐述了大量现代管理思想和系统组织理论。巴纳德认为,日常生活中政府机构、企业、学校等正式组织实体,都是由物质、技术、人员和社会关系等部分组成的协作系统,而管理学中的组织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协作系统中人的行为和人的相互协作关系。组织在整个协作系统中发挥核心作用[11]。组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既要注意系统的内部协作关系,又要注意外部协作关系。加强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协作关系是组织工作的核心[12]。巴纳德提出了“组织三要素理论”,即组织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和信息的交流[13]。

(一)共同的目标

对于一个由多个成员组成的组织,目标分为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个人目标是指内在的、个人的目标;组织目标是指外在的、集体的目标。组织的共同目标指的就是组织目标。组织的共同目标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组织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否则组织就无法存在和发展,组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意义;二是组织目标必须是为组织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并愿意为之努力奉献的共同目标,否则成员的协作就无从发生。个人目标是个人参与组织活动的前提条件;组织目标是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组织管理中,应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协调统一,使达成组织目标成为实现个人目标的有效途径,这样才能激发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积极做出贡献,共同推动组织发展。

(二)协作的意愿

协作意愿是指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做出贡献的意愿。组织成员的协作意愿是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如果没有协作意愿,组织目标将无法达成。协作意愿有两个特点:一是组织成员协作意愿的强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二是任何组织成员的协作意愿都会随着时间和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影响协作意愿强度的因素是贡献与诱因。贡献是指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做的工作或付出的代价;诱因是指组织为其成员提供的、能够满足组织成员的个人动机或需要。巴纳德认为,当诱因大于贡献时,个人协作意愿会增强;当诱因小于贡献时,个人协作意愿就会减弱。在组织管理中,要适当增加诱因,满足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从而激发他们为组织做出贡献的意愿。

(三)信息的交流

信息的有效交流是组织实现良好沟通的关键。巴纳德认为,信息的沟通在组织中占据着中心地位,组织的形式、结构和规模几乎都取决于信息沟通与交流的技术。为了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巴纳德提出了组织中信息交流的七个原则:信息交流的渠道要尽量公开和固定;每个成员与组织之间均有明确正式的信息交流渠道;信息交流的線路要直接和简短;信息交流的线路要完整;信息交流中心的管理人员必须称职;信息交流线路不能中断;确保信息的权威性。巴纳德首次将信息交流作为组织要素,填补了古典组织理论的空白,对于如何面对办公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14]。

在“组织三要素理论”的基础上,巴纳德进一步提出了“组织平衡理论”,即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在于使组织成员能够取得贡献与诱因之间的平衡。只有贡献与诱因之间实现了平衡,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组织成员的协作积极性。巴纳德认为,如果组织提供的诱因与组织成员的个人贡献能够达到平衡或者超过组织成员的个人贡献,组织就可以实现平衡,就可以得到生存和发展。

根据巴纳德的组织理论,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及信息的沟通三个组织要素是组织的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而组织平衡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一个组织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须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管理措施,明确组织的共同目标,建立和维持一套信息交流体系,注意保持贡献与诱因之间的平衡,促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为实现组织目标做出个人的贡献。

三、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具有职业性的鲜明特征。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这就需要与行业企业进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即依托在行业企业建立的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践教学,这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很大的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数年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步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使得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考生逐年大幅增加,生源质量显著提升。但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也暴露出了一些短板,特别是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存在若干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虽然校企双方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建立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关系,能够在一段时期内为研究生提供专业实践机会。但是这种关系大多是松散的,有些行业企业甚至是依靠校友关系或其他个人关系被动成为联合培养单位的。由于以高校为代表的教育系统与以行业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系统的利益目标不一致,校企双方之间往往容易出现不易调和的矛盾。高校是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希望通过专业实践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增强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行业企业则是从用人的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当前工作岗位的人力需求,希望利用研究生顶岗实践来降低人力成本,以便获取直接的经济效益[15]。校企双方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各取所需,导致校企合作容易流于形式,合作的形式单一,层次也较浅,有的甚至缺乏实质合作。根据巴纳德组织理论,高校和行业企业都属于组织,校企双方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关系,就意味着组成了一个组织。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明确的共同目标是组织三要素之一。因此,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的原因就在于校企双方都是从短期需求出发,校企之间缺乏明确的共同目标,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将育人和用人有机结合起来,未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发展。

