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用题读题教学的几点做法
2019-12-23徐春花
徐春花
摘 要: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知道学生做计算题还可以,但做应用题的能力较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理解能力不强,空间想象力差等,但不会读题是学生的致命弱点,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读题,是培养学生解应用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应用题 教学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如何让学生快速、正确地解答应用题,俨然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重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小学生身心尚未发展成熟,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再加上在应用题教学的初期阶段,受到学生识字少、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的影响,往往会给解题过程带来较大阻碍,影响学生发散思维、逻辑判断能力的有效发挥。一般来说,读题作为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在某些程度上多会对应用题的解答过程造成决定性影响。读题过程可以让学生掌握应用题的关键用语,即已知条件。唯有掌握且明确已知条件内容,学生才能高效、快速地完成应用题解答步骤,得出准确答案。然而,当前多数小学生理解能力尚浅,再加上对于某些数学术语掌握得不够扎实,常常会给应用题解答过程带来难度。针对于此,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加强对应用题解答教学的实践力度,尽量让学生在了解题目内涵的基础上,联系有关知识,在头脑中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活动,即从感知到认知达到解题的目的。现结合教学,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读题时抓住主要词句
所谓应用题就是用数学上的术语(如数字、单位名称等)写成一段文章,因此应用题的核心是数量关系,教学中要有意识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数据和具体的校、厂或人名中摆脱出来,而把注意力集中于理解题中所涉及的数量关系上,如“光华农机厂计划生产收割机600台,需要40天完成生产任务,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台?”第一次读题可照原文读,再读时,可读成:某厂计划生产机器若干台,已知所用的天数,每天要生产多少台?这样,学生就能迅速地掌握应用题的主要结构,容易理解这道题是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的问题,但在列式计算时必须要看准数据。
但是部分习题中的已知条件常常会给学生造成干扰影响,主要用来掩盖真实的数量关系。以分数应用题为例,如:王红1/2时做了8道试题,1小时做几道?其中的1/2小时可读成若干小时,这时原来因分数而被掩盖的数量关系就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了:总题数÷时间=1小时做的题数。为防止学生解题过程受到干扰条件的影响,读题时可转换思路,将这些分数暂时抛开,明确有效的已知条件。
二、读题时注重语言逻辑转换
应用题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往往是由一定的情节结构构建而成。一般来说,小学数学涉及的应用题类型多为生活中常接触的情节或者事物。为提高学生正确解答数学应用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审题与阅读的能力,且读题时必须注重语言逻辑关系的转换。简明扼要、明确题目中要点内容以及求解内容。当前部分应用题情节结构过于复杂,常常会给学生造成逻辑方面的干扰影响,在解答过程中多会应用无用条件作为已知条件,导致答案往往与正确答案偏差过大。举例而言:
把“男生32人,比女生多5人”转换为“男生多,女生比男生少5人”,把原来反叙的语句换成意思相同的正叙语句,以便于让隐含的数量关系显露出来。
水果店购进一批香蕉,上午售出20箱、下午卖出同样多的香蕉25箱。要比上午多卖出100kg,请问水果店一天卖出多少千克香蕉?
题干需要求解水果店一天卖出香蕉的总重量,需要明确每箱香蕉重量与一天卖出香蕉箱数。而每箱香蕉的重量题干中并无给出,但是却隐含在上下午賣出香蕉重量的差值当中。对于此类应用题而言,要求学生必须及时掌握关键性语句,明确题目给定的已知条件,发挥逻辑思维能力与判断能力,正确解答。
三、读题时,手脑并用
应用题中常用教学语言来描述图形,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边读题时边在头脑中想象出题中的图形,然后把它勾画在纸上,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之更形象化。如:将一个周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个小长方形,再由两个小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求这个大长方形的周长。应引导学生读题在头脑中想象题中给出的是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并把它画在纸上,然后分、拼,得出大长方形。这样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拼成的大长方形中,少了2条小长方形的高宽,多了2条正方形的边长,很快能求出它的周长。
部分应用题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晰明朗,需要引导引导学生边读题边画线段来表示数量关系。教师可以运用直观教学方法,利用数量关系图解方法表示应用题给定的已知条件,如数形结合法等,将抽象的数量关系以图表形式列出、表示清楚,确保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问题明朗化。
四、展开联想,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判断
展开联想的主要目的在于为解题过程提供更多的解答信息。一般来说,唯有掌握充足的已知条件,才能够迎刃而解各项解答难题。针对于此,数学教师应该重点培养边读题边联想习惯。举例而言,读到关键词时要进行深化理解,如“多”要联想到“哪个多”等,以此类推,明确题干内容。例如:“有一块长200厘米,宽100厘米的三合板,把它分成10块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每块的长是50厘米,宽应是多少?”教学时让学生读第一句,问学生是怎样想的?学生会说,可求出三合板面积;再让学生读第二句,问:“再怎样想?”学生会说:“可求出分割后的小三合板的面积。”最后揭示问题,学生会说:“用小三合板的面积除以它的长,就求出了宽。”
这样让学生从题目给出的条件中最大限度地抽取出解题有用的信息,得出解法,从而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不断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与自我学习能力。介于数学知识逻辑性、抽象性过强,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通常会感到枯燥。为全面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判断能力,数学教师最好采取提问方式,提高学生注意力,防止学生读题时“流于形式”,并未真正掌握应用题的已知条件。最好在课上要求全班学生通读一遍,阐述应用题中给定的已知条件。如第一个已知条件是什么……等。与此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也应该加强对应用题的讲解能力,区分条件与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尽量避免混淆、用错等问题的出现。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应用题作为小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内容,唯有准确地理解题意,明确题中的已知条件,才能够很好地判断出并抓住题中给定的数量关系。在解答过程中,切不可一味地追求快速解答,而是要认真审题,明确题意内容,确保解答过程的合理性与准确性。相信通过小学数学教师人员的不懈努力,小学生势必会攻克数学应用难题,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让我们拭目以待!