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学生幸福感的提升

2019-12-23刘寿兵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38期
关键词:幸福感提升道德与法治

刘寿兵

摘 要:“道德”用文艺一点的词来诠释,便可解为“幸福感”,因为道德以“礼”和“仁”为基础,而此二者给予人的被善待感和被尊重感恰是人们皆向往而求之的幸福感的源头。所以,在初中道德和法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培育的过程亦是让其感受幸福、进而创造幸福的过程。基于此,抒情性的教学语言、温情性的教学内容与体验性的教学方法便被开发出来成为教师传递幸福、提升学生幸福感,即培育其道德感知力与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链。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幸福感 提升

传统的道德和法治课堂始终无法激起学生兴趣感和学习主动性的原因在于教师用所谓“大人”“长者”的视角将其成功转型为彻底的说教课,而缺乏真正的道德感动与幸福感情感传递力度,亦即无法将正确的道德观通过情感联通的方式作用于学生内心。在此背景下,教师则应通过感染学生的抒情性的语言、经过精心筛选与设计的温情性的内容与透过活动开展进行的切身体验真正促进学生以自身感知幸福感的方式提升道德感。

一、教学语言的抒情性——教师感染学生情感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情感沟通的最主要工具和媒介,但因其被使用的频繁性和广泛性使得其逐渐衍生为一种语言艺术,甚而被独立立项研究,亦使得使用语言的人对其具有极为敏锐的感知力:善言、恶语、感性、理性等不同性质的语言作用于人不同感知区域,形成不同的感受。满怀情感的语言则充满诱人的情感感染和带动力,对于提升学生幸福感而言无疑是一种有力的工具。

例如:在《亲情之爱》一课的“体味亲情”部分的教学中,在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现了各类的亲情化图景,如母亲冒雨接送孩子、父亲为多给在学校中的孩子生活费而每日吃面包、姐姐大雪天将自己的外套脱给妹妹穿.....之后,同学们的亲情意识得以渐趋明确。趁此,我便向其说道:“自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父母家人无条件的爱笼罩着、融化着,以至于我们没有体验过不被爱的感觉而习惯了被爱,因此便认为他们所有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于是爸爸妈妈在为家庭生计奔走的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送自己的时候,自己却埋怨他们衣着破旧;于是在妈妈劳累了一天又拖着疲惫的身躯为家人贴心地准备好晚餐之后,我们在没有一句安慰关怀话语的同时却抱怨饭菜的不可口。孩子们,当你真正爱一个人的时候,就赋予了他伤害你的权利,父母爱你,所有你便有权利伤害他们,但他们也会难过、会伤心,不过是因为爱在默默承受。其实,任何人给予你的爱都不是理所应当的”。如此的抒情话语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出于真情实感,出于与同学们的平等对话和情感启蒙,同学们则更容易去理解與接受并唤起内心的亲情意识与幸福感。

二、教学内容的温情性——素材精心选择设计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大多以事件——原理的模式呈现,且二者又大多皆以教材为蓝本而多给人以政教、说教的无聊、束缚感,学生道德情感,也即感受幸福的意识与创造幸福的动力更无从得以激发和提升。因此,实现学科教学的情感性转型,应将重点矛头指向教学素材及其设计的温清化。

例如:在《社会生活讲道德》一课“诚信无价”部分的教学中,为使同学们能够从内心情感感知到诚信品质的真、善、美,我则利用多媒体采用了“配乐播放无声图景”的方式,而避免了直接的视频呈现对学生感受侧重点的混乱。图景内容为:一位60多岁的老爷爷急匆匆地拿着刚凑够的钱骑车赶往医院救治女儿,但由于太过匆忙加上自己身体行动的不灵便,撞上了停靠在路边的一辆汽车,车身受损。老爷爷面对这种情况又找不到车主,只好在原地等车主来。车主来了之后问老爷爷:“您没有钱为什么不走掉呢”,老爷爷回答:“碰了人家的车就应该赔,走掉没有道理”。车主则假装说:“车主是我朋友,他出差了,您先走,以后给您打电话”。如此,一张一张内容的切换配合轻柔的乐曲,安静的观看氛围中是同学们在内心逐渐升腾的社会诚信道德幸福感与温情的道德反馈。

三、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活动开展切身体验

单纯拘于静态“师讲生听”模式的道德与法制课堂的确能够让学生以相对稳定的心态接收新的知识、感知新的文化。但其的产生本源使得生活和社会理应作为更广范围的教学空间与教学实施地。因此,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方法,真正以学生情感性道德幸福感与创造力的提升为目标,积极组织学生深入社会,通过切身体验进行自主化道德幸福感的获取。

例如:在《积极奉献社会》一课“关爱他人”部分的教学中,为使同学们能深入理解体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奉献与被奉献的幸福感,我则组织同学们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实践大体内容为:将同学们10人一组分散至学校周边的居民小区与街区,让其尝试发现环境或群众自身力所不能及的需求,并进行帮助。如一同学看到一位一手扶着自行车,一手吃力地将站着的孩子抱到车子后座上去的情况,则马上去帮助她扶着车子。在那位妈妈感谢的话语中,在那个小孩子天真的眼神中,那位同学便能真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在互帮互助中彼此靠近的心与在此中得到的幸福与快乐,对“关爱”话题与社会道德的认知亦就更为深刻。此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效果将大大高于静态课堂的“说教”模式。

以幸福感提升为目标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在课程性质上而言,则将传统“说教课”转为“情感课”,后者更能以其和学生平等的姿态对其发生深刻化的影响,从而发挥学科教育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凤莉.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变迁与培育[D].辽宁大学,2015.

[2]高恒天.道德与人的幸福[D].复旦大学,2003.

猜你喜欢

幸福感提升道德与法治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