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转喻和隐喻探究
2019-12-23冯圆媛
冯圆媛
摘 要:转喻和隐喻都是词义扩展的两种主要类型,在人类构建词义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论隐喻还是转喻,其实质都是概念性的,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以《绿》文本中运用“绿色”的语句为语料,在认知语言学理论即原型理论、隐喻理论、转喻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文本中“绿色”认知语义结构并总结其成因,从而认识“绿色”在特定文本中的隐喻体系。
关键词:绿色;转喻;隐喻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3-0-02
一直以来在传统的研究中转喻和隐喻都被看做是一种修辞手段,随着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隐喻》这本书中,Lakoff 和 Johnson 彻底地颠覆了转喻和隐喻的概念,使得转喻和隐喻的研究上升到思维的层面。他们发现,转喻和隐喻在人们的认知概念这个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塑造人们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上也尤为重要。
一、颜色隐喻
颜色作为一种视觉的感知,不仅刺激着我们的大脑对颜色特征进行认知推理,还帮助我们获得颜色背后深层次的意义。将隐喻与颜色结合,更可以使文学作品中想要传达的意义更加多姿多彩地呈现出来。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认知世界的过程总是基于事物间相似的性质和最直接接触世界的自身体验,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非常习惯地于用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去认识、理解和分析那些不熟悉的甚至是抽象的事物。
文学作品中,作者如果可以恰当地运用色彩词会极大地增添语言艺术。当色彩用于文学作品中时,不仅灌输了作者自己的主观色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超越色彩本身的色调,最终产生一些独特的意义。在《绿》一文,中朱自清将自己的情感虚化,把所有的情感全部倾注在颜色的隐喻和转喻中,利用颜色勾勒出一个文学式的色彩空间,使读者在阅读后大脑中呈现出一幅独特的画的美感。在本文中,选取“绿色”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它的转喻和隐喻在文本中的特殊使用。
二、《绿》中的“绿色”的转喻和隐喻
《绿》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于1924年2月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颂扬了祖国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写得清新细腻,漂亮缜密,精致玲珑,诗意盎然。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赞美和追求。深入《绿》这部作品中,在长约一千字字的篇幅中,运用“绿色”描述的场景有 16 处。从词源学上看,“绿色”是指我们生活中特定的颜色,但如果從认知语言学上看,它的原型意义就属于颜色域。下面是《绿》中的“绿色”的转喻和隐喻的解析。
1.“绿色”的转喻
(1)构成转喻
事物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整体,事物可以代表它所包含的物质和材料,那么反过来说物质、材料也可以指代其构成的事物整体,就像是“台上正在演奏江南丝竹。”(丝竹指代江南民间的弦乐和管乐,用材料转指整体)。文中出现的句子“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不论是第一句里“梅雨潭的绿”还是第二句中“潭水的绿”,都是属于梅雨潭的一部分。梅雨潭的景色中包括文中提到的瀑布,草丛,但是作者只从中挑选了绿色,用其中的一种颜色来代表了整个梅雨潭的景色。不仅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面对自然时欣喜之情,也帮助读者在心中自己构思出属于自己的“绿色的”梅雨潭。
(2)情感转喻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周围颜色变化会导致情绪的变化,比如蓝色不仅是一种浪漫的颜色,同时它还是深邃的、严肃的颜色。它具有镇定安神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调节心情;橙色是暖色系中的代表色,也是代表健康的颜色,它可以产生活力,诱发食欲。至于本文中提到最多的“绿色”不仅可以代表平静、舒适之感还象征着清新、健康、希望和生命。“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如果把“绿”给了盲女,盲女就能重见光明,这难道不是希望吗?“ 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作者把自身的情感和梅雨潭中的“绿”相接,经过“拍”、“摸”、“掬”、 “吻”,终于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作者看到了梅雨潭的“绿”,便想到了希望,新生,与宁静。这是一种因果关系,而因果关系也是一种转喻,能帮助我们解读出作者对梅雨潭所寄予的情感。