(二)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校企双方建立合作关系时,一般都会签订合作协议,约定各自的职责,但往往因为缺乏保障长效运行的经费投入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导致校企双方缺乏协作的意愿[16]。研究生到行业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客观上需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包括为研究生提供工作实践和科研条件,以及日常的食宿、交通等。而高校受到自身经费限制,难以直接投入大量经费在专业实践中。根据巴纳德组织理论,组织平衡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行业企业作为组织成员,必须在校企合作中获得一种贡献与诱因之间的平衡,否则就会对投入大量资源承担培养人才的责任缺乏协作意愿,导致对参与专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专业实践是校企合作的内容之一,但是校企合作并不仅仅局限于研究生专业实践。因此,在确立校企双方共同目标时,应适当考虑企业在岗位需求、人才储备、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利益,以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企业在专业实践上的协作意愿。这一结论与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三)校企之间沟通不畅

对于通过项目合作关系建立的校企合作关系,在项目合作期间研究生参与专业实践,校企之间通过项目负责人进行沟通联系相对较为便利,特别是当项目负责人本身作为校内导师参与指导研究生实践时,校内外导师之间的互通一般不会存在问题。但是一旦项目合作结束,校企之间往往容易陷入沟通不畅,导致研究生专业实践面临困难。而对于通过个人关系建立的校企合作关系,如果校企双方缺乏实质合作,没有科研项目作为培养研究生的载体,受到沟通渠道、沟通机制等因素的限制,校企之间很容易出现沟通不畅。尤其是校内外导师之间的沟通往往存在很大的问题,有的校内外导师甚至互不认识。根据巴纳德组织理论,信息的交流在组织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为了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需要满足信息交流的七个原则。因此,校企之间沟通不畅的原因是校企双方没有做到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原则,仅凭校企合作协议并不能确保双方能够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长效机制。

四、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对策

如果不能将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有效地解决,必定无法保证专业实践的质量,从而严重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学术学位研究生趋同,背离国家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初衷。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巴纳德组织理论提出相应的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校企双方的共同合作目标

校企双方在建立合作关系之初,就应首先确立校企双方的共同合作目标。根据巴纳德组织理论,组织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必须是为组织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并愿意为之努力奉献的共同目标,否则组成成员无法产生协作的意愿。不可否认,校企双方作为组织成员具有各自的目标和利益。高校希望借助行业企业的资源来开展专业实践和培养人才,而行业企业则希望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来获取经济利益。这两个目标短期内看似相互冲突,而从长远看其实是相互契合的,甚至是互补的。因为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而行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非常依赖人才与科技资源。高校培养的人才和取得的科技成果最终是为行业企业服务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行业企业是高校的服务对象,高校是行业企业的人才和科技资源储备库。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行业企业通过为高校提供研究生实践基地提前介入人才培养,将部分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前置,实际上还有助于降低人才选聘成本与风险。因此,校企双方如果以合作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为契机,就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开展全方位的深层次合作,全面对接双方需求,充分利用双方优势资源,确立长远的共同合作目标,必定能够促进双方形成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二)构建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体制

校企双方有了共同的合作目标以后,还需要构建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体制,以支撑目标的逐步落实与实现。根据巴纳德组织理论,组织平衡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校企双方作为组织成员,都必须在校企合作中获得各自贡献与诱因之间的平衡,才能维持双方持续的协作意愿。因此,构建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体制是实现校企合作目标的关键,这在政策上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鼓励。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的发展格局”[17]。产教融合是一种更高层次、更深度的校企合作。与一般的校企合作不同的是,产教融合是一个双向整合的过程,校企双方都是产教融合的主体,产教供需双向对接,二者优势互补,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在政府出台的研究生工作站、双创计划、产业教授等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校企双方可以推进的产教融合举措有很多,包括共建人才培养与科技合作平台、联合指导研究生、联合申报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和科技攻关、转化高科技创新成果等。只要校企双方将这些举措作为合作内容纳入整个校企合作体制中,并通过相互协作与奉献将这些举措落实到位,就一定能够逐步实现双方确立的共同目标,从而实现产教融合与互利共赢。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作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必定能够在构建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体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只有互利共赢的合作体制,才能够保证实践基地的长期稳定运行,以及专业实践的顺利开展。