(3)视觉转喻
在某种程度上看,寻找绿色语义的最直接线索就是视觉转喻,但有些时候这些词的原型与物体却丝毫没有关联,而是与其周围的环境有关。于是,我们可以说“灯红酒绿”或者“绿色发展”,这些都是基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虽然“绿色”是基于人类的直接经验而获得的,但是它还拥有着更抽象的意义。
绿色可以让人联想到自然和生机。视觉的体验足以帮助绿色在我们大脑的认知中完成由“绿色”到“生机”的转变。就像文章中的“绿”的使用,它们在物理和视觉的层面上是接近的,因为它们最直接的意义就是来源于“绿色”和“生机”之间的感知邻近性。在上面的例子中,通过描写“绿色”引出“生机”的含义,借描写梅雨潭的“可爱”来凸显出梅雨潭的生机盎然。从而指出两个事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是转喻认知的结果。
2.“绿色”的隐喻
(1)实体隐喻
因为人类最早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而我们与这个物质世界的联系又是最密切的。也就是说,人类对物质的经验为我们用抽象概念来描述实体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实体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时间、状态等无形概念作为具体的有形实体(特别是人体自身),对其进行指称、归类,组合和识别等(彭建武,2005)。
文中“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的“绿”是形容词,用来形容梅雨潭的生机和美丽,是抽象的。当我们说绿色在招引我们时,就已经把“绿”当成一个实体。因为招引是一个动词,意为用动作、声响或色、香、味等特点吸引,所以必须得有一个具体的实体来完成这个动作。再有“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中的绿,也是这样。不论是梅雨潭的“绿”,还是梅雨潭的景色,在这句话中都已经被作者实体化,变成可以吸引注目作者的实体。
(2)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就是用一种概念的结构去构建另一种概念,将谈论一种概念的词语谈论另一种概念,通常是用源域中具体的或比较熟悉的概念去类比目标域中抽象的或比较陌生的概念(彭建武,2005)。也就是说,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自然是不相同的,但是它們的结构始终保持不变,即各自的构成成分有着某种规律性的对应关系。文章中在形容梅雨潭时说到“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水又太暗了”,所以才会把梅雨潭比作是朝气蓬勃的十三四岁的小女孩。而在颜色的寓意里面,相较于“黄”的萧条和成熟,一般会用“绿”来形容青葱,生机和朝气。所以这两个域的对应关系就在于十三四岁是人生中朝气蓬勃的阶段,而绿色也是颜色中最代表生机,希望与活力的颜色。就是这样的结合,才抒发了作者对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绿的痴迷和向往,才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梅雨潭的生机和美丽。
三、“绿色”的词义延伸结构
如果分析“绿色”的词义发展,我们就可以大致地将颜色词“绿色”的语义分为两种类型: 原型意义和基于原型的扩展意义。而且“绿色”的扩展意义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 转喻延伸语义和隐喻延伸语义。本文讨论的“绿色”的转喻和隐喻显示出它们在我们大脑中的认知作用,这些语义在蹦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概念。
四、小结
本文详细地探讨了《绿》一文中的“绿色”的转喻和隐喻含义。同时其中的转喻和隐喻也依赖于一定的文本语境。通过研究在某些文化背景下色彩词的隐喻和转喻意义。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特定文本中的隐喻和转喻体系。但是,本篇文章也有着不足之处,所分析和理解到的“绿色”的转喻和隐喻意义也许并不是很全面。,因此得出的结论只能是试探性的,日后还会需要进行更加全面地和深刻地研究,来帮助我们理解隐喻和转喻。
参考文献:
[1]柯庆梅. 认知语言学下的颜色隐喻[J].海外英语,,2012( 10) :242.
[2]骆峰. 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3]Langacker 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l[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4]孙毅.认知隐喻学的多维跨域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09-219.
[5]朱自清.绿[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