(三)建立相互融通的信息交互机制

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涉及校企双方的大量人员,为保证校企双方合作体制的有效运行,应建立相互融通的信息交互机制。校企双方需要加强沟通,校企双方的人员之间也要加强交流。巴纳德指出,信息交流是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应以促进校企之间的交流为突破口,加强校企双方之间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除了构建正式的信息交流体系之外,还可以借助和充分利用非正式组织来进行沟通交流。也就是说,除了校企双方负责人及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校内外导师之间的沟通、高校师生与行业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等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应针对专业实践设立学校、学院两级信息交流平台,通过现场调研、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加强校企双方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学院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实体,应承担起与行业企业定期直接沟通交流的责任,同時注意掌握参与专业实践的导师和研究生的动态。学校管理部门应注意收集实践基地的反馈信息,并为实践基地建设提供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18]。此外,借助现代先进的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化交流平台,也有助于促进组织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可以构建校级的专业实践管理信息平台,建立专业实践基地数据库和和基地导师数据库,并对研究生专业实践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加强对研究生专业实践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保证校企双方沟通顺畅,信息交互方便快捷。

(四)设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需要明确的是,高校是专业实践基地管理的主体。根据巴纳德组织理论,为推进校企合作关系可以采取确立共同目标、增强协作意愿、加强信息交流等管理措施。但是行业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经济效益容易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其负责人有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变动。这些因素客观上会对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构成不利影响。同时,不同的实践基地由于重视程度、资源投入、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实践基地建设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因此,高校应设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实践基地的动态评价与管理。可以对实践基地进行周期性管理,如以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根据考核评价体系,在中期、期满等时间节点面向参与专业实践的导师和研究生收集观测数据,对实践基地的建设成效进行量化考核评价。对于考核评价较好的实践基地,高校应给予配套奖励措施。应充分利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科技行政部门评选“优秀实践基地”“示范实践基地”等政策,对建设成效显著的实践基地进行推荐表彰,举行实践基地建设推进会,加大宣传力度,以形成示范效应。同时,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实践基地应建立退出机制,防止出现实践基地空挂名的现象。通过实践基地的优胜劣汰,推动实践基地的整体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2019年)[EB/OL]. https://www.eol.cn/html/ky/ 2019report/list.html. 2019-02-01.

[2]焦磊,郭瑞迎.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专业实践绩效管理机制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 (5): 43-47.

[3]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moe.edu.cn/srcsite/A22/moe_826/200903/t20090319_82629.html. 2009-03-19.

[4]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1311/t20131113_159870.html. 2013-11-04.

[5]胡祖辉,朱俐.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 数字教育, 2018(6): 25-29.

[6]Basit T. N., Eardley A., Borup R., et 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work-based learning in the UK: employer engagement within a tripartite relationship[J].Higher Education, 2015(6):1003-1015.

[7]Mumford J. Work Based Learning: A Structure for Learning Through Work[M]//Goggins S., Jahnke I., Wulf V.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t the Workplace. Boston : Springer, 2013:89-110.

[8]陈友良,许建凤.基于PDCA循环理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84-287.

[9]杨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及评价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6,(6):98-101.

[10]马永红,张乐等.我国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状况分析——基于28个工程硕士示范基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4):7-11.

[11]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2]高明,郭施宏.基于巴纳德系统组织理论的区域协同治理模式探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14-17.

[13]卞辉,姚小萍,陶亚楠.加拿大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的巴氏组织理论分析——以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7(3):143-148.

[14]张新平.巴纳德组织理论研究[J].廣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30-34.

[15]杜艳秋,李莞荷,王顶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专家访谈结果的实证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2): 69-74.

[16]沈金荣,张静辉.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构建及实践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 (2): 80-84.

[1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 content_5248564.htm.2017-12-19.

[18]焦磊,张乐平,陈小平.研究型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基地发展的困境与策略研究——基于案例大学的实证调研[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4):74-79.

(责任编辑:宇美臻)

猜你喜欢

实践基地专业学位研究生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科学利用实践基地 搭建体验平台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